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裡仁為美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6年08月23日】

編者按: 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子曰:「裡仁為美(1),擇不處仁(2),焉得知(3)?」 (《論語・裡仁第四》)

【注釋】

(1) 裡仁為美:裡,居住,作動詞用。美是善。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 處:居住。
(3) 焉得知:焉是副詞,作怎麼解。知通智。

【語譯】

孔子說:「一個鄉村或社區應該具有淳樸、忠厚、仁德的風氣才算美好,如果選擇居家住所,不曉得去選擇風氣淳樸善良,有仁德的地方,怎麼能算得上有智慧呢?」

【評析】

每個人的道德修養既是個人自身的事,又與所處的外界環境有關。重視居住的環境,重視對朋友的選擇,是儒家一貫注重的問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會受到仁德者的影響;反之,就不大可能養成仁的情操。孔子本章是教世人必須選擇良好的居住環境。

【延伸思考】

同儕團體對我們的影響甚為深遠,你將以哪些要素作為擇友的優先考量?為什麼?
你對居住社區滿意嗎?如果不太滿意,將如何做才能降低不良的影響?
你覺得環境教育對一個人的哪些方面有影響?

【說故事時間】

孟母三遷

孟子3歲時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 孟家附近有一塊墓地,送葬的隊伍經常從家門口經過。孟子就模仿送葬隊伍哭啼的樣子。孟母對兒子這樣的玩耍很生氣,認為不利於他讀書,便把家遷到了城裡。

到了城裡,他家處於鬧市中,殺豬聲、叫賣聲終日不斷,孟子就和鄰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買賣的遊戲。

孟母覺得這個地方也很難集中心思讀書,便再次搬遷到學宮對面居住。夏曆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

一天,孟子因不用功讀書而逃學回家。孟母立刻拿起剪刀,把織布機上正在編織的布剪斷了,並且對孟子說:「求學的道理,就和我織布的道理一樣,要一絲一絲的織上去,才能織成一塊有用的布。你讀書也是一樣,要努力用功,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有成就。象你這樣不用功,怎麼能夠成就大業呢?」

孟母因為很注重小孩的幼年教育,所以才會注意到自己的孩子因為不良環境的影響,在行為上有了偏差。為了讓幼年的孟子能將心思放在學業上,曾經搬了三次家,留下「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個有益的教育故事。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