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頂尖科學家 總在探索深處窺見神性光芒?

文/Makai Allbert、Mari Otsu 編譯/張玉

【正見新聞網2025年10月07日】


實驗室不僅是理性思維的場所,更是一扇通往神奇與靈性體驗的大門。(Illustration by Lumi Liu)

從細菌的精巧結構,到海洋的星光,再到宇宙的浩瀚,科學家在探索自然時,時常體驗到一種超越知識的敬畏與震撼。

最新研究顯示,科學不只帶來知識,更能啟發我們對生命和存在意義的深層思考。這種深刻的感動,是一種無論個人信仰為何,都能感受到的「科學神性」。

光之啟迪:一位生物學家的靈性體驗

一位生物學家在夜裡潛入海中,觀察發光的浮游生物。當她揮動四肢,身體也跟著閃閃發亮,與周圍的魚群交織成一片流動的光。

她當然明白這背後的科學原理,但在那一刻,她感覺自己「變成了光」——這是一次深刻的靈性體驗。

這個故事生動地挑戰了一種普遍的看法:以為科學與靈性是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事實上,科學探索常常更能喚醒人們對神性的渴望。

科學真的「祛魅」了世界嗎?

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曾提出「祛魅理論」(theory of disenchantment),簡單來說,就是指科學的發展會讓世界逐漸失去神秘感與魔法色彩,人們的精神渴望也可能隨之消退。但美國天主教大學社會學家布蘭登·瓦迪亞納森(Brandon Vaidyanathan)指出,這種說法太過簡化。

他訪談了來自四大洲的104位科學家,發現無論信仰背景,他們都在科學探索中表達出某種層面的神性需求:

有宗教信仰者:將科學視為理解神創世界的方式。

有精神信仰但非宗教者:把自然看作神性的媒介,尋求與之連結。

世俗科學家:雖不使用宗教語言,卻透過「好奇心」、「意義」等詞彙,表達對存在的探索。

研究揭示,將這三類群體聯繫在一起的,是他們共通的「敬畏感」。

敬畏是靈性的起點

哈佛教授馬丁·諾瓦克(Martin Nowak)一語道破了兩者的共通點:「科學與神性都渴望真理,也都必須面對探索過程中的驚奇與敬畏。」

這種觀點其實源遠流長。從相信星辰是神之傑作的伽利略,到認為運動定律是神之智慧印記的牛頓,歷史上許多偉大科學家都將科學發現視為窺見神性的窗口。

如今,這個概念被正式命名為「科學神性」(spirituality of science)。一篇2023年的研究指出,即使是無神論者,在科學探索中也能體驗到類似宗教帶來的敬畏與連結感。這正呼應了愛因斯坦的觀點,他稱之為「宇宙宗教情感」,並視其為科學研究最崇高的動力。

科學與意義:為何「我想泡茶」也是一種真理?

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家薩爾布米特·坎瓦爾(Subhmit Kanwal)表示:「敬畏感與神奇事件往往是通往真相的大門,只是科學尚無法詮釋。」

科學的解釋,會不會讓世界失去意義?數學家約翰·倫諾克斯(John Lennox)用一個比喻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問:「桌上的水為甚麼會沸騰?」

科學層面的答案是: 因為熱能破壞了水分子間的化學鍵。

個人意義層面的答案是: 因為我現在想泡一杯茶。

哪一個答案才是對的?倫諾克斯說:「兩個都對。」它們只是在回答不同層面的問題。

這完美說明了,科學與意義可以並存。了解浮游生物如何發光的科學原理,並不會減損我們在黑暗大海中看見那片光芒時的感動與敬畏。事實上,科學的理解,反而能讓我們對生命的神奇,產生更深刻的讚嘆。

從宇宙到細菌:科學探索中的敬畏時刻

天體物理學家馬裡奧·利維奧(Mario Livio)分享了他第一次看到哈伯深空影像的震撼:「那一刻真的讓我無言以對,意識到我們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但同時,也是人類的知識讓我們理解了宇宙。」

瓦迪亞納森也提到一位生物學家展示的細菌針狀結構,其形狀竟酷似印度廟宇的裝飾柱。「它們在幾分鐘內完成的結構,」她說,「不亞於人類花費數年打造的藝術品。」

結論:敬畏是共通的語言

無論是在顯微鏡下窺見細菌的結構,還是在望遠鏡中凝視宇宙的浩瀚,科學家們所體驗到的,都不僅僅是數據。那份油然而生的敬畏感,正是科學與靈性的交會點。科學的探索,本身就是一場尋找意義的旅程,它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得以一窺超越日常的宏偉與奧秘。

作者簡介:Makai Allbert 是一位健康作家,擁有生物醫學科學學士與人文碩士學位。他曾在馬裡蘭大學從事生物醫學研究,與 NASA 合作數據分析專案,並曾任哈佛大學希臘研究中心的訪問學者。他致力於撰寫深度研究的健康新聞。

Mari Otsu 是一位健康作家和美術作家。她擁有紐約大學藝術史、心理學、法語和全球通識教育的學士學位。

原文 Why Modern Scientists Yearn for Spirituality 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大紀元)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