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西遊記》



【正見網2007年10月22日】

《西遊記》可以說是一部家喻戶曉的神話小說。書中通過生動的故事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去掉執著心進而昇華境界的一個艱辛的修煉過程,從中體現了善惡有報的道理,讚頌了神佛的慈悲。作品以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為主線,運用詼諧的筆調展開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深刻的偈語、精妙的詩句、對仗的章回題目,更增加了作品的可讀性、思想性和藝術性。

這裡試圖通過對幾個人物簡單的分析,達到對作者思想主旨窺測的目的。

首先看一下玉皇大帝。

悟空出世時,有這樣一段描述:(千裡眼、順風耳)須臾回報導:「臣奉旨觀聽金光之處,乃東勝神洲海東傲來小國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產一卵,見風化一石猴,在那裡拜四方,眼運金光,射沖鬥府。如今服餌水食,金光將潛息矣。」玉帝垂賜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華所生,不足為異。」

悟空初入天庭時,有這樣一段描述:玉帝垂簾問曰:「那個是妖仙?」悟空卻才躬身答應道:「老孫便是。」仙卿們都大驚失色道:「這個野猴!怎麼不拜伏參見,輒敢這等答應道『老孫便是』卻該死了,該死了!」玉帝傳旨道:「那孫悟空乃下界妖仙,初得人身,不知朝禮,且姑恕罪。」

悟空大鬧天宮時,有這樣一段描述:他兩個鬥在一處,勝敗未分,早有佑聖真君,又差將佐發文到雷府,調三十六員雷將齊來,把大聖圍在垓心,各騁兇惡鏖戰。那大聖全無一毫懼色,使一條如意棒,左遮右擋,後架前迎……當時眾神把大聖攢在一處,卻不能近身,亂嚷亂鬥,早驚動玉帝。遂傳旨著游奕靈官同翊聖真君上西方請佛老降伏。

佛陀對玉皇大帝也有一段描述:佛祖聽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廝乃是個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奪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該多少年數,方能享受此無極大道?你那個初世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當人子,不當人子!折了你的壽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說!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頃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來面目!」

通過上述幾個簡單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玉皇大帝並非無德無能,更不像銀幕上描述的那樣,悟空大鬧天宮時被嚇到了桌子底下。由此可見,銀幕上的《西遊記》帶有誇張和扭曲原著的成分。因為都要抓住人心嘛,可能古人拜天敬神,猴王再厲害也不過是個妖仙而已。今天的人們可能就要鬥天戰地了。但是,我想還是要尊重原著的。

再看一下唐三藏。

《三藏不忘本 四聖試禪心》有這樣一段描述:

那婦人道:「長老請坐,等我把在家人好處說與你聽。」怎見得?有詩為證,詩曰:

春裁方勝著新羅,夏換輕紗賞綠荷;
秋有新懾香糯酒,冬來暖閣醉顏酡。
四時受用般般有,八節珍羞件件多;
襯錦鋪綾花燭夜,強如行腳禮彌陀。

三藏道:「女菩薩,你在家人享榮華,受富貴,有可穿,有可吃,兒女團圓,果然是好。但不知我出家的人,也有一段好處。」怎見得?有詩為證,詩曰:

出家立志本非常,推倒從前恩愛堂。
外物不生閒口舌,身中自有好陰陽。
功完行滿朝金闕,見性明心返故鄉。
勝似在家貪血食,老來墜落臭皮囊。

筆者贊: 好個修行的和尚,真箇不忘本的三藏!

女兒國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同攜素手,共坐龍車。那女主喜孜孜欲配夫妻,這長老憂惶惶只思拜佛。一個要洞房花燭交鴛侶,一個要西宇靈山見世尊。女帝真情,聖僧假意。女帝真情,指望和諧同到老;聖僧假意,牢藏情意養元神。一個喜見男身,恨不得白晝 並頭諧伉儷;一個怕逢女色,只思量即時脫網上雷音。二人和會同登輦,豈料唐僧各有心!

筆者云:前朝還是不戀家,今朝卻也能舍國。

不是聖僧洪福廣,只因路上考驗多。

唐僧在取經的路上也曾犯過錯誤。《屍魔三戲唐三藏 聖僧恨逐美猴王》中,他貶走了忠心耿耿的孫行者。《神狂誅草寇 道昧放心猿》中,唐僧再貶心猿。這兩次錯誤雖然都給唐僧帶來了魔難。然而第一次多因妖怪的狡猾;第二次卻著實因為悟空犯了錯誤。從這兩次貶心猿中,我們也能看出唐僧的心性確實是提高了,至少是不能輕易被妖精矇騙了。

唐僧的形像並沒有因為取經路上的錯誤而消損,反而顯現出修煉的真實性與人心的可塑性。他進步的過程是人心昇華的過程,就憑這一點,他作為西遊記中的第一主角是當之無愧的。悟空的神通廣大、八戒的憨態可掬都是無法和其相比的。

筆者云:

聖僧也曾動凡心,執著無漏方為真;
修煉路上莫畏難,志大竟成取經人。

最後看一下悟空。

大家可能對於悟空非常欣賞,因為他疾惡如仇、神通廣大、忠心耿耿的保護唐三藏。實質上悟空的取經過程不只是保護唐僧,更是他本身的又一次錘鍊。

他以前是很愛殺生的。

第十四回《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中有這樣一段描述:行者伸手去耳朵裡拔出一根繡花針兒,迎風一幌,卻是一條鐵棒,足有碗來粗細,拿在手中道:「不要走!也讓老孫打一棍兒試試手!」唬得這六個賊四散逃走,被他拽開步,團團趕上,一個個盡皆打死。剝了他的衣服,奪了他的盤纏,笑吟吟走將來道:「師父請行,那賊已被老孫剿了。」

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妖聚義 黑松林三藏逢魔》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大聖按落雲頭,鼓掌大笑道:「造化,造化!自從歸順唐僧,做了和尚,他每每勸我話道:千日行善,善猶不足;一日行惡,惡自有餘。真有此話!我跟著他,打殺幾個妖精,他就怪我行兇。今日來家,卻結果了這許多獵戶。」

第五十六回《神狂誅草寇 道昧放心猿》中有這樣一段描述:那賊上前來,又打了五六十下。行者笑道:「你也打得手睏了,且讓老孫打一棒兒,卻休當真。」你看他展開棍子,幌一幌,有井欄粗細,七八丈長短,盪的一棍,把一個打倒在地,嘴唇Zt土,再不做聲。那一個開言罵道:「這禿廝老大無禮!盤纏沒有,轉傷我一個人!」行者笑道:「且消停,且消停!待我一個個打來,一發教你斷了根罷!」盪的又一棍,把第二個又打死了,唬得那眾婁羅撇槍棄棍,四路逃生而走。

直到第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訴苦 假猴王水簾洞謄文》中:菩薩道:「唐三藏奉旨投西,一心要秉善為僧,決不輕傷性命。似你有無量神通,何苦打死許多草寇!草寇雖是不良,到底是個人身,不該打死,比那妖禽怪獸、鬼魅精魔不同。那個打死,是你的功績;這人身打死,還是你的不仁。但祛退散,自然救了你師父,據我公論,還是你的不善。」

悟空這才收斂了殺心。在以後的路途中,我們未見悟空再殺生(妖怪除外)。

筆者云:

世人只羨孫英雄,怎知殺生罪孽重;
取經路上再錘鍊,修得慈悲入佛乘。

在此說明一下,這裡只是簡單的從幾個人物的分析中來揣測原著的主旨,對於原著人物的分析並不完全:如八戒和沙僧就沒有分析;而對於玉皇、唐僧、悟空的分析也沒有面面俱到。但如果本文能夠對原著的主旨給予一些正面的澄清,也就心滿意足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