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10月18日】
很多時候,我們看問題會認為自己是對的,而別人都是錯的。但有一天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會發現別人並不是錯的。
母親去養老院後,是我和大哥一起出費用的。我出的少一些,大哥出的多一些。因為我每天都要去看母親,給母親買東西甚至洗洗腳、換一下衣服等。
這個月早已經到了該交費的日期,大哥一直沒有將款給我打過來。我也不好意思催,萬一大哥經濟緊張,就會讓哥哥下不來台。此時就會讓哥哥因為面子,而去借錢。就太不近人情了。
前幾天才意識到問題是出在自己這裡。我認為哥哥必須按時打款,本來我付出的就多得多。其實不是這樣的。因為第一個月的養老金是大哥先墊付的,押金也是大哥給的。僅僅從這一點看,大哥付出的就很多了。
往往事情就是這樣的。站在我的利益點看,大哥就應該按時把款打給我。但站在大哥的利益點看,本來押金和以前每次住院,都是他先墊付的,我出的也會少一些。那麼現在晚一點打款,也是可以理解的。
同樣的事情,利益點不同,會發現結果不同。並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要多替對方考慮、多站在對方的利益點看問題。
前天大哥打款過來。我趕緊詢問了一下原因,是不是經濟緊張。如果是緊張的話,就先不著急打款。大哥說是有點緊張,今天剛剛發了工資,就打過來了。
非常慶幸自己沒有催。我以為是大哥忘了,原來是經濟緊張。如果當時問了,親情或許就會打折扣了。逼大哥肯定是不應該的。
師尊告訴我們:「人的佛性是善,表現為慈悲,做事先考慮別人,能忍受痛苦。」(《精進要旨》〈佛性與魔性〉)
站在對方的基點看問題,會發現不一樣的世界。會發現別人並不是無理取鬧、自己也不是沒有問題。也就會真正理智的去處理問題了。說來說去就是一個私心的問題。私心不去,做事必然會惹麻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