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25年10月04日】
人類身在的銀河系,看起來像一個寧靜的旋渦狀星系,但實際上它遠非平靜。最近,天文學家通過歐洲航天局(ESA)的蓋亞(Gaia)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巨浪」正在銀河系中蕩漾開來。
這個波動從銀河系中心向外擴散,影響了數千顆恆星的運動,讓它們像波浪中的浮萍一樣上下起伏。這不僅僅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它還揭示了銀河系的動態歷史,可能源於億萬年前的宇宙碰撞。
這個「巨浪」是什麼樣子的?想像一下,銀河系是一個扁平的盤狀結構,直徑約10萬光年,包含數千億顆恆星、氣體和塵埃。但這個盤並非完美平坦,它像一張被風吹起的床單一樣,有著彎曲和波動。
最新發現的這個波浪被稱為「銀河巨浪」(Great Wave),它是一種垂直方向上的擾動,延伸數萬光年,影響了銀河盤中的恆星位置和速度。這種波動不是靜態的,而是像漣漪一樣從中心向外傳播,速度約為每秒10-20公裡,類似於地震波在地球上的傳播。
從銀河系的側視圖可以看到,波浪用紅色和藍色表示,在紅色區域,星星位於銀河盤上方,而在藍色區域,它們位於下方,而箭頭指出了恆星運動的方向。
蓋亞太空望遠鏡自2013年發射以來,一直在為銀河系繪製最精確的地圖。它使用視差測量技術,能精確到微角秒級別,相當於從地球測量月球上一個硬幣的大小。
最近發布的蓋亞數據(Data Release 4)通過精確測量超過20億顆恆星的位置、速度和距離,繪製出了這個波浪的3D地圖。數據顯示,這個波浪已經擾動了數千顆恆星,讓它們偏離了原本的軌道數百光年之遠。這不是銀河系的「翹曲」(warp,銀河盤整體的S形彎曲),而是更動態的、向外擴展的擾動,仿佛銀河系在「扇翅膀」般起伏。
這個發現並非孤立。早在2020年,天文學家就注意到了銀河系中的 「Radcliffe波」(一個氣體雲的波狀結構),但這次的巨浪更直接涉及恆星運動,是對銀河動態的更全面洞察。蓋亞的觀測數據還顯示,這個波浪可能與銀河系的螺旋臂相關聯,進一步複雜化了我們對銀河結構的理解。
這個巨浪的成因仍是謎團,但科學家們提出了幾個假設。最受歡迎的解釋是,它源於銀河系與一個矮星系的碰撞。大約20-30億年前,人馬座矮橢球星系(Sagittarius Dwarf Galaxy)可能多次穿越銀河盤,引發了這種波動,就像扔石頭進池塘產生漣漪一樣。這個矮星系如今已被銀河系吞併,但它的引力擾動留下了持久的影響。
其它可能性包括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的活動、暗物質的分布不均,或是更古老的衛星星系碰撞。研究團隊表示,需要更多觀測數據來驗證這些假設,比如未來蓋亞的後續數據發布或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輔助觀測。
這對我們意味著什麼?這個發現不僅僅是天文學的奇聞,它幫助我們理解銀河系的演化歷史。銀河系並非孤立的靜態實體,而是通過與鄰近星系的互動不斷塑造自身。這種波動可能影響恆星形成、氣體分布,甚至行星系統的穩定性。對於地球上的我們,雖然這個波浪遠在數千光年之外,不會直接影響太陽系,但它提醒我們,宇宙是一個動態、相互連接的系統。
(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