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堯帝挑選接班人(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6年11月01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1),巽朕位(2)?” 岳曰:“否德忝帝位(3)。” 曰:“明明揚側陋(4)。”師錫帝曰(5):“有鰥在下(6),曰虞舜。” 帝曰:“俞(7)!予聞,如何?”岳曰:“瞽子(8)。父頑,母囂,象傲,克諧(9)。以孝烝烝(10),刈不格奸(11)。”帝曰:“我其試哉!女於時 (12),觀厥刑於二女(13)。”釐降二女於媯汭(14),嬪於虞(15)。帝曰:“欽哉!” 慎徽五典(16),五典克從(17)。納於百揆(18),百揆時敘(19)。賓於四門(20),四門穆穆(21)。納於大麓(22),烈風雷雨弗迷。帝 曰:“格(23)!汝舜。詢事考言(24),乃言厎可績(25),三載。汝陟帝位(26)。”舜讓於德,
弗嗣(27)。 (出自《尚書·虞夏書》)

【注釋】

(1)汝能庸命:你們誰能夠順應天命。汝,你們。庸,用。命,天命。
(2) 巽朕位:接替我的帝位。巽,發音“xùn,ㄒㄩㄣ\”通“遜”。謙讓恭順的意思。
(3) 否:《史記》作鄙,鄙陋。忝:辱,意思是不配。
(4) 明明:推舉顯達之人。上明為動詞,意謂考察推薦;下明為名詞,
即賢明之人。揚側陋:推舉隱伏下層未任要職的賢人。揚,選拔,舉薦。側陋,地位卑微的人。
(5) 師:眾人,大家。 錫:賜,這裡指提出意見。
(6) 鰥:發音“guān,ㄍㄨㄢ ”。年老無妻或喪妻的人。在下:在民間沒有地位的人。
(7)俞:表示答應、允諾的意思。
(8)瞽:瞎子,這裡指舜的父親樂官瞽瞍。
(9)頑:愚蠢無知。囂:多話。傲:傲慢。克諧:能與他們和諧相處。
(10)烝烝:形容孝德美厚。
(11) 刈不格奸:使一家都能美好上進,不至於再走向邪惡。刈:治理。格:至,達到。奸:邪惡。
(12) 女於時:於是就把女兒嫁給他。女,在此作動詞,發音“nǜ,ㄋㄩ\”。嫁女。時:是,指舜。
(13) 觀厥刑於二女:厥,其。刑,法度,法則。二女,指堯的女兒娥皇和女英。
(14) 釐降二女於媯汭:釐:飭;命令。降:下嫁。媯汭:發音“guī ruì ㄍㄨㄟ ㄖㄨㄟ\”。河川名,在山西省永濟縣南,源出歷山,向西流入黃河。
(15) 嬪於虞:嫁女給虞舜為妻。嬪:發音“pín,ㄆ┃ㄣ/ ”。本義,帝王的女兒出嫁。
(16) 慎徽五典:慎,謹慎。徽,美善。五典,五常,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7) 克從:克,能夠。從,順從。
(18) 納於百揆:納,進入。百揆,百官;掌管一切事務的官。
(19)時敘:承順,意思是服從領導。
(20) 賓於四門:賓,迎接賓客。四門,明堂的四個門。
(21)穆穆:形容嚴肅恭敬的樣子。
(22) 麓:山腳。
(23)格:到來,來。
(24) 詢事考言:謀事周到,言語也經得起考查。詢,謀劃。考,考察。
(25) 乃言厎可績:你的諾言一定可以達成。乃:你,指舜。厎:發音“dǐ,ㄓ∨ ”。一定。績:功效。
(26) 汝陟帝位:陟,發音“zhì,ㄓ\”升,登的意思。
(27)嗣:繼位。

【語譯參考】

堯 帝說:“啊!你們四方諸侯之長。我在位已七十年,你們中有誰能順應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四方諸侯之長說:“我們德行鄙陋,不配登此帝位。”堯帝說: “你們可以舉薦貴戚中賢明的人,也可以推舉隱伏下層尚未任要職的賢人。” 眾人向堯推薦說;“民間有個處境困苦的人,名叫虞舜。”堯帝說:“是的,我也聽說過這個人。他的德行怎麼樣?”。四方諸侯之長回答說:“他是樂官瞽瞍的兒 子。他的父親為人愚蠢無知,後母善於說謊,是個長舌婦,他的弟弟象十分傲慢,但舜能與他們和睦相處.他用自己的孝行美德感化他們,使他們改惡從善,不走邪 路。”堯帝說:“那就讓我試一試他吧!把我的兩個女兒嫁給他,通過兩個女兒考察他的德行。”於是堯命令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到媯河的彎曲處,嫁給虞舜做妻 子。堯帝說:“恭謹認真地處理政務,接受考驗吧!”
  
舜接受堯的指示,謹慎地推行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美德,臣民都能順 從。他又受命管理百官,百官都能服從他的調度。他在明堂四門迎接前來朝見的四方諸侯。四方諸侯全都嚴肅恭敬,彬彬有禮。他又按堯的指示到深山老林中去經受 風雨考驗,即使在狂風暴雨和電閃雷鳴時也不迷失方向。堯帝說:“來吧!虞舜,你謀事周到,說話也經得起考察,你的諾言總是可以達成。經過三年考驗,你現在 可以登上帝位了。”舜把帝位謙讓給有德行之人,不肯馬上繼承帝位。

【研析】

   國君良窳(yǔ ㄩˇ)關係國家命脈,故對君王而言,挑選接班人是件重大決策。堯帝當了70年君王,功德滿天下,無奈年齡不饒人,總有退位把權力移交的一天。
  
在 堯的時代還沒有制定江山不外傳的世襲制,所以可以選賢與能,把皇位交給家族以外的人。此種移交權力的做法,叫做“禪讓”。並且,把皇位交給誰,可以由大家 商議確定,而不是由天子一人決定,此舉反應了原始社會特有的政治形態,與後來的封建社會是迥然不同的。此種方式優於民主政治,且更能讓賢德之人領導天下。

    放下權力需要有巨大的勇氣與胸襟才能做到,它不是一件等閒之事。不但牽涉眾多爭權奪利的複雜瓜葛,而且在位者享受慣了尊嚴、權力、聲名、榮華富貴等的心態 來說,要放下名利心,心理上需做相當大的調適。在以前道德高超的社會,為私的成分少,可能較不成問題,即使從最高職位上退下來,依然會受到崇敬,不會失去 太多,畢竟那時世風還很淳樸,人們還不那麼功利現實。

   逐漸的社會愈變愈複雜,人們心思越來越不正,處於爾虞我詐的社會,就很難放棄既得利益,唯恐失去權力,一切也隨著改變。於是,後來有了世襲制。天下是皇帝 的天下,也是皇帝兒子孫子的天下,接班人早已由制度規定好了,不容外人置喙。劉備傳給兒子,只落得“扶不起阿鬥”,蜀國就被無能皇帝葬送掉了。看來“禪 讓”制度評選接班人,還是更讓人神往。

【延伸思考】

1.你認為何種制度較適合產生領導者?為什麼?
2.為何歷史上“禪讓制度”只有堯、舜皇帝有如此寬大胸襟?
3.為什麼“德”是當帝王的先決條件?

【參考資料】

1新譯尚書讀本,郭建勛註譯 三民書局印行 2005年5月
2新譯尚書讀本,吳懙註譯, 三民書局印行,民國66年11月
3尚書,錢宗武、江灝譯註,周秉鈞審校,地球出版社,民國88年3月
4注音尚書,錢宗武,江灝譯註,地球出版社,民國83年7月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