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正統文化教材」的一些建議

天行


【正見網2006年09月14日】

我是從事過中學語文、大學語文及古代漢語教育的教師,很想參與到正統文化教材的編寫中來,看了一下已經編寫的幾篇文章,覺得有一些想法, 就是:

第一:正統文化內容廣博,在取材上要定個範圍,此範圍不宜過寬,也不宜過窄,僅取諸子文章是不夠的,涉及到經史子集乃至天文地理,甚至古代科技,只要在探究宇宙,洪揚善德方面具有價值的,都可列入範圍,正見嘛,是貫穿一切的,這樣方可在更大範圍內清除邪黨文化的因素,所以,範圍要寬一點,充分照顧年輕人的特點。

第二:文章選好了,叫做正文,接下去就是注釋,但注釋之後,就要「正文講解」了,文言文,先要逐句講解一番,介紹作家作品,解釋詞句分析文理,最後水到渠成的形成「譯文」,這個譯文最好還是叫做「譯文參考」,因為古文也存在著「不同層次有不同的認識」的問題, 正文,注釋,正文講解,譯文參考,作為教材的第一部分,是屬於「知」,古時所謂的「記問之學」。

第三: 我們知道,古人在文化課中特別重視誦讀,這是膚淺的邪黨文化所不能領悟的,蘇東坡總結道:「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杜甫:「新詩改罷自長吟」,孔子提出的「興觀群怨」說,都是要求出聲的,說明對誦讀我們反而要特別重視,並且要有所引導和示範,至少要在教材裡對某些重要經典列出「誦讀要領」,當然,最好是有些「誦讀音頻」,費時費神我們知道,但是,很能破除邪黨文化的教育方式,邪黨文化從開始就是要把傳統文化弄得無聲嘛,正統文化一出聲它是很害怕的。傳統文化以古漢語為載體,古漢語天然極富音樂性,為教學中納入誦讀一環,提供了好的條件,就是說,在學生基本弄懂了文意之後,就要引導學生誦讀,在誦讀中,學生會領會到老師沒講到或只可意會的那一部分,這樣,就形成了對第一部分「知」的補充,弟子不必不如師啊。

第四:正文、注釋,正文講解,譯文參考,再加上誦讀時間或誦讀要領,對正文的理解可以說比較深透了,但還是停留在「知」上,由於邪黨讓人接觸傳統僅限於讓人「知」,而不讓人「用」,或不讓人正確的用,我們的文化教育絕不是應試教育,是要落到實處的做好人教育,可以更加開放、自然、溶洽,所以我們就要重視「用」,即是「延伸思考」裡面的問題,但是我們是培養正見的,這個用有些最好落實在課堂上,就是說來個「心得交流」,還是圍繞著某個問題,大家談談心得,就像大法弟子們學完法之後,談談心得體會一樣的,比如學習了孔子的「知之為知之」的道理,大家結合著自己平時的不足來談,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當今覺得教學時間緊,不給充分的討論時間,往往因為教育目的不在育人上。教師這個時候就可以把自己擺在學生當中去談自己的心得,學生會跟著模仿,討論就不是那麼難了。這種由大法開創的學習方式,我們善用到對後代的教育中,會給後世留下一個參照,實踐中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是那是一個很的方向。人們一看這種教學安排,這種教學氣氛,就知道和別的教學方式不一樣,是從人心入手,是真正的在對社會負責,對人負責。

第五: 「講故事時間」,使我想到每篇文章後面是可以附一些「參考文獻」的,包括相關的「評論、故事、詩詞」 等,供教師和學有餘力的學生參考閱讀。

總之,我的建議是每篇文章的教學依次應有如下程序:

(正文──注釋)──正文講解──譯文參考──誦讀時間──心得交流──參考文獻其中正文講解要求準確深透,譯文參考力求信雅達,參考文獻儘量來源廣泛,誦讀時間和心得交流是新的環節,注意把握時間積累經驗,善加引導。

我的建議僅供參考。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