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三乘解法(2)

凌悟


【正見網2008年12月27日】

(六)

孫悟空受招安領旨,被宣到天界之上,玉皇大帝封了他一個「弼馬溫」一職。餵養天馬千匹。從此也算是授了仙錄,注了官名。由下界妖仙一躍而成為了天上人物。待孫悟空知道「弼馬溫」只是末入流的芝麻官時,一怒之下打出南天門,徑回到了花果山。自此懸掛旌旗,號稱「齊天大聖」。其實孫悟空已經了脫生死,悟得自心空性本真,處於無生無滅的狀態,可與天地齊壽,與日月同庚。常言道:心為元首,膽做將領。還有那心比天高。可以說孫悟空自稱齊天大聖也算名至所歸。而與孫悟空稱兄道弟的也各自封為大聖,牛魔王自稱平天大聖,蛟魔王自稱覆海大聖,鵬魔王自稱混天大聖,獅駝王自稱移山大聖,獼猴王自稱通風大聖,狨魔王自稱驅神大聖。皆是心魔外在顯化而致。

第七回有一首詩曰:「猿猴道體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聖齊天非假論,官封弼馬是知音。馬猿合作心和意,緊縛牢拴莫外尋。萬相歸真從一理,如來同契住雙林。」作為孫悟空的天命來講,封他為弼馬溫可謂名副其實。只道人心最難降伏,心猿意馬,才會造成「欺天罔上思高位,凌聖偷丹亂大倫」的天譴報應。再以後,玉皇大帝又官封他為齊天大聖,並且還為他打造了一座齊天大聖府,府內設有二司,一名安靜司,一名寧靜司。只需他心安性靜,就能遂心滿意,知天達命,永駐天界。但是好景不長,事與願違,孫悟空兼管蟠桃園之際,假公濟私偷桃、偷餚、偷酒,又偷吃太上老君仙丹,後出天宮,終被二郎神擒獲,送上斬妖台,「刀砍斧剁,火燒雷打,但不能傷」;又在老君的八卦爐鍛鍊七七四十九日,煉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又是蹬倒八卦爐,一路大鬧天宮,最終被如來佛治伏,壓在了五行山下,渴飲銅汁,餓餐鐵丸子,這一壓就是整整五百年。雖說孫悟空犯的是逆天狂妄的死罪,但他已經「混元體正合先天」,又掌握了躲避「三災利害」的法術,這顆人心已是金剛純陽體,性空靈光徹太虛。所以入火不能焚,入水不能溺。「惡貫滿盈身受困,善根不絕氣還我「,更道是孫悟空命不該絕,再往後還有更大的使命與魔難在等待著他。只有當他遇到唐朝去西方取經的聖僧玄奘,才能脫得五行山的壓迫,方滿五百年的災殃。

倘從更深層次來看孫悟空從出生後跟菩提祖師修道,及至上天入地下海,一通打殺,最終被如來佛祖壓制在五行山的經歷,這一形像有其善與惡,靜與動,內與外,宏觀與微觀,抽象與具相的多元解讀方式。首先,他的善與惡,正如書中敘述的那樣,心安性靜時,可以悟道參禪修煉,佛性一出,震動十方世界。斷魔歸本,返本歸真,不泯先天本色;但因後天的飲食、習性、環境與觀念的污染,再有又喜結交獸類魔道上的朋友,致使心魔泛起,渙散了精神,心驕性躁,欺天欺心,大逆不道。內心的平靜則天下也清平安寧和諧清爽。否則貪求外欲,只會使心緒不寧,利令智昏,剛愎自用,亂了心法,盡忘天理,干出圖謀不軌的事來。但再往深處挖掘,孫悟空下東海取金箍棒;入幽冥界銷死籍;上天界大鬧天宮,也是他這顆心脫胎換骨,與人決裂,超凡入聖的一段生死攸關的歷煉過程。一陰一陽謂之道,他雖說在三界內五行中修煉成道,得仙體使變化運神通,但他的思想觀念,心性的昇華與境界的提高都要同時突破跟上才行。所以說人的理,在孫悟空說來已經是個反理,必須剪除才對。而如來佛將他壓在五指化作的五行山下,正是三昧大定這種功夫的體現。遂孫悟空的整個心靈完全同化。也只有這顆向神敬道禮佛的心,一念歸正,完全不動心的時候,唐僧玄奘面對將要跋涉的千山萬水,崎嶇坎坷,時遇妖魔鬼怪的兇險之路途,也才會有滿腔的信心,堅忍不拔的意志與毫不動搖的信念,闖過九九八十一道難關,去西方取經,圓滿功成,五聖成真。

(七)

開篇至此,孫悟空的上天入地下海的七十二變神通本領,說白了就是他先天本性的思想如意的表達方式,不拘陰陽八卦,三界五行。而他被如來佛指化壓在五行山則是深度入定的體現。從中表明他的這顆心,這個主人公已經開始處於穩定的狀態,為今後的修煉與完成重大的使命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下一步的安排就是釋迦牟尼佛想傳佛法給東土,「叵耐那方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要旨,」須「去東土尋一個善信,叫他苦歷千山,遠經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永傳東土,勸化眾生。」這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第二弟子金蟬子遭貶下世第一難的緣起。金蟬長老作為唐僧這個取經人選的確立,使他的整個身心成為主要生命體的集合代表,意即作為副元神的孫悟空、豬悟能和沙悟淨以及白龍馬也就相繼確定了下來。在第八回中有一詩曰:「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這充分說明了,心主神志的孫悟空已然下定決心,走上佛法大道,修成正果。悟空在於悟出本心;悟能在於悟出本能;悟淨在於悟出本性。人的生命在於精氣神三寶,性靜則身心平衡而和諧,三者攢齊磨合的過程,也是唐三藏自我身心不斷學法,悟道,修煉魔煉與闖關提高心性的過程。而白龍馬是腳力,在於取經修煉人的意志力與品質的考驗。那唐玄奘卻是主元神、主意識,也就是意念。沙和尚在流沙河曾吞噬過九個取經人,他們的骷髏卻掛在了他的頭項下,等候取經人。在這裡恰也暗示了我們這個宇宙大穹九次毀滅又從組的過程。而他們師徒四人皈依所入的沙門,也在暗示未來將發生的一件大事。「沙」字的拆字分析為「三」與「少」,而八百裡流沙河,弱水三千,恰恰在象徵比喻世界人類的景況,尤其我們居住的地球所處的南瞻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正所謂口舌凶場,是非惡海」,人們道德淪喪,甘於墮落,可見一斑。因故那裡的眾生急待道德的回升,免遭被淘汰的可悲命運。所以主佛慈悲,將要在末法末劫時下世正法度人。以前的十方世界恰恰因其「三」與「少」的稀缺,而致使宇宙生命已無心法的約束,所以才要廣傳大法,妙道三字真言――真善忍。

(八)

涇河龍王因嫉妒袁守誠算卦準確,而剋扣雨點,犯了天條,理當處死。然袁守誠大發慈悲,指點他去找唐太宗李世民求情,以免遭人曹官魏徵斬處。唐王夢中應允,只道人間陰司兩下各異,命該有此一刀。涇河龍王還是陰差陽錯被魏徵在剮龍台上斬首示眾。如此說來涇河鬼王下森羅殿閻王那狀告唐王允救反遭殺害。致使唐王在貞觀十三年魂靈下走幽冥地府一遭。目睹亡魂,地獄慘狀,承諾自歸陽間二十年修建水陸大會,超度亡魂怨鬼。唐王果然言而有信,隨即敬天禮佛,仁德眾生,天下一片清平盛世。根據觀世音菩薩的旨意,唐王又派遣陳玄奘去西方如來佛處取回佛經,以普施大乘佛法,廣度善緣眾生。

在這裡筆者有以下的分析要點,首先此事的發生蓋因涇河龍王嫉妒所致,可以看出嫉妒心不去,對一個人來說,害人害己,毒性之烈,貽害深遠。作為一個修煉者必須首先去掉這顆嫉妒心。再有崔判官又給唐王添上二十年陽壽,可說是對以後延續來的生命,為佛法盡心盡力的一次明證與保證。不管是度人還是被度的眾生,凡入三界地球者,一切生命都是為法而來。所以說,時間的寶貴非常重要,人生能有幾個二十年。還有其實唐王就是佛法的真正主人的代表。就是為了主佛最後時期在東土中原開壇廣傳大法,回傳於自己的一次見證。而唐僧就是這次努力的結果。最後說一說唐玄奘。他是釋迦牟尼佛的第二弟子――金蟬子,佛號仙音。因不聽法遭貶下世,觀音菩薩引送投胎陳光蕊家。一降世便是個遺腹子,無奈被殷母拋江而去,幸遇金山寺的法明和尚救起,取名江流,撫養成人,替父母報了血海深仇。這便是本書所述九九八十一難的前四難的概略。第十二回有詩描述了唐玄奘的身世遭遇, 其中「出身命犯落江星,順水隨波逐浪泱。」從中可看出因「落江星」而造成的法難。這雖是一個楔子,也是更大範圍法難的藉口與延伸的暗示。唐三藏作為大德行者,肩負的唐王交給的旨意和巨大的歷史使命――去西天取回佛法真經。為這次人類最後的大法洪傳,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可以說,人類的整個歷史是神佛早已安排好了的。主佛下世正法度人,萬神萬佛跟隨下世證實法、修煉與救人也都是在久遠的年代細密的安排好了的。從《西遊記》中可以深深的感到這點。表面看似偶然,其內涵確是必然。都在指向人類這齣大戲最後的高潮階段。意即五百年前《諸世紀》預言所提到的「一九九九年七月恐怖大王降臨」。

(九)

第十三回唐三藏正式出行之前,在法雲寺跟眾僧有著這樣一番對白。三藏答曰:「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對佛說下洪誓大願,不由我不盡此心。這一去,定要到西天,見佛求經,使我們法輪迴轉,願聖主皇圖永固。」這可以看做是這部小說的「書眼」,也就是關鍵之所在。他對了解本書作者的寫作意圖,及其筆者的深層闡釋給予了最為直接、明白的揭示與印證。同時,也可從中看出,取經這一修煉方式的成行,也是本人自己發此的洪願。而取經過程,也便是兌現自己許下的諾言的實踐與依據所在。還有唐玄奘今願立誓:「路中逢廟燒香,遇佛拜佛,遇塔掃塔。」這也是剛剛走上修煉道路的修煉者必須具備的信條。信師信法,自己的內心要時時的清掃,不斷的向內找,也才能真正做到勇猛精進。唐僧出行的啟始時間是貞觀十三年九月十二日。在這裡「十三」數字,可以說是一個甲子輪迴數目。有從新開始的寓意。在以後的章回中也有這一數字的出現,解釋大抵相仿。

唐三藏一開始去西天取經是隨身帶著兩名從者,一匹白馬。在他們初出長安後就遇到第一場苦難。在雙叉嶺被一隻老虎精捉住,兩名從者被老虎精、熊羆精與野牛精給吃了。而那匹白馬也在以後的情節中被白龍馬吞下肚裡。從象徵的角度來分析,修煉就是個人自己的事情,誰也替代不了。這種外在的從者及白馬就是人心外求的體現,人心的脆弱性與意志力的薄弱是會毀掉修煉者的意志於一旦的。所以先從被妖邪與白龍馬吃掉,的確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修煉惟有需要自己的正念與本性的覺悟,信師信法才是永遠能走在神路上的最根本的保證。唐僧第一難就發生在雙叉嶺,從象徵的角度看,這可以說是剛剛修煉,人神分別的開始。老虎精是寅將軍,象徵著人存有的爭鬥心與貪婪心;熊羆精是熊山君,便是人的雄心、野心與膽怯之心的混合表現;而野牛精是特處士,可看做是自大固執與特別會處世的混世油子。此三種妖邪正是人心最直接的體現,也是一開始就要剔除掉的。也即放下執著就是個神,否則就極易退回人的狀態中去。

(十)

唐僧行至與韃靼的交界處,救出了在五行山壓制了五百年而期滿的孫大聖,收他做了徒弟。而孫悟空脫離五行山時卻是地裂山崩,說明他身上的丹已將命門震開,已處於開悟或半開悟的狀態。從功能變化已昇華到神通手段。心定歸正,從而走上了真修大道上。這也就是兩界山收他的標誌,人與神分界的喻意所在。而與大唐交界的「韃靼」,其亦有「通宵達旦」的意思。黃帝在《陰符經》曰:「三反晝夜,用師萬倍」。表明唐僧作為主人、主元神,孫悟空也做主人公、副元神,同時產生了共同精進成度的標誌。正是由於孫悟空的心正,在遇到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六個毛賊時,將這六個心魔一棒打死。其實這也是佛家所要求的「身、口、意」。同時要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等等,也才能使自身六根清淨,六賊無蹤。

大道至簡至易,直指人心。修煉就是修心,人的各種執著心都要修掉才能功成圓滿,得金身正果。本書一上來就著重描寫渲染心之主人公――孫悟空,意即唐僧只有悟到這個本心之空,才能使修煉與取經獲得雙豐收。可看作者的煞費苦心,喻意深遠。所以,在皈依佛門真正踏上修煉的大道上,有著心性穩定與一雙超凡慧眼,他就能識別六識外魔的侵擾,而將其打死清除掉。然後,作為肉眼凡胎尚未盡脫的唐僧來說,人的思想與人的理會時常冒出來,影響取經的行程,他在因此事教訓孫悟空時就充分暴露了出來。而作為心猿意馬的孫悟空,也會因心中的不平之氣離開唐僧這個師父的管教與束縛。當他離開唐僧竟然一頭先去了東海找老龍王敘舊。大海之水可看做是生命的起源的象徵。孫悟空的這一去說明他的確因此事是在向內找,路子是對的,只是還欠火候。而老龍王的一番開導,也是他自我開竅打開心結的明證。作為上師的觀音菩薩,為了使他們師徒更能齊心協力,走好走完這條異常艱難的修煉之路,特賜予唐僧緊箍咒訣,並把緊箍咒套在了孫悟空這個行者的頭上。這也就成全了他作為一名行者的外部特徵吧。意即當做了壞事、不好的事,不聽師父的管教與不符合修煉者標準的時候,就會令其頭痛。這也是作為一名修煉者普遍遇到的事情。

(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