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於《易》(下)

小旋花


【正見網2008年09月12日】

「易」的來曆本就玄奧,如本文之始提及的龍馬負圖出河獻於伏羲也好,象孔子所言是伏羲 「仰則觀象於天, 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也罷,均是與伏羲直接相關,這點沒有疑義。若是前者,則八卦當屬史前之文明,若屬後者,那麼伏羲又是怎樣的來歷呢?伏羲被尊為「三皇」之首, 是神話、傳說中人類文明的始祖,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即神人共處的上古時期,伏羲又被稱作宓羲、庖犧、包犧、伏戲、犧皇、皇羲、太昊,是直接下世的神,引中華民族從洪荒邁入文明。總而言之,「易」是神傳給人的。干什麼用的呢?「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這裡孔子特別指明了是聖人才能用易,因為在其之前的通常的人是不懂「易」的。

神傳給人「易」,又安排孔子贊明易理、申明易道,奠定了其後道、儒家及諸子百家的思想、理論基礎,成為傳統文化之本源。目地是什麼呢?是為了宇宙大法洪傳做準備,奠定、創造一個真正讓人能認識與理解大法的、豐富的文化,使人在聽法時能夠聽懂法的思想,使人能夠認識理解法,能夠得法。

可以說孔子是為世人說世間法,讓人知道做人的道理,積善以成名,和順於道德,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孔子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並非那些批判孔子的人所謂的愚民政策,其實是由於天機不可泄露。因為常人是最低層次的人,雖然也是極重要的一個層次,但那時是絕不允許人知道宇宙的大法的。

孔子的使命就是規範人的思想、行為,為人奠定豐富的文化,維持人類的思想、道德在較高的水平,等待宇宙大法的洪傳。有學者謂孔子六十聖通,七十則由聖入神矣。孔子自言「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塒矩。」孔子知道的遠比他說出來的多,「萬物本於天」,孔子還知道「不食者不死而神(這其實就是修煉)。」(見小旋花:《孔子之於鬼神》)由於其使命所限,不塒矩。孔子總是盡其所能的從常人的角度來闡述事、理,以讓常人聽的懂。孔子自己也盡其所能的與常人保持一致,自雲「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自謂是學而知之,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成年後,除了求教於老子得到高深的指點外,其他能稱為孔子師的其實了了無幾。師襄是魯國的樂官,聞名於諸侯,孔子師從他學習音樂之理,彈奏一樂曲已是純熟,師襄幾次勸他另習新曲,孔子不從,定要習其數,得其志,得其人,一直彈到眼前出現了一位近?而黑、頎長謬然,高望而遠眺,奄有四方之威的偉人---非文王其孰能為此!直令師襄避席拱手呼孔子為聖人,告訴孔子那曲正是周文王所作之《文王操》。可見孔子之能,絕非常人可及。孔子的弟子三千,七十二個能登堂入室當面向孔子請益,更有十餘個常形影不離。有孔子的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竟無一能青於藍。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顏回是這樣讚頌他的夫子的:「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子貢的稱頌則是:「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常人社會雖然允許用周易算卦,近些年來的中國大陸,用周易算卦,算來算去,准與不准,真的假的,已是混亂不堪了,什麼原因呢?《周易》是能預測吉凶悔吝的,但不是給道德敗壞了的人用的。真懂的人,他知道不能隨便泄露天機給常人;有些江湖人士以算卦謀生,多是對此一知半解,連猜帶蒙的幫人家開解憂患,真的假的,也頗具願打願挨的境況。

孔子雖精於「易」,但關於他個人占筮的記載卻極少,正所謂「善易者不卜」。筆者從《孔子家語》僅見一例,茲錄於此並稍加評說:孔子常自筮其卦,得賁焉,愀然有不平之狀。子張進曰:「師聞卜者得賁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孔子對曰:「以其離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謂之賁,艮上離下,離為火艮為山,非正色之卦也。夫質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賁,非吾兆也。賁,飾。吾聞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質有餘不受飾故也。」從對孔子自身「質」的評價這一角度看時,賁卦的確與聖人的本質不符。因為:賁,飾也。孔子作為聖人,其質已有餘,正如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不必再加修飾。故孔子說「今得賁,非吾兆也。」然綜觀孔子一生,除了自51 歲至54 歲做中都宰至大司寇的幾年,稱得上所思所行基本順遂外,兩度離開魯周遊列國共約17 年,68 歲回到魯國。遭遇許多坎坷磨難,未嘗志得意伸。筆者推測孔子筮得賁卦之事大致於60至68歲間發生。孔子回答子張的問題,僅限於對「質」的方面了。跳出這個局限看孔子,筆者以為就與賁卦很符合了。賁卦離下艮上,內離為火、文明,指自身;外艮為山為止。賁卦的彖語: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個彖語準確的說出了孔子所為,孔子一生欲以文(仁德)而化成天下,率弟子周遊列國17年,盡力去做了。因時不相宜而未遂,正符合內文明外遇止。初爻之「舍車而徒,義弗乘也。」言孔子初之取捨,決於大義,辭大司寇之職,離魯到列國推廣其仁政;至最後的上九:「白賁,無咎。 象曰:白賁無咎,上得志也。」賁極反本,復於無色,推其仁政不遂返魯從文,完成使命而去,可謂無咎得志。如果從後來的局勢看,孔子的人文思想還是得以化成天下。

孔子的弟子商瞿,特好易,孔子傳之志焉。商瞿年三十八尚無子,其母為之更取室,夫子使商瞿之齊,瞿母欲請留,孔子曰:「無憂也,瞿過四十,當有五丈夫。」後果然。據筆者查算,其時孔子六十七歲,已然不卜而知。可見孔子六十聖通,七十入神之說不虛焉!

在孔子全面釋演了易理、易道後,常人中的君子們才得以理解、使用《易》,從而《易》就成了人問天、人與神勾通的要道。「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 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履信(人)思乎順(天),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 觀其象、玩其辭,為的是可明易理、易道,觀其變、玩其占是為了明吉凶悔吝,「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履信思順,則自有上天佑之,吉無不利。「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君子就得積善、補過、道濟天下。孔子還指出要「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這其實已是極高的標準了,天地之德是什麼,那不就是天地的本質與屬性嗎!人遵從孔子所要求的,積善成名,順天履信,知進退,善補過,進德修業,德合於天地,就能代代為人,迎來宇宙大法的洪傳,能認識、理解大法,進而得法,與宙宇同明。


主要參考書目:
《周易本義》,《史記・孔子世家》,《論語》,《孔子家語》,《易經雜說》。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