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5月08日】
一、北海的歷史
在北京的中心,坐落著一處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皇家園林——北海瓊華島。它的歷史可以追述到一千年前的遼代。
當強盛的大唐走向終結,中華大地出現了五代十國的紛爭,北方的契丹人建立起了一個遊牧政權——遼。由於後晉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即今天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一帶)出讓給了遼,使得遼變得非常強大,而一直以中華正統自居的北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被遼所壓制。
遼有五個都城,其中的遼南京(也稱燕京,即唐時幽州所在地)就是今天的北京。在遼的經營之下,今天的北海一帶出現了一座皇家園林——瑤嶼行宮,瑤嶼指的就是瓊華島,而北海在當時叫做「太液池」(或「金海」),瓊華島也是由開挖太液池時的泥土堆積而成,在瓊華島上建有一座廣寒殿。據說,遼朝的蕭太后曾長期住在瑤嶼行宮,還經常乘坐一艘「鳳翔舟」在湖面上遊覽。
時光流轉,在遼東北方的女真人崛起,取代遼建立了金朝,遼南京也變成了金中都。金朝皇室在原來瑤嶼行宮的基礎上繼續開挖河道、種植花木、擴建宮殿,取名「太寧宮」。這時出現了「燕京八景」之說,也就是金中都最負盛名的八處景觀,而北海獨占兩景,分別是「瓊島春陰」和「太液秋波」。
人間沒有永恆的政權,轉眼之間,蒙古興起,攻破了金中都。1222年,道教全真派掌門丘處機應蒙古大汗成吉思汗之邀,歷時一年有餘,跨越萬裡,西行來到成吉思汗駐地興都庫什山一帶,向大汗宣講養生之法,深得大汗敬重,之後成吉思汗便將瓊華島賞賜給了長春真人丘處機作為道觀,並請丘真人總管天下道教。北海瓊華島也第一次由皇家園林改為修煉之用,成為了北方道教中心。
1227年8月,丘處機和成吉思汗先後去世。1260年,蒙古新任大汗忽必烈入住瓊華島,瓊華島也成為了元大都都城的中心,仍為皇家園林之用,元朝時稱為「瀆山」,也叫「萬壽山」。
明代,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由於北海一帶地處紫禁城西部,於是取名西苑,又開始了對瓊華島一帶的營建,在北海北岸建起了西天禪林等寺廟。但是一切皆有定數,明代後期,瓊華島上的廣寒殿突然倒塌。
滿清入關之後,在西域喇嘛的建議之下,在原來廣寒殿的位置,修建了今天人們看到的這座藏式白塔,塔下是清皇家藏式寺廟永安寺,再加上周邊西天梵境、闡福寺、極樂世界等廟宇的修建,北海一帶雖仍為皇家園林,但同時也加上了濃重的佛教色彩。
轉眼到了民國1925年,北海開始對公眾開放,原來專供皇室御用的園林成為了可供普通人遊覽的公園,其實這一切的轉變都有著深刻的原因,歷史來到了一個特殊的時期,也許一個個普普通通的世人並不簡單,也許他們曾經就是當年的皇親國戚、公主嬪妃、王公大臣……
二、北海景點介紹
1.團城
承光殿內景
瀆山大玉海
團城原來是太液池中的一個小島,在遼代時就是瑤嶼行宮的一部分,歷史可追述千年。而北海總體園林的建設是以「一池三山」的神仙境界為藍本的,北海中的三山就是指瓊華島、團城和犀山台(在中海)。這一理念最早始於秦始皇,相傳秦始皇在阿房宮內建有蘭池宮,裡面有一個水池和三個小島,象徵東海上的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
而這一神仙境界的布局延續兩千多年至今,在漢武帝的建章宮,蘇州的拙政園、頤和園、圓明園、避暑山莊等都有跡可尋。中國人為甚麼對神仙境界這樣著迷呢?其實這源於中華神傳文化,五千年來中華大地神仙事跡不絕,比如秦始皇曾親自見過神仙安期生,而詩仙李白於千年之後也寫過「親見安期生,食棗大如瓜」;唐代的謝自然白日飛升被記入正史;明代的張三丰是帝王將相都求之難以得見的活神仙;廣東省茂名市的得名可以遠自隋唐,道士潘茂名德高望重,懸壺濟世,最後屍解成仙……一個個神仙的真實事跡啟發著人們,到底人生意義何在?今生為何而來?
團城上建有承光殿,內供一尊白玉釋迦牟尼佛像,此像源自緬甸,清朝時由一中華僧人云游東南亞時所得,供於此處直至今日,而此釋迦佛像穩穩端坐於無神論盛行的當下中國之都城中心,實屬難得。團城上還有一個酒瓮,名叫「瀆山大玉海」,是元世祖忽必烈大宴群臣時所用,至今已七百餘年,當初放在瓊華島廣寒殿內,後流落民間,存放在真武廟中,被道士們用於醃菜,清朝時乾隆皇帝以千金購得,存放在團城,但是其底座卻沒有帶回。乾隆帝於是又從新製作了一個底座,而真武廟也從新製作了一個酒瓮放在原來的底座上(現保存在法源寺),所以今天有了兩個形制差不多的瀆山大玉海。瀆山大玉海的奇妙經歷真讓人讚嘆!
小小的團城景致極佳,有兩棵金代古樹,已經八百多年了,一棵是油松,乾隆帝給它一個名號「遮蔭侯」;另一棵是白皮松,乾隆封它為「白袍將軍」。兩棵古樹見證八百年世事興衰如過眼煙雲,它們挺立至今也許就是在期盼著中華大地神傳文化復興之日吧。
2.瓊華島
瓊華島白塔
銅仙承露
閱古樓三希堂法帖之伯遠帖刻石
瓊華島的南面是永安寺,這裡在元代忽必烈時就有一座藏式寺廟,清代時更是建成了皇家寺院,只是殿中佛像在文革時遭到了破壞。拾級而上,就到了北海的標誌——白塔,這是一座藏式白塔,清順治年間由一西域喇嘛主持建造,磚木結構,造型優美,上部是相輪,也叫十三天,塔頂有鑄銅鎦金的日月和天盤、地盤。白塔的寶頂內放有寶盒,寶盒裡盛放著釋迦牟尼佛牙1顆,舍利子18粒。白塔內部空間也很大,裡面裝有藏文經文,護法神像,藥材、五穀以及各類寶物。
聳立的白塔是北京的標誌之一,儘管其高度早已不比周邊的高樓大廈,但是它所散發的能量卻遠遠超過任何現代建築,這就是為甚麼很多遊客一眼望過來頓覺身心舒暢的原因。
瓊華島的北坡西側有一「銅仙承露台」,相傳是秦代遺物,距今兩千多年了。秦始皇當年製作了銅仙承露,並把它放在了阿房宮,用來表達他對神仙的仰慕和渴望,後來銅仙承露被移到了漢武帝的建章宮,元代時移入瓊華島,文革時曾被推倒、變賣,後又被追回、復原。
瓊華島的西側是閱古樓,是乾隆皇帝在1753年(乾隆18年)所建,裡面存有《三希堂法帖》石刻,共計495方。包含有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這三件被乾隆帝收藏的,並視為稀世珍寶——「三希」的石刻,以及從魏晉、隋唐五代到宋金元明一百多位名家書法的石刻,包括顏真卿、褚遂良、柳公權、蘇軾、米芾、李綱、司馬光、范仲淹、趙孟頫、于謙、王守仁等等一眾名人名臣的作品,讓人不由的讚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能人輩出。
瓊華島既有皇家宮殿、又曾是道家修行的場所,還有佛塔佛寺,更有中華歷代豪傑志士的墨跡留存,集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之精華,熠熠生輝,不可多得。
3.濠濮澗、畫舫齋、先蠶壇
濠濮澗
在北海東岸有三組建築群,濠濮澗、畫舫齋和先蠶壇。濠濮澗是一處有山有水、景致極為別致、幽靜的所在,遊覽其間,仿佛令人置身世外,忘記塵世煩擾。這又是乾隆皇帝一處得意的作品。
而北面的畫舫齋裡則有著著名的古柯亭,千年的唐槐靜靜的矗立在那裡,垂垂老矣,看盡世間榮辱得失。
再北面就是先蠶壇,是清代皇后、嬪妃、公主祭祀蠶神的場所。中國古人敬天信神,珍惜上天賜予人類的一切,包括文字、耕種、桑蠶、建築、繪畫、音樂等等知識技能其實都是神傳給人的,而人要好好珍惜、傳承,懂得感恩,不能妄自尊大,逆天叛道。
4.靜心齋
靜心齋
靜心齋也叫鏡清齋,坐落在北海的北岸,是乾隆皇帝建造的一處精美的園中之園,此園設計精巧,山水相間,亭台錯落,花木繁盛。乾隆曾親自解釋過給此處取名鏡清齋的原因:「臨池構屋如臨鏡……每因憑切奉三無」,這裡的「三無」是指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人生在世,應該像天地日月一樣無私,光明磊落。來到鏡清齋遊覽,應時時反省自己,不要為追逐私利而使內心污濁。
5.西天梵境、九龍壁、鐵影壁、快雪堂
九龍壁
西天梵境建於明代,裡面的大慈真如寶殿為金絲楠木所造,是明代珍品,裡面供奉著三世佛及十八羅漢。另有兩對佛塔,分別在日軍侵華和文革期間被毀。
九龍壁建於乾隆21年,是雙面琉璃照壁,每面各有9條龍,栩栩如生。
鐵影壁是元代刻石,因其顏色暗紅,故名鐵影壁,是民國時期才從一不遠處的廟前移入的。兩面各刻一隻狻猊,一雌一雄。
快雪堂裡收藏著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等的刻石,這也就是「快雪堂」得名的原因了,但是快雪堂和瓊華島閱古樓裡的清代刻石有所不同,這裡是明代刻石,由閩浙總督楊景素獻給了乾隆,摹刻者則是明末清初刻石巨匠劉光暘。對比來看,這套明代刻石比閱古樓裡的清代刻石還要精彩。
6.五龍亭、闡福寺、極樂世界
五龍亭
五龍亭是明代建築,猶如五條巨龍浮游出水。
闡福寺裡的大佛殿原是仿照正定隆興寺所建,後失火被燒毀。
極樂世界殿是中國最大的方亭式建築,建於乾隆33年。殿內原有一個5層的須彌山,但須彌山在1952年被中共拆毀,現在看到的是1993年用玻璃鋼材質復原的結果,原有的法器陳設也已不存,只有大殿尚在,輝煌壯觀。極樂世界殿北方原來的很多建築都已不存,但有一座妙相亭依然矗立在西北角,裡面刻有唐代貫休和尚繪製的十六羅漢像,刻像精妙,筆法高古,令觀者讚嘆不絕。
三、北海瓊華島存在之意義
當久居現代城市的人們來到北海這些古典景區之後,往往都會覺得身心舒暢,倍感欣喜,更要讚嘆一句這些古代建築「雖由人造,宛如天成」。相比之下,那些現代建築就顯得呆板乏味,其實這不僅僅是視覺上的差異,更有著深層的原因。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真正的神傳文化,就包括古代建築都可以說是模仿天宮中的建築,而用人間的材料所建成,所以才會給人殊勝美好的感受,也許在很多人的記憶深處都埋藏著天宮景象的烙印吧,因此才覺得那麼親切。
這裡我們不得不提到乾隆皇帝,乾隆一朝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盛世,那時財力雄厚,疆域廣大,八方來朝。而乾隆本人又對中華文化有著廣泛的愛好,修建了大量的園林、製作了大量的器物,收集了大量繪畫、書法作品,它們雖然歷盡劫難,但也有很多都流傳到了今天。這使得在兩百多年之後,雖然現代變異觀念充斥了人們的頭腦,雖然無神論大肆盛行於中華大地,但是人們在找回傳統的路上還能有所參照和借鑑。
冥冥之中,天意自有安排,當年的皇家御苑成了今天可供人遊覽的公園,這不是在提醒著世人儘快找回傳統才能踏上人生的正路嗎?
北海瓊華島,跨越千年歷史,匯集儒釋道多重文化底蘊,雖然歷經戰亂、政治運動等等重重劫難,卻依然屹立在中國之中心,這就足以昭示宇宙之正理,及神佛對世人的期盼和慈悲。還記得在二十多年前,中華大地一時氣功興起,北海岸邊處處修煉人群聚集,佛光普照、禮儀圓明。之後雖然歷經重重魔難,但烏雲散盡之日即將到來,神傳文化復興之時指日可待!有志之士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