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仁以為己任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6年08月24日】

編者按: 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曾子(1)曰:士不可以不弘毅(2),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3),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第八》)

【章旨】

此章曾子勉勵士人當弘毅,任重道遠。

【注釋】

(1)曾子:孔子弟子,名參,字子輿,南武城人,比孔子小四十六歲。
(2)弘毅:弘大剛毅。
(3)仁以為己任:即“以仁為己任”的倒裝句。

【語譯】

曾子說:“讀書人的志氣,不可以不弘大而剛毅,因為他擔當的責任重大,而且他將行走的路程遙遠。把弘揚仁道視為自己的責任,這責任難道不重大嗎?到死才放下責任,這路程難道不遙遠嗎?”

研析

本章曾子論士,指出士因“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故必須弘毅不懈。由於在古代,士為四民之首,肩負有治國治民、濟世濟人的重任,所以特別受到重視。而以仁為己任的胸懷,正是一個士該努力以求,以至於終身堅守不渝的。由此看來,曾子以此來期許士人,是有極大激勵作用與深遠意義的。

【延伸思考】

(1)在學校念書求學,最重要的目地,是要發揮我們人類善良的本性象真、善、忍。可是一般人卻常常受到外界不好事物的引誘,失掉了善良的心,你覺得要如何做到不受外界不好事物的引誘?

(2)古時候的讀書人不是只把“讀書”當做自己的責任而已,而是把“發揚仁道”當做自己的責任,你認為現在的讀書人肩負的責任是什麼?

【說故事時間】

文天祥《過零丁洋》一詩背後的故事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南宋時的大臣。南宋時期,朝廷腐敗,國力積弱不振。1274年,北方的蒙古軍隊乘機大舉進攻,發動了滅宋的戰爭。這時,許多人早已經紛紛變節投降,但文天祥力主抗元,親自帶兵抵禦元軍。祥興元年(西元1278)年底,文天祥在廣東的五坡嶺被俘虜,他曾服毒並絕食,兩度求死都不成。祥興二年正月(西元1279年),元蒙水軍出珠江口過零丁洋,進攻帝昺小朝廷的最後據點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文天祥被宋降將漢奸張弘范挾持乘船同行,張弘范逼他招諭堅守崖山的宋將張世傑,當時的文天祥用這首七律作為回答,同時也自我明志。

這首詩概括了文天祥由科第出身,帶兵勤王,以迄國破家亡,不幸被俘的一生大事。短短八句,融合敘事、抒情、言志,全詩蒼涼悲壯,讀書人的氣節躍然紙上。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西元1282年),四十七歲的文天祥在死前,曾作絕筆書,寫在衣帶上,曰:“吾位居將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軍敗國辱,為囚虜,其當死久矣。頃被執以來,欲引決而無間。今天與之機,謹南向百拜以死。以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

在死前一天,元世祖召見文天祥,他長揖不跪。元世祖曉諭文天祥歸降,賜予中書省一職,對曰:“天祥受宋朝三帝厚恩,號稱狀元宰相,今事二姓,非所願也。”問曰:“汝何所願?”曰:“願其一死,足矣!”於是便慷慨就義了!

《過零丁洋》詩的注釋:
1、惶恐灘:今江西萬安,贛江十八灘之一,湍急險惡。
2、零丁洋:今廣東珠海市與香港間的珠江口海灣。
3、首句回顧生平,二十一歲中進士,開啟了仕途。
4、第二句寫自贛州起兵抗元以來,交戰已四年了。
5、三、四句寫率軍督戰的艱辛歷險,感嘆國運飄搖和身世浮沉。(參見《指南錄後序》)
6、第五句追記四年前臨安危急,朝廷下詔勤王,文天祥自贛州經惶恐灘北上,因憂念國事而惶恐不安的往事。
7、第六句表達現不幸被俘虜後,漂浮在零丁洋上,以映襯國家命運的坎坷。
8、“惶恐灘”和“零丁洋”是地名巧對。而且“惶恐”和“零丁”語意雙關。一則表明江灘形勢之險惡,一則敘寫被俘處境之危苦。
9、最後總結,表明自己一片赤忱忠心,以死明志。

其他參考文章:人生感悟:正念在胸無所懼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5/11/18/34645.html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