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神傳文化開智開慧

筆韻


【正見網2008年08月01日】

從法中我們知道,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是神傳給人的,博大精深,而神傳文化可以開智開慧,筆者欲以數例試論之。

一、繪畫

學習繪畫的方法之一是臨摹。在歷史上許多著名的畫家都臨摹前朝著名畫家的作品。而歷史上那些著名的畫作,是通過繪畫藝術展現修煉文化和仁義禮智信的,是神傳文化的一部分。

例如近代著名畫家張大千,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張大千臨摹明清畫家石濤的畫作幾可亂真。他還臨摹了很多傳世名作。張大千是近代最傑出的國畫家,無論是山水,人物,花鳥,都達到了登峰造極之地步。有人喻之為「五百年來一大千」。筆者認為,其背後有一個很大的原因。

張大千在40年代初,奔赴敦煌,歷時三年時間,臨摹了大量敦煌壁畫,其中包括許多敦煌菩薩畫像。敦煌菩薩舉世聞名,色彩瑰麗,線條優美,現慈悲莊嚴之寶相。從此以後,張大千的畫境發生了一個巨大的飛躍。而他筆下的仕女,有一種獨特的氣韻,豐滿,優雅,大氣,完全沒有那種所謂的「病態美」,近代畫家不能望其項背。仔細觀察,他筆下的仕女頗有敦煌菩薩的韻味。筆者認為,他從敦煌壁畫那裡汲取了無比豐富的藝術養分,他的智慧是從神傳文化那兒來的。

二、文學

有一條來自大陸的報導:大陸一民間人士自己開辦了一所小學,以《三字經》為教材,並且不作講解,只讓小學生背誦和熟讀《三字經》。他認為孩子們到了一定程度,自己就明白了《三字經》的含義。後來這所小學被中共當局取消了。

孩子們為什麼在背誦的過程中就能理解其中的含義呢?其實就是《三字經》開啟了孩子的智慧,這樣孩子就明白了。或曰:心領神會。

《三字經》實際上具有多種功能,集道德、禮儀、歷史、文字等於一身的多維教化功能。不象現在的教育方法,科目分得越來越細,鑽到牛角尖裡去了。只知其表,難以融會貫通。

古人有句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正是此理。唐朝文化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達到了頂峰,而唐詩則是唐朝文化中的一顆璀燦的明珠,凝聚著高濃度的智慧。當一個人能背誦唐詩三百首,他不也就得到了古代文化的薰陶和智慧嗎。

最近,新唐人電視台推出九大賽事,涵蓋武術、中國舞、漢服、聲樂、小提琴、鋼琴、油畫、攝影和中國菜,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事。他將從新歸正人類文化,其意義將是巨大與深遠的。

神傳文化如此浩大,本文也只是見證其一二,汪洋大海中之一滴也。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