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神傳文化」的柴可夫斯基

劉超祺


【正見網2025年05月26日】

柴可夫斯基生平

彼得.伊列治.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Peter Tchaikovsky)生於1840年5月7日,卒於1893年11月6日,是俄國享譽國際的作曲家,亦是重要的浪漫主義音樂代表作曲家之一。

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首降B小調第1號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1812序曲》,以及等一會播放的芭蕾舞曲作品《天鵝湖》(Swan Lake)、《胡桃鉗》(the Nutcracker)、《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等。

創作靈感來源

人類創作的靈感來自以下三種情況:一是來自神,二是來自人,三是來自魔。來自神的音樂、來自神的文化才是最值得聆聽、最值得跟從,對人最有益處的;來自魔的文化是反神的、反宇宙、反自然的,具有破壞性、毀滅性,人應該唾棄。

當然,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有來自他本人,即是可以單憑他本人的音樂技巧創作出來的,這個我們今天不去講,我今天只去講他來自神啟迪出來的音樂,就是「神傳音樂」。

神傳音樂

「神傳音樂」在作品上和作曲技巧上究竟有那些特色呢?我們可以從以下柴可夫斯基的書信中找出一些端倪。

第778號A信件

柴可夫斯基於1878年3月17日在瑞士瓦萊州日內瓦湖區(Lake Geneva Region)的一個名為克拉倫斯(Clarens)的村莊寫給Nadezhda F. von Meck的編號第778號信件中提到:「觸動、震撼人的音樂只能來自藝術靈魂的深處,創作靈感不總是一經召喚就會出現的。只要堅持和信心,靈感就會無可避免地出現。」「征服他的炙熱的靈感是無處不在的、深不可測的。多虧了它,他會預先知道他所寫的一切都會深深地印在人們的心中,並留下持久的印象。」「他從不抽象地作曲,音樂的意念從來只會以實在的形式出現在他面前,意念和配樂同時出現在他的腦海中。」「創作意念完全是出乎意料地自己發生的。」

第778號B信件

柴可夫斯基於1878年3月17日在義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寫給Nadezhda von Meck的編號第778號信件中提到:「一般來說,創作意念的萌芽會突然而意外地出現。它會以非凡的力量和速度生根發芽,穿透泥土,生出枝葉,最後開出花來。最大的難題在於創作意念必須在有利的時機出現,其餘的都會自然而生。當一個新的意念把我內心喚醒,並開始形成一個明確式樣的時候,那種無可估量的幸福感會直接湧上心頭。我會忘卻一切,表現得像個瘋子,體內的一切都開始顫動。幾乎還沒開始素描出樂譜,就一個意念接著一個意念而來。這是靈感的心靈狀態。」

「在這個神奇的過程中,經常會發生一些外在的干擾把我喚醒:鈴聲、鐘聲、僕人的進入提醒我該離開。這樣的打斷真的很可怕,有時它們會讓靈感中斷一段頗長的時間,讓我不得不再次找回靈感,但往往是徒勞無功的。在這種情況下,冷靜的頭腦和音樂上的技巧就能幫上忙了,使樂曲巧妙地連接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樂章。即使是在最偉大的大師的作品中,也會有這樣的時刻,這是無法避免的。如果一部作品的主要構思是在靈感的超自然、不可解釋的力量下完成的,不經任何絞盡腦汁的思考而產生的,這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第4856號A信件

柴可夫斯基於1893年2月17日在莫斯科附近一個名為Klin的村莊寫給Francis Arthur Jones編號第4856號A信件中提到:「他在每天兩小時的散步途中會創作所有草圖,把它們寫在一個小筆記本上,回家後再把它們按次整理出來。」「這些創造力是從大自然而來的珍貴禮物。它不能通過努力工作或學習而獲得的,但是,它又能通過音樂學習來完善和得到啟發。」

神傳音樂特徵

音樂本質

總的說來,柴可夫斯基認為「觸動、震撼人的音樂只能來自藝術靈魂的深處。」作品「都會深深地印在人們的心中,並留下持久的印象。」

音樂靈感

「創作靈感不總是一經召喚就會出現的。」但是「靈感就會無可避免地出現。」「創作意念完全是突然而出乎意料地自己發生的。」「征服他的炙熱的靈感是無處不在的、深不可測的。」「創作意念萌芽後會以非凡的力量和速度發展。」

作曲過程

他作曲的時候,「音樂的意念從來只會以實在的形式出現在他面前,意念和配樂同時出現在他的腦海中。」即是說音符顯現在他眼前,音樂和配樂同時顯現在他的腦海中。他「表現得像個瘋子,體內的一切都開始顫動。幾乎還沒開始素描出樂譜,就一個意念接著一個意念而來。這是靈感的心靈狀態。」

這是一個「神奇的過程。」「如果一部作品的主要構思是在靈感的超自然、不可解釋的力量下完成的,不經任何絞盡腦汁的思考而產生的,這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這些創造力是從大自然而來的珍貴禮物。它不能通過努力工作或學習而獲得的,但是,它又能通過音樂學習來完善和得到啟發。」

樂曲介紹

《天鵝湖組曲》

《天鵝湖組曲》(Suite from the ballet「Swan Lake」)是柴可夫斯基遐邇聞名的一首音樂組曲,就是柴可夫斯基於1876年創作的第一部舞劇-芭蕾舞劇《天鵝湖》(「Swan Lake」)。這一首是由D. Filatov指揮「莫斯科國立交響樂團」(Moscow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

《天鵝湖》是一部4幕芭蕾舞劇,取材於俄國和德國的民間傳說。故事講述:公主奧傑塔(Odette)在天鵝湖畔被惡魔變成了白天鵝,只能在晚上變回人。王子齊格菲爾德(Siegfried)游天鵝湖,看到漂亮的奧爾特公主一見鍾情,公主告訴王子她的不幸,唯有真摯的愛情才能破解魔咒。在王子挑選新娘之夜,惡魔讓他的女兒黑天鵝偽裝成奧傑塔的樣貌以圖欺騙王子。幸虧王子及時發覺,但是激怒了惡魔,惡魔追殺王子和白天鵝公主,二人被迫雙雙殉情,因為雙方堅貞不移的愛情把魔咒解除,王子奮而撲殺惡魔,白天鵝恢復公主原貌,與王子結合,有情人終成眷屬。

《胡桃夾子組曲》

這一首是由Vladimir Jurowski指揮the State Academic Symphony Orchestra of Russia(俄羅斯國家學院交響樂團)演奏浪漫派俄國作曲家Pyotr Ilyich Tchaikovsky(柴可夫斯基,1840-1893)於1892年創作「Nutcracker Suite, Op. 71」(《胡桃夾子組曲》,作品編號71)。
《胡桃夾子》(「The Nutcracker」)是柴可夫斯基根據E. T. A. Hoffmann (E·T·A·霍夫曼)的一部叫作「The Nutcracker and the Mouse King」(《胡桃夾子與老鼠王》)的故事改編而成的一套芭蕾舞劇。

《胡桃夾子》芭蕾舞劇的劇情大致是這樣的:在聖誕節,女孩子Clara得到一個胡桃夾子。夜晚,她夢見這個胡桃夾子變成了一位王子,領著她的一群活生生的薑餅士兵(Gingerbread Soldiers) 跟老鼠兵作戰。之後,把她帶到果醬山,受到糖果仙子的歡迎,享受到和玩具耍樂、載歌載舞和豐盛宴會的歡樂。

作曲家從《胡桃夾子》芭蕾舞劇中選了8首樂曲組合成3個樂章作為《胡桃夾子組曲》(「The Nutcracker Suite」),總時間為12分41秒。

總結

各位讀者: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過程與之前談論過的巴哈、韓德爾、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蕭邦、勃拉姆斯的作曲過程非常雷同,是巧合嗎?當然不是,又是神有意將樂曲的意念傳遞給他,讓「超自然的靈感一個接著一個打進心靈」,讓「音符顯現在他眼前,音樂和配樂同時顯現在他的腦海中。」將西方的音樂文化再推進,以榮耀神和彰顯神的偉大,這都是「神傳文化」。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