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三字經(一)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01月07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初級教材《三字經》導讀

《三字經》最早是宋朝私塾教本,相當於現在的小學教科書,但一開始究竟是誰開始用這種三字一句的形式編寫的卻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宋朝的王應麟先生寫的,也有人說是宋朝末年的區適子先生寫的。不過,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本《三字經》,都是經過現代學者改編後的版本,所以在講述歷史的部份,也說到了建立民國的經過。

經,是不變的道理。古人只要把一本書稱作“經”的,一定是具有價值的好書。我國古代經典著作眾多,三字經可說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取材範疇包括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內容非常豐富,文詞編排精簡,三字一句更是容易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啟迪心智,對初學的兒童而言,背誦三字經等於熟記了許多常識、國學及歷史故事,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所以《三字經》一直以來都是兒童啟蒙教材的首選。

本教材共分五十九個單元,每八句為一個單元,每個單元的內容包含原文、讀音練習、字詞義解釋、譯文參考及問題討論。讀音練習標示了注音符號及漢語拼音兩種方式,字詞義解釋除了將文字在句子中的意思加以註解之外,對於具有特殊意義的字句,會再做背景介紹。譯文參考則是白話翻譯的部分,讓讀者可以更了解每一句的意義。最後,我們會依據這八句的內容,編寫了希望能給讀者一點啟思而提出的問題,目的是想藉著這樣的討論過程,讓讀者更能掌握每個單元的主旨。

三字經易學易記,之所以能夠廣為流傳、歷久不衰,就在於其內容多元豐富且富教育意義。學習此教材不僅可以涵養中國神傳文化氣度,更可將學習到的內容當做為人處世的典範,期盼讀者們能時時熟讀記誦,珍惜這珍貴的文化遺產。

 


初級教材《三字經》第一單元

【原文】

人之(1)初(2),性(3)本(4)善(5),
性相(6)近(7),習(8)相遠(9)。

苟(10)不教(11),性乃(12)遷(13),
教之道(14),貴(15)以專(16)。

【讀音練習】

人(rén) 之(zhī) 初(chū),性(xìng) 本(běn) 善(shàn),
性(xìng) 相(xiāng) 近(jìn),習(xí) 相(xiāng) 遠(yuǎn)。

苟(gǒu) 不(bú) 教(jiào),性(xìng) 乃(nǎi) 遷(qiān),
教(jiào) 之(zhī) 道(dào) ,貴(guì) 以(yǐ) 專(zhuān) 。

人(ㄖㄣˊ)之(ㄓ)初(ㄔㄨ),
性(ㄒ一ㄥˋ)本(ㄅㄣˇ)善(ㄕㄢˋ),
性(ㄒ一ㄥˋ)相(ㄒ一ㄤ)近(ㄐ一ㄣˋ),
習(ㄒ一ˊ)相(ㄒ一ㄤ)遠(ㄩㄢˇ)。

苟(ㄍㄡˇ)不(ㄅㄨˊ)教(ㄐ一ㄠˋ),
性(ㄒ一ㄥˋ)乃(ㄋㄞˇ)遷(ㄑ一ㄢ),
教(ㄐ一ㄠˋ)之(ㄓ)道(ㄉㄠˋ),
貴(ㄍㄨㄟˋ)以(一ˇ)專(ㄓㄨㄢ)。

     
【字詞義解釋】

(1) 之:的。
(2) 初:初生;剛開始的時候。
(3) 性:本性;天性。
(4) 本:本來。
(5) 善:善良、好的。
(6) 相:相當。
(7) 近:接近。
(8) 習:學習、後天的習慣。
(9) 遠:差別大。
(10) 苟:如果。
(11) 教:教導。
(12) 乃:就會。
(13) 遷:改變。
(14) 道:方法。
(15) 貴:注重。
(16) 專:專心。

【譯文參考】

人剛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這時候善良的本性,大致都很相近,沒有多大的差別。等到長大以後,因各人的環境不同,所學習的也不同;在好的環境人就會變好,在不好的環境人就容易學壞,於是性情開始有了差別。假如在這個時候,不給他適當的教導,學了種種不良的習慣,他原本善良的本性,就會漸漸變壞;而教導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專心一致,不可邊做邊停,才能使他有完整的學習。

【問題討論】

(1)“人最初的本性”指的是什麼?是指人出生時的本性嗎?還是生命本源最初的特性?請說說看。
(2)如何看待這個“習”?只有課本學習的內容才算是“習”嗎?
(3)我們人從出生後所學習的一切是不是能讓我們變得更好?有沒有可能經過後天的學習後我們反而變得不好了呢?思考後請和大家分享並舉例說明。
(4)我們該如何保持這善良的天性呢?
(5)這個“專”又該如何理解呢?為什麼學習最重要的是要能專心致志?(教學引導: 學習若能一心不亂,就能不偏離正道,也就能保持我們善良的天性。)

【故事天地】

周處除三害

晉朝時,義興有個年輕人叫周處,從小爹娘都死了,因此無人管教,他雖然天生有豪俠氣度,但常仗著一身蠻力在鄉裡間打架鬧事,無惡不作,村裡人見了他就像碰到毒蛇猛獸般,總是躲得遠遠的。

這一天,他正在街上閒逛,看到一群人正在談論著什麼,他連忙走過去看熱鬧,大夥們都不做聲的走開了。周處覺得很奇怪,便抓住一個老人問道:“你們在說什麼?”老人很害怕,只好如實地說:“我們這裡出了三害,其一是南山的山裡有一隻吃人的老虎;其二是長橋下的河裡有一條蛟龍;它們害死了很多人……”老人的話還沒有說完,周處便大聲說道:“老虎、蛟龍有什麼可怕的,讓我來消滅它們。”說完,就轉身跑了……

話說周處跑到南山上,尋找那隻吃人的老虎。這一天,他終於找到了那隻老虎,當那隻老虎向他撲來時,他就勢一閃,騎到老虎的背上,揮起拳頭,狠狠的擊打老虎的頭,把老虎打死了。接著他又跑到長橋下,跳進河裡去殺蛟龍。周處在水裡與蛟龍打殺了三天三夜,最後終於殺死了蛟龍。

村裡的人們見周處還沒有回來,以為他被老虎或蛟龍吃掉了,高興地敲鑼打鼓,慶祝了起來。沒想到周處興高彩烈地回來了,聽到百姓們說除掉了三害,正高興地慶祝,才明白自己也是三害之一。

周處感到很慚愧,很內疚。由於自己平時胡作非為,使得百姓們把自己也當成了一害。因此,他下定決心改過,重新做人。後來,他拜了陸云為師,努力讀書,終於做了大官,為百姓做了很多善事。

【心得寫作單】

(1)假如你是周處,當你聽到村民把你當成三害之一,你心裡的感受如何?
(2)周處是如何除掉“自己”這第三害呢?
(3)今後再面對別人的批評,你會如何對待?

(English Translation: http://www.pureinsight.org/node/5625)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