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5年03月21日】
恍惚間,人類歷史在神之創世紀後,已走過了幾千年,走過了半神文化時期,走過了輝煌燦爛的西周和秦皇漢武,走過了盛世大唐與璀璨兩宋。在聲名遠播的元、明的餘音中,中華歷史又迎來了一個偉大的朝代:清王朝。
清王朝建立於17世紀前期,並在18世紀出現了康乾盛世,使中國的人口與疆域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經濟及文化上再次出現了繁榮昌盛的局面。一代明君康熙大帝亦為後世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康熙在位時期,智擒鰲拜,剿撤三藩,南收台灣,北拒沙俄,訂《尼布楚條約》,西征蒙古,興修水利,治理黃河,鼓勵墾荒,薄賦輕稅,愛民如子。他勤於政事,雄才大略,好學敏求,崇尚節約。其在位61年,由於他的文治武功,中國的統一的局面得到鞏固發展,並開啟了「康乾盛世」的繁榮。此後的乾隆皇帝將清朝帶入了鼎盛時期,使清朝時中國的疆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大。但是在這個東方大國按照自己古老的文明運行方式運行之際,西方的所謂現代文明開始與之發生了碰撞。
十八世紀的歐洲在經歷了工業革命後,經濟有了飛速發展,工業化成為發展趨勢。拓展海外市場成為歐洲工業國家追逐的目標。而富裕且地大物博的中國更吸引了眾多的目光。在經歷了正常通商的要求被拒絕後,西方國家開始採用武力叩開中國的大門。從1840年起,中國歷史走入了近代史階段,在與西方的交往中,經歷著動盪和劇烈的變化。西方文明開始侵蝕古老的東方文明。1911年的革命徹底摧毀了這個王朝昔日的輝煌。
1912年2月13日宣統帝正式頒布退位詔書,大清王朝落下了歷史的帷幕。
關於清朝祖先的神話
在我們業已講述過的王朝歷史中,我們談到了在有了天和地之後,神造了人,又下凡來到人間幫助人類掌握生活的技能,教導人類以文娛形式豐富自己的生活;此後,神又為人類選擇了統治者,並通過他們出生時昭顯的神跡來告訴人們他們的降臨。在離我們並不太遙遠的清王朝的締造者愛新覺羅,同樣為後人留下了關於自己祖先的神話。
很久以前,在東北的長白山有一潭,今人稱作天池。池水十分清澈,加之四周高峰林立,風景非常秀美。一天,三位仙女來到池中洗澡。大姐叫恩古倫,二姐叫正古倫,三妹叫佛古倫。洗完後,她們正準備披衣,突然一隻喜鵲口銜紅果放在佛古倫的衣服上。佛古倫看見後,愛不釋手,不小心將紅果吞如腹中,感而成孕。不久,佛古倫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個男孩生下來就能說話。沒過多久,就已長大成人。佛古倫對兒子說:「你是奉天命來到人間,上天生你,就是命令你去平定亂國。」她還把自己的來歷以及吞紅果後懷孕生子等事情,告訴了兒子。接著給了兒子一隻小船,讓兒子順流直下,而佛古倫則騰空而起,回歸天國世界。
佛古倫的兒子按照母親的指示,乘著小船,來到了有人居住的地方。他來到岸上,折樹枝為椅,獨坐其上。當時在這個地方居住著三個部族首領,為了爭得上峰,整日爭鬥。當佛古倫的兒子上岸時,正好被一個擔水的人看見。擔水人回去告訴了正在爭鬥的三個部族的人們,稱自己在岸邊看到一位奇人。人們立即停止了爭鬥,來到岸邊觀看,果然有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坐在那兒。人們非常驚奇,便詢問他的來歷。他說:「我是天女佛古倫所生,姓愛新覺羅,名叫布庫裡雍順,上天生我就是來平定你們的紛亂的。」他又把母親告訴他的話述說了一遍。人們非常高興,抬著布庫裡雍順回到住地,並推舉他為國王。自此這個地方戰亂平息,人們安居樂業。這個國家號稱滿洲,布庫裡雍順是這個國家的締造者。
關於清朝建立和發展的預言
歷史上諸多預言都對清王朝的建立和發展進行了準確的預測。
《馬前課》:三國時期諸葛亮的《馬前課》在第九課中預言了清朝的建立和發展。第九課的預言是:「水月有主,古月為君。十傳絕統,相敬若賓。」 「水月有主」就好像是一個字謎,「水」為「清」字的水字傍(三點水);「月」為「清」字右半邊的「青」字的下半截;「主」字形就如「清」字右半邊的「青」字的上半截。謎底為「清」字,清朝的國號。「古月」合起來就是一個「胡」字,「胡」是古代對少數民族的統稱。「古月為君」是指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清朝也確是東北的滿族建立的。
清朝入關以來共有十位皇帝,按其年號依次排列如下: 順治(1644年-1661年)、康熙(1662年-1722年)、雍正(1723年-1735年)、乾隆(1736年-1796年)、嘉慶(1797年-1820年)、道光(1821年-1850年)、咸豐(1851年-1861年)、同治(1862年-1874年)、光緒(1875年-1908年)、宣統(1909年-1911年)。「十傳」就是指這十位皇帝,「絕統」指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年號是「宣統」。
1912年2月13日宣統正式頒布退位詔書,大清王朝正式落下了歷史的帷幕。新的國民政府宣布優待清朝王室成員,允許退位的清帝依然住在皇宮裡面,給其訪華的外國元首待遇,而且全國上下對滿族人民也沒有歧視,宣布中華民國是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故曰「相敬若賓」。
《推背圖》:唐朝《推背圖》第三十三象預言了清朝入主中原。
第三十三象圖中畫一大船,上插著八面旗幟,坐著一群人,從水上而來。一千多年前的李淳風,連清人的八旗與八旗子弟都預示到了。
讖文是「黃河水清,氣順則治,主客不分,地支無子。天長白瀑來,胡人氣不衰,藩籬多撤去,稚子半可哀。」
讖文的含義是:朝代換了,來統治中原的人國號曰「清」,應了「黃河水清」。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黃河就代表著整個中原,清入關後第一代皇帝號順治,又應了「氣順而治」。本來滿清是明朝的客人,現在清兵入關,做了中國的皇帝,成了中國的主人,但漢人並沒有變成客人,因為經過康熙大帝一生的武功文治,漢滿已經逐漸融匯在一起,變成「主客不分」,滿漢一家。清朝傳位十一世,又應了「地支無子」,因為地支有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今少了其中的子,只剩下十一支,就暗示清朝君主十一位,包括入關前的皇太極。
接著再看下面四句。清太祖努爾哈赤原據有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之地,也就是長白山一帶,就應了「天長白瀑來」,即來自於長白山,自從五胡亂體,以至於北宋滅於遼,南宋滅於元,明朝又滅於清,則應了「胡人氣不衰」。清聖祖康熙經過較長時間的努力,削平了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則應了「藩籬多撤去」。清人入主中原,漢人都要剃光前半部頭髮,象個小孩童一般,所以叫「稚子半可哀」。
《梅花詩》:宋朝《梅花詩》第五首預言了清朝的建立和發展。第五首中預言道:「胡兒騎馬走長安,開闢中原海境寬。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漢中看。」
「胡兒騎馬走長安」中「胡兒「指滿族,這裡指東北的滿清入主中原。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一統明末的殘局,並於公元1644年,建都北京,成為大清帝國。「開闢中原海境寬」:清朝前期,國勢大興,文治武功都非常強盛,有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特別是康熙皇帝,平定了各種內亂外侵,使中國的版圖空前的擴展。另外,自清代開始,進行較大規模的與海外通商,開闢港口,正所謂「海境寬」。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漢中看」:第一個「洪水」指的是公元1851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象洪水一樣席捲半個中國,歷時達13年之久,嚴重動搖了清朝統治。太平天國被平息後(「乍平」),清朝內憂外患不斷,革命勢力不斷崛起壯大,直到最後,武昌起義成功,黎元洪被擁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都督,袁世凱死後又成為總統,清王朝徹底滅亡。所以,清朝最終的前景(「清光」)還應該向武漢(「漢中」)看。
《燒餅歌》:明朝劉伯溫的《燒餅歌》對清朝建立的預言是「水浸月宮主上移」,此句暗示一個「清」字。左邊三點水,右上角為「主」,右下角為「月」,合起來就成了一個清字。
在預言中,當劉伯溫告訴明太祖大明江山已經滅亡多時時,太祖十分吃驚,「即問此人生長何方?若何衣冠?稱何國號?治天下何如?」
劉伯溫的回答是:「雨水節,草木脫。王出頭,春三月。路上行人一半僧,赤頭童子皆流血,倒置三元且聽說。」
「雨水節,草木脫。王出頭,春三月」幾句,暗示了滿清王朝的統治。「滿」字的左邊是三點水,右上角可視為「草字頭」(艹),右下角的「兩」又與「雨」字相近。預言有以二十四節氣裡的「雨水節」來擾亂人們的視聽,其實暗示著一個「滿」字。「春三月」正是清明時節,在此更指明了「清」字。而「王出頭」,─方面是「王」上加一點,預示真「主」出現,一方面是指「清」字右上角的「主」字。綜合起來看,這幾句暗示滿清王朝入主中國。而清王朝強令漢人剃掉半個頭,使人活象半個和尚,不正使「路上行人一半憎」有了著落嗎?至於「赤頭童子皆流血」意思更為明顯,看來指那些不服剃髮令的人慘遭殺害無疑。最後的「倒置三元且聽說」則複雜一些。「三元」即是「三才」── 天、地、人。
「倒置三元」,是說清王朝強令人們剃頭,一方面違背了天、地、人的常理,一方面指漢民族的抗清鬥爭。
且讓我們走入歷史。
清朝入關前的發展
* 女真族的發展
前面說過,清朝的祖先是布庫裡雍順,初建國為滿洲,居住在長白山一帶,後被稱為女真族。發展到元朝時,元政府在其地置軍民萬戶府。明朝初年,女真族按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和活動地區的不同,分為三大部:居住在黑龍江兩岸和烏蘇裡江流域的稱「野人女真」或「東海女真」;居住在開原以東和松花江中游一帶的稱「海西女真」; 居住在長白山北部、牡丹江和綏芬河流域的稱「建州女真」。
明朝繼承元政府對東北地區的統治,於1375年(洪武八年)設遼東都指揮使司,招諭女真各部。1403年(永樂元年)明朝在建州女真居住的地區設建州衛,任命部族首領阿哈出為長官,1412年,又置建州左衛,任猛哥帖木兒為指揮使。明前期,建州女真幾經遷徙,到正統年間定居於渾河、蘇子河上游(遼寧新賓縣境內)。1442年(正統七年),明政府又從建州左衛中分置建州右衛,授凡察為指揮使。至此,遂有「建州三衛」稱號。
1409年(永樂七年),明政府為加強對東北的統治,在元朝奴兒干征東元帥府的舊址,即黑龍江附近特林地方建立奴兒干都指揮使司。其管轄範圍,包括西起鄂嫩河,東至庫頁島,北抵外興安嶺,南瀕日本海的廣大地區。明政府還不時派員巡視。
雄才努爾哈赤統一女真並建立後金
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是明初建州左衛指揮使、酋長猛哥帖木兒的後裔,姓愛新覺羅氏。1583年(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以其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1593年(萬曆二十一年),他統一了建州女真。由於努爾哈赤「忠於大明」和「保塞有功」,明政府先後封他為指揮使、都督僉事和龍虎將軍。1619年(萬曆四十七年),努爾哈赤又統一了海西女真。同時,他還先後兼併了東海女真的許多部落,征服了散居於烏蘇裡江和松花江下游、混同江兩岸及外興安嶺等地各部族。
當女真各部基本統一後,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於赫圖阿拉(遼寧省新賓縣西老城)即位稱汗,國號大金,建元天命,建立起了新政權,史稱後金。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創立了八旗制度。這個制度成為後世清朝軍隊的主要建制。
「八旗」的基本單位是牛錄。每牛錄三百人,首領稱「牛錄額真」;五牛錄為一甲喇,設甲喇額真統轄。五甲喇為一固山,由固山額真統轄。每固山一旗,最初四旗為黃、白、紅、藍四色。以後另增加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計八旗。每旗7500人,八旗共計6萬餘人。
八旗兵丁平時生產,戰時出征。八個固山額真即八旗旗主,都是由努爾哈赤的子、侄擔任,他們既是軍事統帥,又是各部的政治首領。努爾哈赤是八旗的家長和最高統帥。
努爾哈赤在統一了女真各部並建立了後金政權之後,勢力強盛。於是,以報父仇為由,開始向明朝發起了進攻。1618年,努爾哈赤起兵攻占了撫順等地。明朝急派楊鎬為遼東經略,在全國加派「遼餉」,調各地官兵8.8萬多人,於1619年二月分四路進攻赫圖阿拉。但努爾哈赤以少勝多,擊潰了明軍。1621年,努爾哈赤陷瀋陽,破遼陽,奪取了遼東七十餘城。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瀋陽,改稱盛京。
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兵圍攻山海關外重鎮寧遠(遼寧興城),受到明參將袁崇煥的頑強抵抗,努爾哈赤被炮火擊傷。同年八月,努爾哈赤病死,後諡號「太祖」。
《清史稿》對努爾哈赤的評價是:「天賜智勇,神武絕倫」,「用兵三十餘年,建國踐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