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5年02月13日】
劉基,世稱劉伯溫,是明朝開國宰相。相傳中國三大民間預言之一《燒餅歌》的作者就是劉伯溫。劉伯溫二十二歲時進士及第,但他為人剛正耿直,廉潔奉公,後因揭發監察御史失職,受排擠而返鄉隱居。元朝末年,群雄並起。朱元璋起兵後,劉伯溫出山協助,並助朱元璋成就帝王之業。
據《明史》記載,自從有劉伯溫的協助之後,朱元璋常常前來徵求劉伯溫的意見。劉伯溫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對朱元璋說:「主公現在據有金陵,形勢險要,虎踞龍盤,地理位置很好。但東南的張士誠,西北的陳友諒,他們常常侵擾犯境,與您作對,這就成了您北定中原的後顧之憂,因此必須把這兩個人除掉」。朱元璋說:「這兩個人勢力很大,該怎麼對付他們呢?」於是,劉伯溫便為朱元璋規畫了實現帝業的藍圖,指出:「張士誠目光短淺,胸無大志,他只想守住自己的那塊地盤,不會有什麼大作為,因此不值得憂慮,可以暫時不去管他。而陳友諒就不同,他殺主篡位,野心大、陰謀多,是個危險的對手。而且他占據武昌,地處南京上游,又有巨艦精兵,時時刻刻都想併吞我們。面對這種形勢,我們不能兩邊作戰,而應首先集中兵力殲滅陳友諒,陳友諒滅亡之後,張士誠的勢力必然孤立無援,一舉可定。然後,主公可以揮師北上,平定中原,最後消滅元朝,那時您的帝王之業就可以實現了!」
朱元璋採納了劉伯溫的謀略,平定群雄,成就了王業。史書記載:「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明史》)。劉伯溫對於明太祖朱元璋來說,不亞於姜子牙之於周武王,張良之於漢高祖,諸葛亮之於劉備。他們能成為各朝的開國之相,除了他們本人的才能才略,還與他們都深明天地變化之理,知道改朝換代自有天意有很大關係。在《燒餅歌》中,劉伯溫預言了久遠的未來,當然也看到元朝氣數已盡,明朝將興。
在朱元璋打天下的過程中,劉伯溫屢次力排眾議,幫助朱元璋作正確選擇。起初陳友諒勢力相當強大,攻陷太平後準備南下。朱元璋部下慌了手腳,有的主張投降,有的主張逃跑。而劉伯溫則怒目圓瞠,閉口不言。朱元璋見狀,便召劉伯溫到後面商議。劉伯溫說:「主張投降或逃跑的,可以殺掉。」朱元璋便問劉伯溫有什麼計策,劉伯溫說,陳友諒十分驕橫,可先誘敵深入,然後用伏兵奇襲,必可取勝。朱元璋依劉伯溫之見用兵,大獲全勝。事後太祖要賞賜劉伯溫,劉伯溫卻謝絕了。
劉伯溫不僅有戰略眼光,在緊要關頭更是沉著機智,有先見之明。朱元璋同陳友諒在鄱陽湖決戰時,雙方一天之內交戰數十次。朱元璋親自乘戰船督戰,劉伯溫就站在他身邊。忽然,劉伯溫要朱元璋離開戰船,當君臣一行剛剛換到另一艘戰船上,還沒來得及坐穩,原來的戰船便被敵人擊沉。兩軍僵持了好幾天,劉伯溫建議先占據湖口扼守,然後選擇金木相剋的日子出戰,結果朱元璋終於取得了這一決定性勝利。在這裡,劉伯溫充分運用了地形位置與五行生剋的關係來謀畫戰役。
對於劉伯溫為人,《明史》中說「基虬髯,貌修偉,慷慨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稱帝後,劉伯溫見天下已定,便告老還鄉了。由於劉伯溫嫉惡如仇,因此也得罪了一些奸佞之人。胡惟庸是明初的頭號奸佞,劉伯溫和大將徐達等都曾進言明太祖朱元璋勿用其人,胡惟庸對他懷恨在心,後來派人散布謠言說劉伯溫為自己選擇了有王氣的墓地,以圖子孫榮華富貴。朱元璋雖是個勤奮的君主,但其心胸卻比不上唐太宗,於是他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被誣陷的劉伯溫不得不到京城請罪,後來太祖沒有太多責罪,還派人護送劉伯溫返鄉。
據說,當時劉伯溫有病,胡惟庸曾派人在劉伯溫的藥中下毒。回到家鄉後,劉伯溫告訴兒子:「如今朝廷應當修德政,減少刑法,可惜有胡惟庸當道,講這些沒用。將來胡惟庸敗亡之後,太祖會想起我,你要將我的意思奏給皇上。」劉伯溫還說:「如果我的預言不准,才是天下人的福氣啊!」一個月後,劉伯溫便去世了,終年六十五歲。後來胡惟庸當上宰相,做盡壞事,直到多年後他貪污受賄、陷害忠良的事情敗露,才被處死。
劉伯溫用兵料事如神,卻屢次為奸人所陷,看似難以理解。其實,無論是姜子牙、諸葛亮、劉伯溫,還是張良、李淳風,這些古代的修道中人、預言家都深明「知天命」之理,他們不會為了個人的目的而苦苦追求,也不會用其才能為自己謀取權力和利益。
作為君主,明太祖朱元璋最關心的當然是自己可否永保江山。他知道劉伯溫是深明數理的道中之人,便向劉伯溫詢問有關未來的事情。朝代更替自有定數,天機更不可輕泄,但是朱元璋畢竟是帝王,劉伯溫不好推託,於是他便作了一首似明非明的詩歌。據傳劉伯溫面君之時剛好太祖正在吃燒餅,所以這詩歌便被稱之為《燒餅歌》。故事是這樣的:
明太祖一日身居內殿,食燒餅,方啖一口,內監忽報國師劉基晉見,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禮畢,帝問曰:「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基乃捏指輪算,對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食物也。」開視果然。
帝問曰: 「天下之事若何?朱家天下長享否?」
基答曰: 「我皇萬子萬孫,何須問哉!」
這段文字用白話文簡單講,就是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在內殿吃燒餅,剛咬一口,忽聽劉伯溫求見。於是太祖用碗扣住燒餅,待劉伯溫進來,便叫他猜碗中是何物。而劉伯溫十分準確的講是被皇帝吃過一口的燒餅,朱元璋十分佩服,便向劉伯溫詢問未來的事。
明朝的江山是傳到明思宗崇禎皇帝為止的,此後便是滿清王朝的天下。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明思宗自縊而死,明王朝宣告滅亡。而這個明思宗便是明神宗萬曆皇帝的孫子。很明顯,劉伯溫回答朱元璋的問話,是一句雙關語,表面上是一句恭維話,說明朝江山將會傳至千秋萬代,實際上是明確預言──明朝的江山將會傳到萬曆皇帝的孫子崇禎皇帝為止。從這裡可以看到劉伯溫的智慧,既不冒犯天子,又回答了天子的問題,預言了未來。
帝曰:「雖然,自古興亡原有定,況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試略言之。」
基曰:「泄漏天機,臣罪非輕,陛下恕臣萬死,才敢冒奏。」
帝即賜以免死金牌,基謝恩畢,奏曰:「……」
就這樣,劉伯溫對以後的幾百年作了預言,包括「土木之變」,「宦官亂政」,「清軍入關」,「漢人剃髮」,「康乾盛世」,直至清末及以後的事,這就是著名的《燒餅歌》的內容。歷史上的部分可以說清晰無誤,但是對於近代以後的部分解釋頗多,而且大相逕庭,也許要等事情過後才容易明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