【正見網2025年02月19日】
學法時每次讀到 「骨頭的分子排列程序密度要大,摸上去是硬的;血液的分子密度就非常小,它就是液體」 (《轉法輪》)。心裡總是有個念頭冒出來:血液的分子成分主要是非常小的水分子,總體的分子密度應該比骨頭要大呀,為甚麼法中說骨頭的分子密度反倒比血液的分子密度大很多呢?而且,物質的分子密度應該和硬度無關吧?
直到最近才明白,是我被自己頭腦中的科學觀念障礙住了。現代科學給「分子」, 「密度」「分子密度」都下了定義:「密度」 指單位體積的質量;「分子密度」指單位體積內的分子數量。自己從小到大接受的這些科學觀念已經根深蒂固,所以學法學了很長時間才明白過來:其實跳出這些定義的框框,「分子密度」也可以指分子之間結合的緊密程度啊,比如在液體狀態時,水分子之間結合的緊密程度很小,摸上去極其柔軟;凍成冰時,水分子之間結合的緊密程度要大得多,摸上去就是硬的了。
一點體悟,有不對的地方,望慈悲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