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醫兼通的清朝名士張松齡

顏丹


【正見網2025年10月31日】

清朝時,河北遵化縣北邊的村子裡住著一位名叫張松齡(字九蒼)的讀書人。他年少時,只花了五年時間,就把十三本被後世稱為儒學經典的《十三經》全都背下來了。後來,他又開始大量閱讀上古的各類醫書,漸漸對醫道有所悟解。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性情耿直、寬厚,總是先為他人著想。他的生活並不寬裕,可朋友問他借錢時,他卻依然慷慨解囊。朋友若有難處,無法還錢,他也從不計較。以前,他聽說有位年長的遠親沒有子嗣,就立刻來到他家陪伴,無微不至地照顧,直到老人離世。

後來,他去京城(北京)開了一家醫館。因潛心鑽研過遠古醫書,他一開手給人治病,就有神奇的療效。他醫術高明,很快就頗負盛名。可他在外從不顯耀自己的醫術,明明一副藥就看好了病,卻仍謙虛地說只是巧合而已。很多人來找他求醫問藥,可他從不以此來圖名圖利。遇到貧困之人,還會免費診治,將自製的藥丸、湯藥送給他們。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京城裡爆發了瘟疫。為研製藥方,他幾乎廢寢忘食。沒過多久,就整理並增補了另一位名醫李芝岩的《瘟疫三方》,並將此方貼遍大街小巷,供當地的百姓照方取藥。最終,他救活了很多人。

張松齡繪製的《脈圖》也堪稱一絕。看過的行家都說,可與漢代的《明堂圖》、張仲景的《傷寒前圖》、唐代孫思邈的《針圖》比肩,還能像明代張景岳所繪製的《類經圖翼》那樣,成為經脈類繪圖醫書的巔峰之作。上古的醫書深奧難懂,到清代時還承傳著醫道精髓的人已漸少,可張松齡卻能用一本圖冊再現古法的精妙,將《難經》、《脈決》這類古代經典醫書的關要與內涵,清楚細緻地展現出來。這本書不但適合初學者拿來作參考,還可供醫學行家鑽研精讀。就算是不懂醫的人看了,也會有所領悟。

其實,看過這本《脈圖》的人原本都是為欣賞他的詩作而來。只因他的詩作如行雲流水,頗有罕見的古風。而這或許也跟他以前常讀《史記》、《漢書》這類史冊與可追溯到漢魏的詩文集有關。他一位兒時的玩伴曾回憶說,與張松齡分開後,幾年都難見一面,可是無論走到哪裡,卻能聽到文人、名士在念誦他的詩文。晚清進士、名臣賀壽慈聽說張松齡的詩頗有古人的境界與胸襟,起先不信,但看過他的《脈圖》後,便完全相信他對古法的精通,也想像著他的詩作也必得古人氣韻。從那以後,他認定張松齡就是難得的詩醫兼通之才。

以前,張松齡的摯友聽別人叫他醫生,都會立刻反駁道:「張松齡是詩人,你們把他當郎中,真是太小看他了!」後來,當他親眼看到來找張松齡看病的人絡繹不絕,才發現這位僅憑醫術來安民濟世、最終成為「良醫」的朋友竟有堪比「良相」的才華與高遠志向。於是,他又說道:「二十年前,我就了解他的人品,正如他的詩一樣溫厚平和,既有古人的智慧在裡面,又不拘泥於古法。沒想到,他的醫術也是這樣。如今,要還說張松齡是詩人,那就真的是太小看他了!」

張松齡一生才華斐然,詩名與醫名都令人讚不絕口,有不少名人雅士都很欣賞他、願意追隨他,可他從不藉此來攀附權貴。即使有權臣來請,也從未應邀赴約。他終身都未踏上仕途之路,卻對關乎百姓的治國安民之事有著獨到的見解。

他曾說:「天下太平時,最重要的就是地方保甲制度;而天下有變時,最重要的則是地方團練制度。」後來,東南部發生戰亂,朝廷立刻下詔推行團練制度。當地人聽說此事,都認為他有出仕之才,紛紛勸他去謀個一官半職,而他仍以平民的身份,在街巷、村舍間行醫救人。後來一直到了民國,京城(北京)一帶還有很多人在懷念他。

參考資料:民國二十一年《遵化縣誌》卷十二《人物·文學》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