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料理似水 體現五行中水的智慧

白玉熙


【正見網2025年05月24日】

都說日本是「水的料理」,而中國是「火的料理」,話語平常,天機盡泄。背後蘊藏著東方五行的養生智慧。因陰陽五行自古融進了東方人的日常飲食。這才讓人毫無察覺。

日本:木氣旺盛,水來調和

日本是水的料理,中國是火的料理,這裡體現的是東方傳統醫學的養生觀,是陰陽五行的思想。水和火,就是五行的兩種能量,當然會演變成有形的水與火。

那麼為何日本料理是水,中國料理是火呢,那是方位地域不同造成的。日本在東方的東方,五行屬木,也就是說東方屬於木性能量控制的地方,而人體中的五臟就有各自的五行屬性,肝與木對應,因此,日本生活在木氣旺盛之地,必然對肝的影響很大,而肝與消化系統的脾胃是相剋的關係,也就是說,脾胃屬土,木克土,肝木克制脾土,因而肝氣波動太大,自然影響脾胃消化功能,所以日本人腸胃比較弱,很容易造成濕氣過重,因為脾胃屬土,土最怕濕氣,一旦被肝的木氣克制,無力運化吃進去的水,痰濕就會積聚在脾胃和腹部。

我們看肝癌患者,因肝脾相互克制的關係,肝出問題,腹部就會嚴重積水,那是脾胃消化系統被嚴重克制,無法運化水液造成的。

所以中醫總說健脾祛濕,健脾與祛濕會連在一起說,因為把濕氣去掉了,脾胃之土,才會正常發揮作用。同時可以抑制肝木,因而才有調肝先實脾的說法,利用兩者相剋的平衡關係,來調整失衡的人體能量——五行機制。一旦恢復,身體自然正常,諸多複雜的症狀也就自然消失。

所以,日本先祖很早就懂得這些,利用陰陽五行的原理,讓人體與自然界協調,把人體能量導正。於是形成了愛好食用發酵食品的習慣,發酵的食物能補強脾胃土的性能,反過來就能制衡肝木,他們知道其實就是人體臟腑的五行能量失去正常次序了,但這個次序,是肝氣太受地域木氣影響造成的,所以,知道強脾來平衡肝氣,以此法回復正常的五行機制的運轉。

與此同時,還知道要直接疏導肝氣,讓肝部氣血調和,不要過度克制脾胃,保持兩者平衡。也就是說,對肝部的直接疏導又形成另一個飲食習慣和特色,愛運用梅干來製作各種料理。

五行中有五味,其中酸味入肝,能柔和剛烈的肝木之氣,讓它變得溫和舒展,同時酸梅還能助消化,可同時調和木土兩者的平衡。

此外,木氣如果缺水的養育,就會幹燥,我們看自然界的草木,乾燥就容易起火,肝木就這樣,一旦人體肝部氣血不和,血氣中缺水,肝火就會顯現,此火上炎,自然往頭部走,往眼睛走,這都是木氣的特性,往頭部和眼睛走。因此,到了春天,木氣主宰大地的時節,人們情緒易怒,易煩躁焦慮,或抑鬱,肝傷則脾傷,頭暈頭痛,眼紅腫痛,咽干,腸胃病,積食,風熱感冒,失眠等各種相關病症或不適就會出現。

為此,養肝也成為日本傳統飲食的關注點,如何養呢,那就還是利用五行原理,利用腎屬水,水生木,腎為肝之母的關係,來補腎養肝,肝得母親的水養,自然不乾燥,不會化火,也就非常柔和地不鬧脾氣了,開開心心地幹活了,心情也就舒展了,否則肝氣就會如火爆的怒馬橫衝直撞,導致氣血瘀滯,脾胃受害,百病皆來。

因此,我們看到了日本的終極飲食智慧的特點——形成水的料理,調味清淡,水煮料理為主,順應季節,崇尚自然。而且還經常食用黑色食物,比如黑豆,芝麻、海帶等,豆類料理也很豐富,因為豆如腎型,以形補形,補腎的功夫隨處可見,其實就是補水的能量,為的是安撫肝木,調和脾胃,使得人體五行能量有序地運轉,氣血調和,臟腑自安。

中國:中土之國  火來生養

那中國為何叫火的料理呢,中國古代有個名字,叫中土,現代叫中國,就是意味著,屬於土性能量為核心的國度,文化講究中庸,平和,不走極端。

但土性能量,也就是土氣,最怕濕氣,容易聚集濕氣,所以中國人講脾胃是後天之本,也把脾胃叫中,補中益氣的藥方就很多,也非常懂得調養脾胃。但方法不同。就如日本知道水生木的關係一樣,中國本就是陰陽五行醫學的發源地,當然也更早就將這套學問運用在飲食中,利用火生土,火為土之母的原理,來做食物,以強化脾胃土的性能,土太重則濕氣重,愛生痰濕,火就能生養它,將脾土的陽氣補強,同時祛濕健脾,不至於運化無力,積聚痰濕之氣。

結語

可見不同的地域,會造成體質的不同,出問題的根源不同,因此平衡的方法,也就不同。說白了,就是都知道要平衡臟腑失常的能量,而這套能量,有五行性質的不同,用五行生剋關係調和它們,就是中醫治病和養生的根本奧秘。

無論如何,不管是水生木,防止肝木克脾土,還是火生土,讓脾土充滿動力,兩者都讓脾胃好了,脾胃好,則氣血得以生成,身體得到平衡的養分,自然獲得健康。因此各自形成水與火的傳統料理法,並傳承至今,只不過現代人,將先祖的五行思想,古老的智慧,遺忘了而已。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