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評議:網上通訊



【正見網2007年07月23日】

*正見網2007年7月20日登載「豈容青史漫邪煙--紀念「七二零」八周年 」:

原詩由三首仿律詩形式的詩構成。原詩標題「豈容青史化成煙」,改「化成煙」為「漫邪煙」,因「青史」絕不能「化成煙」。原文:(一)「九十九年七月亂,恐怖大王禍中原。主佛慈悲拯萬眾,紅魔肆虐毒世間。惡黨瘋狂八年暴,法徒坦蕩一路堅。正邪大戰驚天地,幕幕奇觀照宇寰!(二)百年共匪逞兇殘,血流成河骨堆山。惡貫穹宇神難恕,壓殺正信罪彌天。《九評》劍飛赤龍死,「三退」潮湧邪黨殘。善惡到頭終有報,豈容青史化成煙!(三)八年風雨洗塵顏,冬去春來喜氣添。曇花競放聖王現,法輪飛轉福音傳。正信修成金剛志,慈悲大寫救度篇。誓將余魔齊掃蕩,法正乾坤萬萬年!」第二首第三句中「神難恕」,改「難」為「不」,以避免可能的歧義。第二首末句「豈容青史化成煙」修改如標題。三首詩一氣呵成,有內涵、有氣勢,節奏明快,內容有評有敘有頌,語言凝重有力,有一定氣度。原詩三首一韻到底(只是第三首的第二句尾「添」字越了韻部,如果與第一句對換位置,則可保持韻部的統一),除「殘」字兩用外,其餘韻腳並無重複。三首詩中的對仗部份多數對得較好,但第一首中的「萬眾」對「世間」,失了數字對,而「數對數」在對仗中是特彆強調的;第三首中「曇花競放聖王現」與實際不盡相符,「曇花競放」已是不久前的事,不是此時才「聖王現」。該首中「修成」對「大寫」結構完全不同,如用「寫就」便工整了。

*正見網2007年7月20日登載「山高天地寬」:

原文:(上)「風蕭蕭,路漫漫//隨師正法星光燦//一夜山行七十裡//足踏塵沙滿身汗//一路星做伴//(下)傳《九評》,送傳單//大法弟子夜闖關//何懼壁立三千仞//定把真相送上山//山高天地寬」。原作是按詞的句法寫的,故用(上)、(下)分成對稱的兩部分,仿詞的上下片。

作者成稿後把它給一位同修看,同修認為:第四句「滿身汗」有韻卻有失詩詞言語,可否作「揮雨汗」?第五句「一路星做伴」在意境(案:應為「內涵」)上與二、三句有點重複,不知可否改「山月邀相伴」?下闕中的第一句的可否作「送真相」,則第四句就可改為「定將福音灑人間」(原句「定把真相送上山」)。

這位同修的建議非常中肯。在這位同修建議的基礎上,我們再做少許修改:第四句「足踏塵沙揮雨汗」,改為「足踏塵沙手揮汗」。可「揮」之汗已是大汗,「雨」字可去,「足踏」與「手揮」相對則結構上有對稱美而且節奏更明快。第五句「山月邀相伴 」改「邀」為「來」,大法弟子做正法事,諸正神都自願配合,不「邀」自「來」。下片第一句「傳《九評》,送真相」內涵比「送傳單」好,但失了韻腳,因此用倒裝句法改為「《九評》送,真相傳」,兼顧到了內涵和形式。第四句按同修的建議「定將福音灑人間」就很好,而末句「山高天地寬」的喻義毫無減損。

此詩能在內涵和形式上都達到比較令人滿意的程度,主要取決於它的寫作、修改過程:作者有改進自己作品的開放態度;同修有積極配合的負責精神;審稿同修有更多的不同視角的選擇和綜合考慮。參與、合作的人多,自然比其中任何一個人來寫都更完美。

*正見網2007年7月20日登載「狂濤滅--逢七二零感懷 」:

原文:「血雨腥風天柱傾//赤龍咆哮鬼猙獰//九洲罹難黑雲滾//八載蒙冤蒼宇驚// 松挺峰崖舒勁翠//梅迎冰雪笑純清//法光馳劍狂濤滅//穩舵億帆踏浪輕」。 首句中「天柱傾」了可不行啊,那不就真的天塌下來了嗎?改「柱」為「欲」:只是看起來天要塌了一樣。此詩從「字詞句」表面含義這一層次來看,除上述「柱」字外,都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提高一個層次來考查,從「形像思維」的角度來看,情況就不一樣了:全詩八句,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形像,這已經比抽象說理的詩高一籌了。而且,前六句的形像都比較合理,有的還很生動,比如前兩句;有的還比較美,比如第五、六句。但最後兩句就不同了:第七句,拿「劍」去砍「狂濤」,這個形像不是太好,前人說「抽刀斷水水更流」嘛。末句中「踏浪輕」破壞了形像美:一億隻船底都伸出兩隻腳來在水上踏一踏的,那成甚麼話?凡是有形像的字、詞和句子,首先要推敲其形像美醜、合不合理,這點非常重要。第七句要改就得改比喻的種類,不好強加給作者,因此聽之了。末句比較好改,將「踏」改為「破」就行了。由於作者已經寫過許多詩了,而且一般都寫得比較好,因此應該考慮跳出「字詞句」表面含義的層次了,爭取對每一句所形成的意象都仔細的考慮,不在字句上兜圈子。其他作者如果希望在這方面做努力(不一定非要在文字這一層做得很好了才考慮形像這一個層次,文字粗拙一點的也能造出好的形像),也不妨對自己的詩句從這方面做一些考慮。

*正見網2007年7月20日登載「詩詞四首」:

「相見歡・師恩:緣結大法同修,五洲游。救度眾生同路亦同舟。陰霾散,師尊見,淚長流。浩蕩佛恩天地盡悠悠。」首句「緣結」的「結」按「詞韻簡編」是仄聲,因此改「緣結」為「結緣」,內涵不變但平仄合譜了。末句中「盡」字有歧義,改為「長」。作者學詞,現在還屬湊合韻腳和平仄的階段,因此不能暢所欲言,內涵也就稍差一些。但師尊說過,大法弟子學起來會比常人快得多,因此堅持下去很快就會有變化的。

「分明:誰言末世人不行,大法處處化寒冰。喜看眾生迷中醒,善惡到此才分明。」首句「誰言末世人不行」太冒險。因為「末世」之人總的說來是最「不行」的,必須要主佛親自來度才能回去,如果說「末世」之人都還「行」,那就沒有「不行」的人了,而作者的問話也就失了依據。把「誰」改為「雖」,成了讓步複句,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錯了。

「大法:大法無邊豈是夸,陰霾散盡處處霞。法賦眾生回天力,歸途修到新宇家。」第三句內涵似可商榷:即使眾生得了法,也無「回天力」。這樣多大法弟子做正法事,真正最後起作用的是師尊的法力和安排。因此改「賦」為「度」。

另一首詩未加修改。

*正見網2007年7月20日登載「霞跡--寫在『7-20』八周年前夕」:

原文:「功湧進,法輪旋,天女散金蓮。法徒圓滿上青天,旋法正人間。//氣漸清,洪勢到,惡者盡遭惡報。善良得救感洪恩,再現法中神。」首句「功湧進」是師尊的詩句,因此改為「功湧涌」,基本保持作者原意。第三句「天女散金蓮」,不知作者所據為何。說天女散花大家都知道,但專散金蓮的事不知其詳。如屬想像,今後不用為好。第四、五兩句時間倒置。可能是為了保持句法而引起的。

*正見網2007年7月20日登載「思迷眾--寫在『七二零』八周年之際」:

原作是兩首。第一首「時覺又近七二零,凝望涕雨憂滿容。家妻見問愁何在?答曰還有人未醒。」第二句尾的「容」和末句尾的「醒」屬不同韻部,平仄也不相同。如果作者是按「中華新韻」的修改版用韻,請停止使用該書為好。第二首「大法遭陷整八年,真相使得眾見天。靜坐常思仍迷人,心底淚流濕衣衫。」第二句改為「真相使人重見天」。第三句尾以仄聲字為宜,「人」為平聲,改「仍迷人」為「迷中漢」。

*正見網2007年7月20日審閱「威德」:

原文:「撣去沾身名利情,胸懷慈悲天地行。捨生忘死入迷界,成就威德滿華穹。」第二句尾的「行」和第四句尾的 「穹」不相押,仍然是「庚青」和「東冬」混押的問題。

*正見網2007年7月20日審閱「兒歌:螢火蟲 」:

原文:「螢火蟲,嗡嗡翁//身子是個小燈籠//不怕黑夜黑洞洞//翩翩起舞游夜空」。第一句中說螢火蟲有「嗡嗡翁」的叫聲,筆者毫無印象。查了一下,說螢火蟲是通過它的亮光來傳遞信息的。如果作者有確證,說螢火蟲有「嗡嗡翁」的叫聲,請一定來函說明,以廣見聞。如系誤用,還請修改原文為是。其次,本詩喻義尚弱。第三句「不怕黑夜黑洞洞」是可以的,但末句「翩翩起舞游夜空」似乎就太悠閒自在而沒有任何目地了。如果改一下,比如用「開燈照人夜路中」之類的說法,可能就好多了。

*正見網2007年7月21日登載「詩四首」:

「因緣:「我本成方外,因法隨師來。塵世雖污濁,為眾清蓮在。」首句中「成方外」有些難解。作者所講是在下世助師正法之前,因此改為「駐方外」。末句中「清蓮在」就更不好解了,按上下文義,改為「下蓮台」。

「示人:萬古機緣促法傳,莫被紅塵迷雙眼。聚散世事似雲煙,得法才是來時願。」此詩單數句平聲結尾,雙數句反而仄聲結尾,將原詩句子次序重新安排如下:「莫被紅塵迷雙眼,聚散世事似雲煙。得法才是來時願,萬古機緣促法傳」。這樣在邏輯線索和音韻方面都要好得多。

其餘兩首詩沒有做修改。

*正見網2007年7月21日登載「助師正法行」:

原文:「恐怖大王從天降//大法遭謗惡逞凶//師尊導航徒精進//風雨兼程仍從容//正念正行反迫害//喚醒迷眾建奇功//攜手眾生上法船//乘風破浪天路通」。過去提醒作者說,所用韻腳總是不響亮,因此詩歌內涵顯得不明朗,似乎作者心裡很壓抑。這首詩的韻腳很好。但此詩內涵,從稍高一點的要求來看,還缺乏新意。一首八句的詩,至少也應有兩句是比較新鮮可讀的。杜甫說「語不驚人死不休」,那也未免太過執著。但詩歌是應該有新意的。一首詩就那麼幾句話,如果都是別人說過的或者讀者熟悉的,讀者就會覺得沒有收穫。有新意,一種情況是詞語上或說法上創新,比如不久前「評議」中提到的「 聲聲喚醒迷中孩」,這句前四字大家都能說,「迷中孩」三字卻大有新意:讀到這三字,讓人油然而生慈悲的感覺;另一種情況是構思上面有新意,其中包括句子結構的、形像的、義理的等各方面的創新。比如「獨領全球中國舞,仙姿神韻使命殊。歌真闢地千秋始,頌善開天萬古初……」後面兩句是把「歌真頌善」「開天闢地」「千秋萬古」這些本來不新鮮的詞組分成兩組,然後按句式要求構成對仗句,一下就給人新鮮的感覺,而且有了咀嚼的餘味。這是句子結構上的新意。又如:「江北江南走遍/水遠山高莫嘆/風雨夜交加/救度眾生了願/且看且看/撐起藍天一片」 。這首按宋詞句式填寫的小詩,末句就很有新意:在前面「且看且看」的引領和強調下,讀者能用形像思維看到一個頂天立地的大法弟子,雙手上舉,把一片藍天都撐起來了,何等壯觀啊!而這個壯觀的形像本身又是一個比喻性質的形像,有非常豐富的喻義:大法弟子頂天立地、不畏強暴,為眾生開闢一片新天地,為未來開創一個新紀元等等。這是形像上的創新,對於尚未培養起形像思維的作者,是比較難一些的。各位作者不要產生心理上的壓力和包袱,自己覺得能夠做的,就不妨在自己的寫作中試著做。只要念正,決心做好,就能學得很快。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