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4月08日】
清朝嘉慶道光年間,有一位名叫林靖光(1784—1839)的官員,為人清正,官聲非常好。他是福建侯官人,嘉慶六年(1801年)考中舉人,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大挑一等,三年後任直隸正定府獲鹿縣知縣。道光年間先後任定興縣、井陘縣、寶坻縣、大興縣知縣,道光九年升任順天府涿州知府,後又任大名府開州、直隸知府。1839年在任內病故。
初入仕途,林靖光就立志廉潔自律、忠國愛民,清代梁恭辰《勸戒錄續編》記載,他在出任直隸定興縣令時,將赴任所,距城二十裡的北河店是楊椒山先生的墳墓。林在墳前祭祀時說:「惟公忠國愛民,某甫蒞茲土,誓以兼愛立心,如有稍涉貪殘,惟神鑒之。」
林靖光每到一個地方,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將陳年舊案,包括已經審結的案件提取出來,反覆審閱。在他任大興縣知縣之前,該縣曾發生了一個轟動全縣的案子。
當時某村民夫婦年過五十,只有一個剛剛及笄的女兒,長相出眾。他們的鄰居家有一個無賴的兒子,因覬覦美色,多次暗中挑逗他們的女兒,但都被拒絕,而身為父母的村民卻並不知曉。
一天,女孩的叔叔去世,夫婦倆前去弔喪,只留女兒一人在家。無賴子聽說後,就趁機翻牆而入。女孩大聲呼救,希望有人聽到後可以來救助自己。但不幸的是,外邊並沒有人聽到她的呼救聲。她雖然竭力抗拒,但仍被無賴子強行玷污。無賴子擔心會有後患,又將其掐死,然後逃跑了。
女孩有個表哥某生,經常到她家來玩。這天正好來訪,長時間敲門卻無人應答,便詢問左鄰右舍,才得知姑父姑母因事出門。然而,他不明白表妹為何在家卻不來開門,擔心有什麼事,就再次去敲門,敲了許久都無人應答。某生有些不安,就撬門而入,發現表妹已死在床上,且血流滿床。
某生大為驚駭,趕忙跑去找女孩的父母。鄰居們聽說後,也紛紛跑來圍觀。眾人都說一定是姦殺,但屋中並無他人,因此懷疑某生。某生於是被眾人扭送到官府,當時的縣令是個糊塗昏庸的官員,沒有詳細詢問,就以刑逼供。酷刑之下,什麼供詞會得不到?某生遂被屈打成招,並被定罪。此案似乎成了鐵案。但沒多久,縣令就因病去職,林靖光接任縣令之職。
林靖光反覆查看案卷,覺得疑點甚多,懷疑是件冤案,便將某生從監獄中提出,見他溫文爾雅,並無兇惡之狀。仔細詢問,某生只是低頭哭泣。林縣令愈加困惑,便將女孩的父母找來,問他們平日是否還有其他人往來於其家,是否有人曾調戲他們的女兒,女孩的父母說「並沒有」。
林縣令無計可施,但又不忍心含糊了事,害了一條人命,便帶著鋪蓋去當地的城隍廟住下,希望神明可以給自己啟示。三更時分,他恍惚中見中門打開,一個穿黑衣的差役請他進去。城隍神對他說:「林公關心民間疾苦,在近年來的州縣官員中實屬罕見。」隨即點給他「問廚子」三個字,說完便將他送出。
醒來後,林縣令知道此案果然有蹊蹺,但天下廚子很多,如何能一一找來詢問?躊躇數日,也沒找到頭緒。於是他微服進入內城,看看是否能有所收穫。誰料中途遇雨,林縣令就在某王爺的府邸門檐下避雨。
過了一會兒,有一個人從門內出來,看見避雨的林縣令,就問他在此等候何人。林縣令說自己只是避雨,那個人便蹲在門檐下,與林縣令閒聊。林縣令詢問他在府中做什麼事情,那人說是「廚子」。林縣令一震,明白自己要找的可能就是這個人,便問道:「從前大興縣某村有某樁奇案,你聽說過嗎?」廚子笑而不答。
林縣令又繼續追問,廚子說道:「那女子的表哥實在太冤枉了。」說罷又不言語了。林縣令深以為怪,便請他到酒館喝酒,熱情招待。在廚子有些醉意時,林縣令又談及案子,廚子才說道:「這件事只有我才知道實情。那個犯案的人與我關係甚好,有次酒後吐露實情,我因為與他交好,所以沒有告訴任何人。他的母親是王府中的奶媽,他出事後,就一直躲在王府中,足不出戶已經幾個月了。一天,我向他借錢,他不但不答應,反而揮拳要打我,我因此心生怨恨。今天如果不是你再三詢問,我也是不會說出來的。」
得知了案件的實情,林縣令便讓等候在酒館外的衙役將廚子先帶回衙門,自己則更衣換上官服前往王府,指名索要罪犯。最初王爺還想袒護,不想交出罪犯,林縣令便據理抗爭道:「現有廚子作為人證,哪裡是誣陷?事關人命,王爺即便不體恤百姓,難道不擔心我向朝廷控告嗎?」王爺沒辦法,只得交出了罪犯。林縣令只審訊了一次,罪犯就承認了罪行,之後被依法處決,而某生的冤屈也終於洗清。
某生家世代單傳,在某生事發後,他的父母也以為是兒子不肖。林縣令為他們的兒子昭雪後,無比感激,遂畫了林靖光的畫像供奉在家中。而此案審結後,林靖光在當地被視為包拯包青天轉世,有人還以此為藍本,刊刻了小說,名為《問廚子》,傳遍遠近各地。
林靖光做官二十多年,始終保持廉潔愛民的高潔品德,在他去世後,道光帝下旨准許他入祀名宦祠。清朝名臣林則徐也曾為其撰聯:「月留清俸資家少;歲計陰功及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