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太陽病篇(一)

王金鐸


【正見網2008年10月19日】

西元160年,東漢末年,中國誕生了一位偉大的醫學家。他就是醫聖張仲景。張機,字仲景,南陽人,官至長沙太守。他是一位悲天憫人、仁愛濟世的醫學家。東漢末年,戰亂紛擾,天災人禍,他的家族兩百多人、大部份因傷寒而死亡。張仲景遂精研醫書、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顱藥錄》並平脈辨證,寫成《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傷寒論在《素問・熱論》的基礎上,創立了六經辨證論治學說(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就是把人體受風寒邪氣入侵後,因人體抵抗力及體質的不同而產生六個不同階段,《傷寒論》是中醫方劑學的濫觴,也是中醫辨證學說的創始。

譬如鼻過敏、風濕性心臟病都是風邪入侵人體,沒有經過正常的流汗管道把風邪排出,風邪停留體內所致。一位中醫師除了了解陰陽五行、經絡、髒象學說外,傷寒的演變及治療也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傷寒論首卷,是太陽病篇,剖析了正常人體初受風寒邪氣的生理、病理變化,並探討如何治療及護理。太陽病的提綱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是三個必要條件,合起來就是太陽病。一般感冒就是打噴嚏、流鼻水而已。但是太陽病感冒,那就更深入了。會出現頭痛項強、畏寒怕風,脈診是浮脈,這代表風寒邪氣已經入侵我們的足太陽膀胱經了。內經說病在表汗之可也,所以發汗就是最重要的步驟了,而發汗前需先分中風或是傷寒,傷寒論的中風指的是中了風邪,而不是我們所說的腦梗塞、腦出血的中風。中風的脈證特點是脈浮緩、汗出惡風,而傷寒的脈證特點是脈浮緊、無汗惡寒、體痛,治療方法是中風用桂枝湯配熱稀粥,而傷寒是用麻黃湯,以上兩方皆需蓋被子取汗,周身微汗出既可,風邪既可從毛細孔排出體外。

若是寒邪蔽塞汗腺久而體內熱氣無法排出,就像悶燒的蒸籠,人感覺煩躁,這時需在麻黃湯的基礎內加入石膏,就是大青龍湯證;若是體質本身有水飲停積,加上外感風寒後,出現咳嗽、喘促、噎喉,那就是在麻黃湯的基礎加上乾姜、細辛、五味子--等,小青龍湯證;若出現項背僵硬感,再分有汗、無汗,選用桂枝加葛根湯或是葛根湯。

桂枝湯號稱天下第一方,所以加減也特別多,如氣喘體質者,感受風邪,需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營血不足者,感受風邪,體痛甚者,用桂枝新加湯,就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人參、加重白芍、生薑;瀉下後,人體上焦陽氣不足,寒氣從下上沖,就是中醫所謂的奔豚症,這時需用桂枝加桂湯;發汗後表陽不足,汗漏不止(汗腺失去正常功能),需用桂枝加附子湯;若是下後出現胸悶,是胸陽受損,可以用桂枝去芍藥湯或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若表邪已解而內有水飲兼心下微痛者,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參考書目
1.傷寒論 李培生 知音出版社
2.傷寒論通釋 李心機 人民衛生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