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無可戀 正是現代教育付出的代價

——追憶孔子與傳統教育 挽救我們的孩子
劉如


【正見網2025年05月10日】

最近,全球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引發關注。儘管不少國家物質充裕、科技發達,許多孩子卻依然感到迷惘和痛苦,甚至有些孩子因此走上絕路。

我們不禁要問:這些孩子,為甚麼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 或許,這是一場現代教育的迷失。當我們過於追求升學率、競爭力和所謂的個人成功時,是否遺忘了先人創辦教育的初衷——培養高尚的人格和心靈?

其實,答案早已蘊藏在兩千多年前,孔子留下的智慧中。

【孔子:有教無類,仁愛為本】

孔子曾說:「有教無類。」不論貧富貴賤,他願意教導每一位願意學習的學生,只要有心,他就願意傾聽、引導。孔子也強調:「仁者,愛人。」教育的出發點不是控制與塑造,而是愛與理解,是引導人心向善。

他曾問弟子子路:「你幫助過你村裡的人嗎?」子路回答:「沒有,他們又不是我的親戚。」孔子嘆道:「那就不能算孝順,真正的孝,是從家中推及四方,愛人如己。」

這不就是現代教育最缺乏的嗎?我們教孩子怎麼考高分、贏過別人,卻沒有教他如何「愛人如己」。

孔子一生教導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人成為賢人。他從不以地位、出身、貧富來篩選學生,真正實踐了「有教無類」的理念。

有一次,一位名叫顏回的弟子,家境極其貧寒,只能住在簡陋的小屋、吃粗糙的飯菜。但孔子卻深深欣賞他的品格,曾感嘆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這不是一場成功學教育,而是一種生命教育。孔子看重的,是一個人內心的堅定與品德的修養,而非外在的條件與成就。

弟子子貢曾問孔子:「老師,貧困和富有,哪個比較值得追求?」孔子回答說:如果一個人能在貧困中保持快樂固然可貴,但若是一個富有的人仍懂得禮節、謙卑有愛,那就更難能可貴。

這是一種價值觀的教育──不論處境如何,做一個有品格、有禮貌的人,才是人生真正的富有與真正的價值。

還有一次,孔子問弟子們的志向,大家都說想當官、濟世、立功立業。但曾皙緩緩回答:「我想在春日裡,帶著幾位朋友,到河邊沐浴、歌唱、回家。」孔子聽後,微笑點頭,讚嘆地說:「我同意曾皙的想法。」這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孔子看見曾皙內心的平靜、仁愛與和諧。教育的目的不是讓每個人都去爭強鬥勝,而是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內心的願望與善念。哪怕這個願望非常普通。但充滿人與人的關愛與快樂。

子貢曾自誇常常捐款幫助貧民,孔子卻說:「仁者,是愛人。你只是施捨了物資,是否真正關心、理解他們的心?」這提醒我們:仁不只是物資的給予,更是一種發自心中的對生命的珍愛與責任。

【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國古代啟蒙教育《三字經》裡最為人熟知的一句話,它提醒我們:孩子生來,是善良的。教育的真正使命,不是塑造成功者,而是守護與培育這份天生的善良。

古代的老師,不只傳授知識,更是以「傳道、授業、解惑」為使命。傳的是什麼道?是仁德之道,是人生方向,是怎麼做人的道理。

一位老師,不只是知識的搬運工,更是孩子生命意義的引路人。真正的教育,不該只是培養競爭力,而是要讓孩子懂得如何做一個善良有德行的人。

【現代反思:我們教了什麼?孩子缺了什麼?】

我們今天的教育:

教會了孩子怎麼解題,卻沒教他們怎麼解開自己的心結。

教會了他們怎麼贏,卻沒教他們如何面對輸。

教他們怎樣表現自己,卻沒教他們如何去關懷他人。

我們失去了對「道德人性」的信仰,也就失去了對孩子的耐心與關懷。當一個孩子在心中呼救,而我們只看到他的成績單,那麼誰來救他?

【我們該怎麼做?讓愛與善重新成為教育的核心】

也許,現在正是該重新拾起古人智慧的時候:

讓每一位老師都記得,他是為了守護善良而教書的。

讓父母相信,陪伴與理解,比成功更值得追求。

讓社會給孩子一個可以哭泣、可以迷惘,也可以重新開始的空間。

一位真正的教育者,不是造就多少「成功人士」,而是幫助多少孩子,在跌倒時,還能重新站起來,還能相信這個世界值得活下去。

【結語:為孩子點亮心燈】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盞燈。我們要做的,是為孩子點亮心燈。守護他們的成長。

請不要等到孩子沉默了、離開了、絕望了,我們才來反省。從今天起,讓我們一起重拾傳統教育的智慧,回到教育的本心——相信善良、培育仁德、陪伴成長、溫柔對待。

讓社會變得溫暖而非冷漠與功利,讓我們以各自的方式,為孩子點亮心燈,試著一起挽救原本天真善良的孩子吧。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