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9月14日】
清代小說《儒林外史》描寫了眾多儒生的形像,意在勸勉世人淡薄功名,然而中共媒體卻把它當作批判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虛偽、腐朽的素材,教育部甚至將「范進中舉,喜極至瘋」寫進中學教材誤導學子。當今社會也有很多人沉迷功名,甚至不擇手段獲取,是不是可以證明中共的高考制度和統治也是虛偽和腐朽呢?我們不妨對比一下,看看這二者到底哪個更虛偽、更腐朽。
一、真實的科舉
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分別是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度。察舉制起於漢代,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指導地位,九品中正制起於曹魏政權。科舉制度由前兩種制度發展而來,起源於隋朝,歷經唐、宋、元、明、清,共1300多年,延續時間最長。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制度打破了階層限制,使出身貧寒但能力卓越的讀書人得以入府做官,光宗耀祖、建功立業,對於廣納賢才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科舉把考核人品視為首要,儒家經典的四書五經為必考內容,四書強調修身治國與道德實踐,五經涵蓋政治、歷史、哲學、術數等領域。除此還考察實際能力和對各方面知識的綜合掌握程度。
科舉考試並不腐朽僵化,為甚麼叫科舉,是因為它分科取士,按國家政務的實際需求考察內容,需要治國賢臣,考經史子集、時政策論;需要文人墨客,考詩詞歌賦;需要實幹能人,考工程明算和天文立法等。
一談到科舉,很多人都是負面思想,首先想到的是八股文,後人批評它僵化死板,是統治者用來禁錮思想的工具,這是中共歪曲、灌輸的結果。其實八股文只是從明朝開始使用的一種高度規範的議論文寫作格式,有結構和篇幅要求,是用八股文的格式寫議論文,它並不是科舉考試的全部。
在唐朝,考試科目分為常科和制科。制科由皇帝臨時開科,不定期。常科一年一次,考試科目分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可以挑自己喜歡或擅長的科目考,明經和進士是熱門科目,明經相對簡單,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一般都能考上。進士考詩詞歌賦創作,需要一定的文學修養。武則天時期增開武舉考試,考生不但要武功過硬,還要形像過關,到了宋代武舉還增加了兵法策略,分武藝和兵法,明代還增加筆試,象戚繼光、岳飛、郭子儀都是武舉出仕。
科舉考試在建立初期有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沿用過程中不斷改革,到了宋朝,取消了考官與考生之間的師生關係,嚴肅了考試紀律,避免舞弊行為,糊名制、謄抄制、特奏名等措施得以實行,加強了科舉的公平與公正。
科舉分四個等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院試是最初級的考試,也叫童生試,之前還有縣試和府試,考過院試者為秀才,就算有功名了,可以享有一些特權,如免除徭役、遇公事可稟告知縣、遇縣官不下跪、打官司不能隨便用刑等;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省城舉辦,時為秋天八月,故而又叫秋闈,考過者從秀才升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中舉就有入仕為官的資格,一般是地方事務性官員;會試,每三年在京城舉行,時間是春天,稱為春闈,考中者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員,相當於儲備幹部;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中者為進士,分三甲,一甲第一到第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考上進士的就可以大展宏圖了。
科舉的必考內容,五經包括:《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唐代在《禮記》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周禮》、《儀禮》,《春秋》變成了《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晚唐又加了《孝經》、《論語》、《爾雅》,南宋又加了《孟子》,有人算了一下字數,少的2萬多,多的將近20萬,加在一起大約63萬字。到了明清兩代主要考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總共5萬多字,另外朱熹還出了一本《四書章句集注》,20多萬字,為四書做了詳細注釋,這本書也需要熟練背誦。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這是描寫古代讀書人的詩句,但不是只讀四書五經就能考試了。以明代為例,院試要考五場,內容包括以四書五經命題的八股文、詩賦、策論等。鄉試考三場,第一場是以四書本經為內容的七篇八股文,第二場是在詔、判、表、誥四個文體中任選一種寫表文論一篇,判詞五篇,考察對朝廷公文、官府判文等文體的掌握程度,第三場是考經史時務策五篇議論文,僅限八股文體。會試內容與鄉試類似。殿試內容最少,策論一篇,當日完成,考試題目充滿挑戰性。
科舉考試難度高、覆蓋面廣,考出來的都是品德高尚、有真才實學的社會精英、國家棟樑。蘇軾曾說:「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有的人一輩子都在讀書,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個秀才,清朝道光年間出現百歲老人參加院試的情景。還有一句「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就說五十歲考上進士都是年輕了。大詩人孟郊46歲中進士,激動的寫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一千多年間文武狀元可考的才七百多人,如大詩人王維、書法家柳公權、民族英雄文天祥。
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這種科舉制度不但沒有阻礙社會進步,反而促進了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在實行科舉的一千多年間,出現了貞觀之治、兩宋繁華、康乾盛世這樣的局面:文學造詣達到巔峰,出現唐詩宋詞、明清小說和一大批文學家,留下大量佳作;學術氛圍濃厚,出現理學、心學、易學和一批哲學家;政治清明,法律寬簡,社會治安良好,人民道德水平高、生活條件好;商品經濟發達,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康乾盛世時的年GDP曾占全球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位居世界第一。
二、中共的高考
高考制度不是中共統治下的產物。從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就廣開新式學堂,清政府滅亡到了民國政府時期,中國已經有一大批象樣的高等學府,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央大學等等,高等院校的入學考試——高考,也相應成型。
1949 年以前的中國知識份子繼承了一部份儒家思想,中共篡政後對他們搞了一系列迫害運動。1951年,中共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知識份子「思想改造運動」、批「行乞辦學」的武訓;1955 年毛澤東親自將胡風打成反革命;1957 年,中共發動了著名的「反右鬥爭」,將55 萬知識份子劃成「右派」,通過搶走飯碗和株連政策逼迫他們下跪,摧毀了他們的自由意志、士人精神和傳統思想,全國的高等院校被徹底改造成服務於中共的「黨校」,這就決定了中國教育的性質。
由於人才缺乏,1952年,中共教育部決定實行全國所有高校統一招生考試。1958年到1965年間,政治審查在高考中占據突出地位,教育部和各高校貫徹中共的以政治為主的錄取原則,除了學習成績以外,家庭成份是能否上大學的決定性因素。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就取消了全國高考。1967年10月,中共中央多個部門聯合發出《關於大、中、小學校複課鬧革命的通知》,11月,中小學生開始回到課堂,毛澤東發出「七二一指示」,強調理工科大學還要繼續辦,學制縮短至兩年,教育要革命,搞無產階級政治掛帥。於是,高校畢業生到工廠、農村、部隊參加勞動和軍訓,接受工農兵再教育,另一方面,從工人、農民、部隊指戰員中選拔學生到學校學習再回到生產實踐。
1970年大學重新招生,但是廢除高考,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和學校複審的政策,把從工農兵中選拔的學生稱「工農兵大學生」。把教育同革命運動緊密結合,批判舊社會舊學校的三脫離狀態,與舊教育制度作鬥爭,讓工農兵直接上大學,這被當成教育革命的偉大成果,到1977年恢復高考前全國共招收94萬基於推薦的「工農兵大學生」。
1977年,中共改變了靠推薦上大學的辦法,恢復了中斷十年的高考制度,招生對像是: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青、復原軍人、幹部、應屆高中畢業生。1999年開始大規模擴招,2006年高校招生人數504萬,2025年高校畢業生達1222萬。
中共統治下的教育充滿了政治色彩。從上學考試,孩子們除了學習必要的文史、理化知識,還要被灌輸中共的邪惡思想,以語文、歷史、政治、思想品德這幾個科目最甚,這包括被刻意篡改的歷史,掩蓋中共罪惡,美化中共形像,神化中共黨魁,污衊誹謗中共的打擊對像,灌輸仇恨思想等。
考試是指揮棒,為了得高分,孩子們不得不背誦用謊言編寫的教材,不得不認同、接受歪理邪說,他們無法掌握真實的史料和信息,無法產生獨立思考和客觀認識,被打造的是機械、僵化的思維模式,充滿假惡鬥的品性,缺少道德良知、傳統理念、民主思想,缺少自主判斷、探索精神,缺少認識、抵制邪惡中共的能力,被嚴重異化、奴化。
由於中共權貴對國家資源的極端壟斷,平民子弟要想出人頭地、有個好工作,除了高考似乎別無他路。一個高考鎖住一個家庭,孩子和家長起早貪黑的拚命,人力、財力全方位投入,不惜傾家蕩產。除了校內各種費用,學生從小學就開始校外補課,尤其到了高中,補課費高的驚人,我地是個二線城市,普通高中老師補一節課要200元及以上,名牌高中老師一節課要1000元,有的學生甚至根本就不在學校上課,在私立文化學校上一對一小課、提速班,一個月下來,補課費少則幾千、多則幾萬,有多少大學生不是拿錢碼出來的?
高考只是入學的一個門檻,高校招生人數增加了,現在連200分的劣等生也能上大學,但是質量嚴重下滑。如今大學畢業生遍地都是,就業卻越來越難。隨著中共的腐敗,在高考、考研、考公、考編,以及高校畢業考試中,花錢找人拉關係、抄襲造假很常見,即使有文憑,很多時候也要通過權錢色交易才能上崗、當官。還有一類特殊人群,可以不參加考試,直接偽造學歷文憑,他們是中共權貴,無才無德照樣享受高薪、占據高位。在中共統治下,高考制度的虛偽與罪惡是科舉制度無法比的。
高考給中國人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與傷害,這並非高考制度本身不好,民國時期就沒有這種情況。平民子弟想通過高考這條通道改善生活和社會地位不是什麼錯,錯在中共把社會公器私有化,使之服務於暴政。高考已經從選拔人才墮落為思想禁錮與政治統治的工具,害人、控人、毀人。高考的內核被異化,嚴厲壓制、扼殺民眾的知識活力與自由思想,將人打造成沒有思想、沒有文化、沒有頭腦的機械匠人,他們是「唯中共是從的紅色戰士」,雖然被稱為國家的「希望」,實質帶來的是失望和絕望。
中共把高考吹噓成「先進」制度,這種制度造就的「人才」打造了一個個惡、毒工程:豆腐渣工程、高科技犯罪、偷盜抄襲、山寨高仿、封鎖監控、貪污腐敗、黃賭毒黑、有毒食品、心冠病毒假疫苗等等,還有中共特色的愛國精神病、五毛小粉紅、網絡紅衛兵。如今的中國社會,不講文明、不守道德司空見慣,違法犯罪、助紂為虐蔚然成風,民怨沸騰、經濟下滑無力回天。
再來看看中共諷刺科舉的說辭:扭曲靈魂、異化人性、沉淪功名、刻板僵化、迷信權威、束縛思想、控制人心、貴族壟斷、精神枷鎖,是不是用在中共的高考身上更合適?如果說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是一種虛偽、落後、愚昧、腐朽的制度,那麼,中共的統治和高考制度就是更虛偽、更落後、更愚昧、更腐朽的制度!
三、科舉到高考標誌著人類文明的倒退
十八世紀後期,世界發生了以英國為首的工業革命,一群科學家的新發明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法、製造方法。到了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已經漫及歐洲、美洲和亞洲,連帶運輸業、製造業、輪船業、商業、軍工業大力發展,西方的化學、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醫學、史學等學科也發生了革命,同時伴隨著軍備擴張、國際競爭,以及殖民地擴張。
在中國,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1842年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開放通商口岸、喪失關稅自主權,世界打開中國大門,標誌著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轉變。1861年到1895年間,清政府「師夷長技以制夷」,在技術和器物層面學習西方世界,推動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創建中國首批近代工業企業。
以軍事工業建設為主,創辦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建船政局等軍工企業,建立新式海軍:南洋艦隊、北洋艦隊、福建艦隊和新式洋槍隊。發展民用工業,設立上海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麵粉廠等;建立近代教育體系,推動新式教育,創辦新式學校,培養了象詹天佑等一批專業人才;設立譯館培養翻譯人才,如京師同文館,派遣留學生,促進西學傳播;設立中國首個近代外交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清政府看到,西方工業給人帶來的實惠是傳統信仰和道德所不能及的,八股文和儒家經典更無法抵禦外敵,為了生存與發展,1901年,慈禧太后下旨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文取士,廣開新式學堂,4年後,正式廢止科舉制度,至此,儒家思想失去了官方保障、制度支撐。民國建立後,學校又明確廢止經科,使儒家經典納入哲學、史學範疇,成為研究和探討的內容。
在世界範圍內全面推進的工業革命打破了傳統,改變了人的生活,也改變了人的思想。中國科舉制度的消亡是外國列強侵略的結果,也是西方工業革命衝擊的結果,它標誌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失落。
俄國發生革命後,1917年11月,俄國共產黨領袖列寧與托洛茨基推翻臨時政府,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蘇俄改變了過去的侵華策略,轉為在中國境內扶植漢奸政權。1921年,蘇聯共產黨在中國建立了它的分支:中國共產黨。中共的活動經費、指導思想、革命經驗、發展方向都來自蘇共。抗日戰爭給國民黨造成重創,日軍撤離後,中共在蘇俄的支持下打敗了國民黨,建立了漢奸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外國列強對華侵略中最成功、最徹底的一個,這個漢奸政權一直維持到現在。
中共篡政後除了對人民大肆屠殺,還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了徹底的破壞,傳統道德被徹底摧毀,1966~1976年間的文化大革命,遠遠勝過1900年八國聯軍的火燒圓明園。中共建立了以維護統治為目的、杜絕傳統文化再生的變態教育體系,通過洗腦灌輸、強加硬塞,在人民頭腦中製造了一套違背天理、泯滅人性的流氓文化、魔鬼文化,中共特色的高考是其中的關鍵環節,也是這種文化的象徵。
拋棄了道德約束的現代人精神空虛,解放了魔鬼般的慾望,任性狂妄、為所欲為,因為掌握著危險的高科技,就如斷線的風箏、脫韁的野馬、失控的汽車,如今我們看到:世界危機處處可見,正在摧毀著本次人類文明。
小結
世間萬物有多面性,衡量事物要看整體和大方向。中共從來不正面宣傳古人如何有禮有節,如何忠義孝敬,如何賢明君聖,如何聰慧廣博,如何保家衛國,它有意歪曲歷史真相,一味誇大封建社會的弊端,掩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優良特質,掩蓋自身的醜陋與罪惡,使中國人背離傳統與人性,異化成它的魔鬼模樣。看清歷史,看清中共,走回傳統,找回真我,這是當今中國人最緊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