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三大盛世天朝之一 清朝(十)

(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心緣


【正見網2005年03月31日】

開始走向衰落的清王朝―咸豐之治

1850年,道光帝去世後,由其第四個兒子奕寧即位,年號咸豐。咸豐帝奕寧,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圓明園。二十六年,用立儲家法,書名緘藏。咸豐雖然治國能力和辦事魄力等方面都很欠缺,但卻一直以「仁孝」 著稱,因此得以登上皇位。

關於咸豐時期的預言

關於咸豐帝,唐朝高僧黃檗在《禪師詩》第七首中預言了咸豐的在位時間和發生的事情。詩中預言道:「亥豕無訛二卦開,三三兩兩總堪哀。東南萬裡紅巾憂,西北千群白帽來。」 第一句「亥豕無訛二卦開」 預言咸豐登基之年是辛亥年,第三句「東南萬裡紅巾憂」 預言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起義。「西北千群白帽來」 預言英法聯軍頭戴白帽進入北京併火燒了圓明園。

唐朝的著名預言《推背圖》第三十四象和第三十五象也分別預言了太平天國事件和英法聯軍入侵北京。

《推背圖》第三十四象的圖像是洪水滔天,樹苗只露出點頭來,河邊白骨成堆。暗指太平天國之事。讖文是:「頭有發 衣怕白太平時 王殺王」 ,頌文是「太平又見血花飛,五色章成裡外衣。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見夢全非。」 對後人而言,這是講得十分清楚的一象。文字一目掃去,對歷史和預言有感覺的人會脫口而出,這是講太平天國!「頭有發」指太平天國的民眾留長髮,但不按滿清規定結辮,被稱為「長毛」。「衣怕白」喻指太平天國的天京內訌中,執白旗的北王韋昌輝屠殺了東王楊秀清和他的全家,及部下和士兵2萬多人,造成一片血腥恐怖。「五色章成裹外衣」:此句意指太平天國以五色旗為標誌,又以諸多綱領而聞名--包括《原道救世訓》、《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等。「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見夢全非」 意思是洪秀全的起義以及和清軍的戰爭,造成莊稼長勢不好。「中原曾見」指曾國藩在湖南組成湘軍。此句意指洪秀全的太平天國最終敗於曾國藩的湘軍手下。

《推背圖》第三十五象的圖像是有一城牆,城門口站著三個人。隱喻咸豐去世後,三個大臣輔佐幼主。

讖文是:「西方有人,足踏神京。帝出不還,三台扶傾。」 意指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咸豐出逃,卻沒有回來,死在外邊,遺命端華,肅順和載垣三大臣輔佐幼主。

頌文是「黑雲暗暗自西來,帝子臨河築金台。南有兵戎北有火,中興曾見有奇才。」 前兩句還是預言英法聯軍入侵,咸豐逃到承德。而此時南方有太平天國起義,北方有西方入侵。曾國藩為中興奇才,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
且看歷史的真實。

內憂外患中的咸豐統治和咸豐之死

咸豐即位後,同時面臨著兩大問題:內憂是太平天國的起義,外患是英法等國對中國的侵略。

太平天國的興起和與清王朝的對峙

康乾盛世給大清王朝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繁榮,還有人口的迅猛增加,這自然相應的帶來了一些隱患。也就是說,當人口的增長速度超過耕地的增長速度,而又缺乏自然淘汰之法,人口的激增可能會導致社會動亂。嘉慶,道光年間,清朝開始由盛轉衰,經濟衰退,政府收入和儲備都在減少,加之吏治腐敗,人口壓力帶來的負面作用開始顯露出來。從嘉慶元年(1796年)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 的四十四年中,有記載的武裝暴動和民眾起義多達93次;而從道光二十一年到二十九年的九年中,這類事件達到110次。而1850年,即咸豐即位後當年十二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次年,太平軍攻占永安;1852年,攻占武漢:1853年,攻占九江,安慶和南京,並在南京建立都城,改稱天京。太平天國自此控制了中國南方大片地區,並在轄區內實行一些有利於老百姓的政策。太平天國對清王朝構成了威脅,並準備揮師北上,進攻北京。但是1856年起義軍內部發生了內亂,將士死傷無數。這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國的實力,為清軍的反攻提供了幫助。這次戰火,一直延續到同治三年,地區之廣,規模之大,耗銀之多,死人之眾(幾千萬人) ,影響之深,是清朝建國以來從未有的,使清朝大傷了元氣,開始走向衰亡。

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衝突

鴉片戰爭結束後十餘年內,列強在華勢力有了明顯上升。地理位置優越的上海超過廣州,成為了中國的最大港市。英、法、美還在該地強租大片土地,建立了所謂的租界。1844年,清政府設置了負責「夷務」的「五口通商大臣」一職,由駐在廣州的兩廣總督兼任。但是,歐美駐華使節都遠離北京,最多只能直接和兩廣總督等地方官員打交道,還常常不得謀面。對於外人可在五口居住通商的約定,列強解釋為可以進城。在廣州,這一局面由於民眾的極力抗拒一直未實現。在清政府內部,天朝大國心態和閉關拒夷傾向也還明顯存在。年輕的咸豐帝於1850年即位後,對「撫夷」做法愈加疏離。五口通商之後,雖然鴉片走私更為肆無忌憚,一般的外國商品也大量偷稅漏稅,但洋貨在中國的銷售未有明顯增加。列強對於這些情形甚為不滿,謀求進一步使中國屈服於自己的意志,獲取更多的在華權益。到50年代初,作為侵華先鋒的英國已在考慮再次發動對華戰爭。

太平天國起義發生後,英方有人建議乘機對中國政府採取行動。太平軍攻入湖北、安徽境內後,英方又盤算進行干涉,以保護自己在長江流域的現實和潛在利益,並藉此從清政府取得報酬。1853年3月,太平軍占領南京,將其改名為天京,作為自己的都城。此時,英人的想法又有變化。他們認為,太平天國已控制中國南方大片地區,且勢頭正猛,有可能取代滿洲王朝,在這種局面下進行干涉很不明智。由於太平天國信仰上帝和所轄地區秩序良好,很多外人對它也有不同程度的好感。但是列強並不看好太平天國領袖們對外人的態度,認為他們倨傲自大和不諳世情,無尊重外國條約權利之意,嚴禁鴉片與己利相違,所信之宗教與基督教也是兩碼事。不過,它們打算暫且保持中立,藉機向中國的朝廷索取新的權益。到1854年,中國的戰局漸呈僵持,清政府不再那般岌岌可危,列強的「修約」活動也活躍起來。但是他們提出的要求遭到了咸豐的拒絕。英國和美國駐華公使均向本國建議出兵中國。

此時,由於英國正在歐洲忙於克裡米亞戰爭,無瑕在遠東用兵,而勢單力孤的美國也不願這樣做。「修約」活動處於停滯階段。

1856年3月,克裡米亞戰爭結束。9月,太平天國發生內亂,東王楊秀清被殺,將士死傷無數,太平天國元氣大傷,清軍開始加強了軍事反攻。在這種背景下,「亞羅」號事件引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對該船遭到搜查的反應是『對(英國)政府數月來一直暗中準備戰爭的公開證明』」。

所謂「亞羅」號事件是指1856年10月8日,泊於廣州水域的船隻「亞羅」號上的12名水手因有海盜嫌疑被清兵捕走。該船曾在香港註冊,船長也是英國人。1855年起,港英當局允許屬中國人所有的船隻在香港註冊和懸掛英旗。這類船隻以「英船」身份為掩護(往往還僱傭外人擔任船長),時常捲入走私和搶掠勾當。港英當局這樣做,一大目地正是向從事走私的中國船隻提供庇護。根據虎門條約,往來於五口和香港的中國商船,必須先在五口領取牌照,港英當局須對這些牌照嚴加稽查,以防「走私偷漏各弊」。根據英國政府在1854年頒布的商船條例,只有屬英國人所有的船隻才是英國船。因此,港英當局的做法明顯違反了條約和英國法律。

事發後,「亞羅」號的船長報告了英國領事館,還稱中國兵勇扯棄了船上的英國國旗(他當時並不在船上,與該船相鄰的外船的船員也稱未見懸掛英旗)。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哈裡・帕克斯)致函兩廣總督葉名琛,稱中方違背條約,要求放人和道歉。根據虎門條約,若中國官員欲捕拿避匿於英船的不法華人,首先須照會英國官員。葉名琛很快答覆說,「亞羅」號在中國製造,船東也是中國人,屬中國船隻,中國兵勇上船緝捕罪犯未違反條約。他還欲交出九名水手,只留下須審訊的三人,但被巴夏禮拒絕。同時,巴夏禮也與在香港的公使包令通氣。包令表示,「亞羅」號確在香港註冊過,但其有效期在9月底已截止,英國在法律上無權保護該船。但他詭稱,中國人當時並不了解此點,也無根據斷定「亞羅」號不受英國保護,因此他們的行為還是與條約不符。包令打算藉機大做文章,在他授意下,巴夏禮再次照會葉名琛,仍稱「亞羅」號受英國保護,要求釋放全部水手、尊重英旗、正式道歉和保證不再有此類行為。他還威脅說,若在48小時內得不到滿意答覆,即令英艦扣押中國的官船。在回覆中,葉名琛堅稱「亞羅」號是中國船隻。他還指出,事發時船上根本未掛英旗;而且,英船根據慣例須在落錨時降旗,在起錨時再升起。英方劫持了一艘中國貨船,並於21日發出最後通牒,以進攻廣州作為威脅,強令中方在24小時內交還全部水手和賠禮道歉。在通牒到期前一小時,葉名琛被迫將全部被捕水手送交巴夏禮,並保證今後必就搜捕英船之上華人知會英國官員,巴夏禮仍以未獲正式道歉等理由拒絕接受。10月23日,英艦闖入珠江,向廣州發動進攻,第二次鴉片戰爭拉開了序幕。

英軍發起進攻後,葉名琛以為敵人攪鬧一下就不得不收場,有意避戰以示容讓,後才組織民團和中止貿易,鼓勵殺敵。29日,英軍攻入廣州,由於兵力有限很快撤出。英方又多次提議就道歉、入城等問題談判,葉名琛拒絕接受,還力言中方所為在情在理,英方則滋事妄為。英軍恣意挑起戰端,又大肆劫掠炮擊,毀壞民房、船隻無數,令中國軍民無比憤慨,他們焚毀了廣州的外國商館,不斷襲擊英軍。1857年1月底,英軍被迫退出珠江。葉名琛據此向北京報告說「水陸獲勝,夷情窮蹙」。

由於英國帕麥斯頓內閣已表示支持在廣州的軍事行動,包令向國內請求增兵。在倫敦,英國內閣力主以武力同中國交涉,但遭到很大非議。鑒於「亞羅」號事件的很多事實,很多人士不能不承認英方的理屈。3月3日,英國議會下院通過動議,認為出兵中國缺乏依據。帕麥斯頓遂解散下院,另行選舉。重新選出的下院以85票的多數通過了帕麥斯頓內閣的戰爭政策,額爾金勳爵(詹姆斯・普魯斯)則被任命為率軍赴華的專使。法國也委任葛羅為專使,與英國聯合出兵。英法還邀請美國一同出兵,美國的回答是願意在不參戰的情況下與英法合作。俄國也捲入了這場侵華行動。俄國同意合作,但不欲與英法聯合出兵。它還致函中國,稱英法將要進犯,企圖以助華為誘餌,使中國割讓東北大片土地。隨後,俄國特使埃費米・普提雅廷到達天津欲求談判,清政府要求他轉往黑龍江地區商議,普提雅廷則遠赴香港會晤他國使節。俄國的政策實際是,與英法有所合作,同時在黑龍江地區相機採取獨立行動。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