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大明宮正殿─含元殿

陳紫玲 編輯


【正見網2004年11月12日】

含宏光大,……
元亨利貞,……
鏟盤岡以為址,太階積而三重。……
飛重檐以切霞,炯素壁以留日。……
進而仰之,騫龍首而張鳳翼;退而瞻之,岌樹顛而嵐雲末。……
左翔鸞而右棲鳳,翹兩闕而為翼,環阿閣以周墀,
象龍行之曲直,夾雙壺之鴻洞。

(唐・李華:《含元殿賦》摘句)

大明宮的正殿含元殿,經常舉行各種國家儀典而屢屢出現於歷史典藉中。據史載唐王朝與3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外事來往,每有外使朝會,皇帝端坐殿上,顯示出大唐王朝的威嚴。

《長安志》卷六記載含元殿全組狀,除主體含元殿外,其餘為: 「殿東南有翔鸞閣,西南有棲鳳閣,與殿飛廊相接;又有鐘樓、鼓樓。殿左右有砌道盤上,謂之龍尾道。夾道東有通乾門,西有觀象門。」 《長安縣誌》卷三敘述「東內欲明宮圖」的含元殿一組時,除主體含元殿外依次提到的有:龍尾道、翔鸞閣、棲鳳閣、鐘樓、鼓樓、通 乾門、觀象門。由此可知,含元殿的兩角樓為鐘樓和鼓樓。

唐長安城大明宮含元殿外觀立面復原圖

據記載:「龍朔二年造蓬萊宮含元殿」(《長安志》卷六),高宗於龍朔三年四月「幸蓬萊宮新起含元殿」(《舊唐書・高宗記》),可知含元殿建造工期最多不過一年。

含元殿座落在龍首山東部的南端,也就是《六典》原注所謂 「即龍首山之東趾」。其大台基是因就南坡鏟削並夯築增補而成,含元殿建在這高出地面10米以上的台基上,前面用磚砌成高大的墩台,設三條坡、平相間的道路登上,稱龍尾道。台頂又建二層殿基,下稱「陛」,上稱「階」。墩台、龍尾道、陛、階四周都有雕刻精緻的石欄杆環繞。殿即建在最上層台基上,為重檐廡殿頂建築,總寬近 58米。殿身面闊十一間,進深四間,四周加一圈深一間的廊,形成面闊十三間、深六間的下檐。含元殿東西側各有廊十一間,至角矩折向南通向翔鸞、棲鳳二閣。二閣作三重子母闕的形式,下有高大的磚砌墩台。二闕下左右外側有各長十五間的東朝堂和西朝堂。含元殿居高臨下,兩翼開張,包括二閣在內,建築群總寬約 200米,氣勢弘大,大朝會時數萬人列於殿下廣場,李華在《含元殿賦》云:「左翔彎而右棲鳳,翹兩晟而為翼。」足見其壯觀。含元殿是最能反映唐代氣魄的宮殿。

含元殿一直使用到唐朝末年,自興建至唐末被毀的二百餘年當中, 歷經了德宗貞元四年(788年)的地震和幾次大風、大雨的自然損害,不斷有所維修,但始終未見有重大拆改或重建的記錄。含元殿毀於唐末兵火。

鄰鬥極之光耀,邇天漢之波瀾,……建升龍之大,邈不至於階端。崢嶸孱顏,下視南山,照燭無間,七曜迴環。……捧帝座於三辰,銜天街之九達……(《全唐文》卷三百十四)《含元殿賦》形容當行走在殿前大台階上時,仰視大殿,好像浮現在雲端,又好像太陽正在升起。含元殿輝煌而莊重,開闊而明朗,確有如日之升的豪壯,是氣勢磅礴的大唐盛世的體現。

參考資料

唐樘安大明Om含元殿復原再論
都城與宮殿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科技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