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仙之戲 — 鞦韆

雲升


【正見網2025年04月22日】

「煙柳飛輕絮,風榆落小錢。濛濛百花裡,羅綺競鞦韆。」在繁花盛開,柳絮飄飛的季節裡盪鞦韆,這樣閒適的生活圖景可不只是現代人的專屬。早在兩千多年前,鞦韆就已經成為了古代女子一種主要的娛樂活動。今天,就讓我們追尋著歷史的脈絡,談一談鞦韆背後的故事吧。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鞦韆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趫者。後中國女子學之。乃以彩繩懸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鞦韆。楚俗亦謂之施鉤。《涅槃經》謂之「罥索」。「鞦韆」本來是北方少數民族的一項軍事訓練,春秋時期因齊國打敗了北方的山戎,鞦韆也隨之傳入了我們漢地,成了女子們的最愛。

當然,北方的山戎是不可能叫它 「鞦韆」的,對於這樣一個極具漢地特色的名詞顯然是漢化之後的叫法。那麼,又為何稱之為「鞦韆」呢?說起來這與漢武帝有很大的關係。

眾所周知,漢武帝篤信修煉和神仙之事。歷史上也有許多關於漢武帝遇仙的記載,如西王母、上元夫人、衛叔卿等神仙,據說西王母還將修道的秘籍也傳授給了漢武帝。

漢武帝勤於修道,他曾說,如果自己像黃帝那樣能乘龍飛升,我看妻子兒女就像脫掉的鞋子一樣,沒什麼不能割捨的。「嗟乎!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脫躧(躧:通「屣」,鞋。)耳。」(《史記》)漢武帝能割捨對於情的執著,表面他已經在很高的境界之中修煉了。

正因為漢武帝篤信修煉長生之事,故而宮中多為漢武帝作祝壽之詞。如《事物紀原》就認為,鞦韆是源自於漢武帝時,千秋原為祝壽之詞,有「千秋萬歲」之意,故鞦韆也稱千秋。《藝苑雌黃》也記載「或謂出自漢宮祝壽詞也」。

唐代文人高無際在《漢武帝後庭鞦韆賦》的序中寫道:「鞦韆者,千秋也,漢武祈千秋之壽,故後宮多鞦韆之樂。」因鞦韆為千秋的轉寫,所以後來乾脆用「鞦韆」來稱呼了。可以想見,鞦韆之戲經歷了春秋戰國的流傳,到了漢代已經比較流行了,而在漢武帝時,人們方才給它冠以了一個好聽而意義深遠的名字。

至此之後,鞦韆之戲正式被賦予了修煉長生的含義,人們在傳統節日中盪鞦韆以祛病、「擺疥」,顯然與此不無關係。

而到了唐朝,同樣出現了一位好道的君王——唐玄宗。在他的影響下,不論民間還是達官顯貴,都崇信佛道之修煉。傳說他還曾夢遊月宮而作《霓裳羽衣曲》,親眼見過飛天之神女。

正因為乘千秋之人如「飛鳥不離於羽族,天仙不舉而自上」(《漢武帝後庭鞦韆賦》),而宮中女子乘鞦韆之姿態靈動飄逸,類飛天之韻,玄宗皇帝索性稱鞦韆為「半仙之戲」。「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市民因而呼之。」(《開元天寶遺事》)

巧合的是,中國的朝鮮族同樣稱鞦韆為「半仙之戲」,每逢節日聚會,朝鮮族婦女便會盪起鞦韆,不同的是她們盪的非常之高,有的鞦韆幾乎都蕩平了,成了一種相當刺激的比高競技了。

而更巧的是,台灣的高山族也流傳著盪鞦韆的習俗,他們稱之為「渺綿」,乃飛天之意。「台灣番女有渺綿氏之戲,即鞦韆也。以渺為飛,以綿氏為天,意以為飛天耳。每風和景明,招邀同伴,椎髻盤花,靚妝麗服,以銀錢、珊珠貫肩背,條脫纏腕,累累相比,而歡呼以為戲。」(《清稗類鈔》)對此,台灣人有詩讚曰:「雲靄碧梧飛彩鳳,花移丹桂下姮娥」。

都說「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相距如此遙遠的民族對千秋有著相同的認識呢?只一句輕描淡寫的巧合,大機率是不能讓人信服的。或許,這真的是神仙世界的遊戲吧。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宋代,雜技表演者將鞦韆之戲加以編排,形成了各種驚險刺激的雜技表演,「水鞦韆」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據《夢梁錄》記載,人們將鞦韆架搭在船頭,表演者奮力盪起鞦韆,借迴蕩之力高高躍於空中,然後在空中轉體翻跟頭,最後扎入水中,場面十分刺激。如今,西方馬戲團的「空中飛人」、競技運動中的跳水,似乎都能看到水鞦韆的影子。

半仙之戲歷經兩千多年而不衰,如今早已遍布全世界。冥冥中,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千秋那歷久彌新的生命力和它背後蘊含著的神傳文明之深意。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