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迴紀實:再續前緣

小蓮


【正見網2007年02月04日】

最近我們夫妻二人都在一個小鎮上的一個小廠上班,在這個小單位中,我們遇到一位外地來的「技術顧問」。我們叫他「老叔」。我們在這個小廠中完全用大法弟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將方便留給別人,勤勤懇懇的勞作著。這些對於我們來說並沒有覺得有什麼特別的,只是覺得這些都是我們自己應該做的。而且在這個近百人的小廠,上到廠長下到普通工人我們幾乎真相都給講個遍。很多人都看到我們夫婦的為人,從而明白了真相退出了邪黨與其一切附屬組織。有很多人是通過其它各種渠道(如:親朋好友和別的同修的努力)知道了大法真相。

別的不說,只說這位老叔。他可以稱作做是這個行業小有名氣的專家,再加上他的極其特殊的高幹家庭背景,使他象普通工人一樣的幹活,就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品質是很可貴的。當他到這個廠子的時候,很多辦公室的人都說,在這個廠裡有兩個大法弟子,他們幹活、人品都非常的好,而其他的很多人都很奸猾。他於是就暗中觀察我們。這是事後他對我們講的。

隨著接觸的時間越來越多,彼此更加了解。他本來就是一個很有善心的人,自從與我們接觸之後,他的善心和正義感更加被激發出來了。他真的象失散多年的父親一樣從小處到大處的關心著我們。一次在閒談中,他自己說:「你知道我為什麼這麼做嗎?是你們在魔難中的堅定和大善大忍的精神感化了我。」每次當他來我家的時候,我們都不願他離開。妻更是象小孩一樣讓老叔多待一會兒。連老叔自己也說,這就是緣分!我說:你今年來到這裡主要目地不是為了廠子,而是為了我們來的。(他原來有一個同事是某市輔導站站長,該同修經常給他講真相,他明白真相也同情大法,但是還是有很多黨文化的思維方式。)他想想也是,自從來到這個廠,他為了這個小廠操了很多心,受了很多苦,但廠子還是由於流動資金不足而停產了。我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幾個廠長的品行的問題。他們不願給工人開支,有時一個月甚至一個半月的工資都不給。最多的工人幾年累計兩千來塊錢。唐山來的一群孩子們現在總計還有近三萬的工資沒給。還有就是管理和技術不行。當他看到我們夫婦二人在這裡所表現出真正的大法弟子的慈悲與大善大忍的風貌,很感慨,所以好像能用盡所能幫我們。其實這就是真理的力量,真相的力量!其實別人怎樣幫我們,作為大法弟子是不會將這一切看重,更不會對任何常人有什麼依靠的心。每個人為別人做什麼都是為自己在做,為自己的未來在奠定基礎。做為大法弟子來說,世人和眾生都能明白真相,有個美好未來才是我們最大的、由衷的心願!

別的話題在此不多說了,言歸正題。

為什麼老叔能對我們這麼好,他有善心有正義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因果緣分。

話說那是清朝末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在北京城的郊外,有一家開綢緞莊的老員外,他年近五十,六年前他妻子難產死了,留下了一個女兒。俗話說老來得子那是得非常的疼愛,這位員外將自己的心血和希望都放在了女兒的身上,可是那年月兵荒馬亂的,百姓都不可能安居樂業,於是成天提心弔膽的過日子。他開的綢緞莊也變的很蕭條。當八國聯軍到來的時候,為了逃難,他背著六歲的女兒輾轉四方,但是還是被亂兵衝散了。老人一夜之間頭髮都白了,眼淚都流幹了,由於特別的惦記著自己幼小的女兒,他變的精神都有些不正常了。最後在要飯時不小心染上了傳染病,故去了。在故去的時候,這個員外想:如果在以後還能見到我女兒,我一定得盡到當父親的責任!那個幼小的女孩開始被一戶貧苦人家揀到,並養到十六歲。在這期間孩子也是特別的思念自己的父親,經常一個人在被窩裡暗自流淚。後來也是由於傳染病而結束了那次短暫的一生。那個年月充滿了多少這樣生離死別的悲苦故事呀!

由於他們父女的緣分未盡,再加上他們分別還有不同的使命,所以下一世就被安排分別做了一些別的事情。而他們父女之間的緣分的了結就被推到正法時期去了,這樣對雙方都有大的益處。

那位員外下一世轉生在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中,後來參軍,看到日本人侵略中國,他就參加了國軍,成為一個團長。他為了保衛國家盡心盡力,那種精神可以光照日月。在一九四三年左右,差不多這個時間,一次在太原與日本人打仗的時候,這位團長身負重傷,被擔架抬著,經人介紹到一位老中醫那裡去看。這位中醫就是那位員外的女兒轉生的。在中醫那裡看好傷之後,這個團長經過三個月的休息,又上前線英勇殺敵,最後為國捐軀。這位老中醫由於拒絕為日本人看病,而被殺害。

此生,當那位員外的女兒在經濟上到了非常困難的時候,他出現了,出現的是那麼的偶然,所做的是那麼的無私與慈愛。讓人們能感受到冥冥之中神的安排是那麼的有序和慈悲……

朋友們哪!世界上不會有任何真正偶然的事情,在今天法輪大法洪傳世界的歷史時刻,好好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的人生之舟應該使向何方?!是選擇明白真相退出邪黨,還是與邪黨一起最終被歷史淘汰?!

對了,交代一下文中人物的對應:那位老員外就是老叔;而那位六歲的小女孩就是我今生的妻子。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生命探索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