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39):高夏蔡田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6月18日】

高(ㄍㄠ)。(gāo)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姜姓。相傳炎帝神農氏生在姜水,以姜為姓。炎帝17世孫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呂侯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於齊國。齊國傳至太公8世孫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其子孫便以封邑為氏。成為當今高姓族群中最龐大的一支。

2、以王父字為氏。根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齊惠公的一個兒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後裔也為高氏,也為山東高氏。齊惠公是齊桓公小白與姬妾少衛姬所生的兒子,當了10年齊國國君。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賜姓。少數民族姓氏改人高姓。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實行改革,推行漢化政策。其中一項措施就是改北方胡人複姓為漢族單姓。這一時期,鮮卑族的是婁(樓)氏改姓高氏。而以高字開頭的兩個字的複姓,後期有改單姓高。例如:高車氏、高東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

【郡望】

1、渤海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省滄州)。此支高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守渤海太守高洪。

2、漁陽郡:戰國燕將秦開擊退東胡後置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雲縣西南。以漁水之陽得名。 高隱、高瞻之後。

【堂號】

1、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費城宰(今之縣長)。孔子評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後知有餘」。《辭海》:愚,純樸也。由是,高姓後代以「厚余」作為高姓的堂號。

2、渤海堂:唐朝時高固、高崇文都被封為渤海郡王;北齊高歡被封為渤海王。

3、高姓的主要堂號還有 「漁陽堂」、「遼東堂」、「廣陵堂」、「河南堂」、「有繼堂」、「供侯堂」等。

【歷史人物】

高漸離

高漸離,春秋戰國時代的人。是荊軻的好友,擅長擊築(古代的一種樂器,是古代的一種擊弦樂器,頸細肩圓,中空,十三弦),荊軻入秦之時,他和荊軻鬥酒,在易水之濱為他擊築送行。荊軻死了之後,他隱姓埋名,藏在宋子這個地方,給別人當幫傭。

有一次,他家主人宴客,酒酣時有客人擊築助興。高漸離聽到築樂,勾起了無限心思,高漸離向其他的僕人評論演奏者技藝的長短。有人把高漸離的話告訴主人,說:「那個庸工懂得音樂,私下說是道非的。」他的主人聽到之後,於是令他表演一番。高漸離技驚四座。

不多久,遠近的人都知道宋子縣有這麼一位音樂大師,消息傳到了秦始皇那裡,於是秦始皇傳他進宮表演,高漸離答應了。有人告訴秦始皇他是高漸離,秦始皇因喜歡他擊築,特別赦免了他的死罪,但是薰瞎了他的眼睛,讓他擊築。秦始皇沒有一次不說好的。高漸離漸漸地更加接近秦始皇。

高漸離的築,是樂器,也是武器。高漸離在築的中空灌鉛,使築既是樂器又成為武器。在秦始皇聽擊築著迷不留意時,高漸離奮起用灌鉛的築擊打秦王。但高漸離並沒有成功,被秦始皇所殺。

從此,秦王再也不敢接近從前六諸侯國的人了。


夏(ㄒ一ㄚ?)。(xià)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姒姓。相傳帝堯時,鯀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夢裡吃了薏苡而生禹,所以帝堯便賜禹以姒為姓。後來,禹治理了水患,指導百姓興修溝渠,發展農業,還領兵平定了三苗之亂,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為了表彰他的豐功偉績,舜封他於夏(今河南登封縣東),後來還把帝位傳給了他。夏禹死後,其子啟繼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夏立國400多年,共傳14代,17王。後因夏帝桀暴虐無道而被商湯推翻,夏王族便以國為氏,稱為夏氏。

2、出自於姒姓。西曆前11世紀周朝初年分封諸侯,夏禹的後裔東樓公受封於杞(今河南省杞縣),為杞侯。至簡公時,被楚國所滅。簡公之弟佗(本媯姓)出奔魯國,魯悼公因其為夏禹的後裔,給予采地為侯,稱為夏侯(複姓),其後裔以夏為姓,稱夏氏。

3、出自於媯姓。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後媯滿於陳,建立陳國,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稱胡公滿、陳胡公。春秋時,傳至第16位君主陳宣公杵臼時,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孫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為氏,稱為夏征舒,其後遂有夏氏。

4、改賜姓或其他。台灣土著哈也灣氏改姓夏;明時元人齊嚕台被賜名夏貴;土家、蒙古、回、滿等族有夏姓。

【郡望】

1、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西曆前222年)於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西漢時相當今江蘇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分(僅天目山、淳安縣以西小部分地區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為西晉高士夏統之族所在。此郡夏姓在受姓以後代有名人,載入史籍。如秦代夏無且,是秦始皇的侍醫;西漢陰城內史夏寬,東漢夏馥,字子治,與張儉、范滂齊名,泰山都尉、學者夏恭、晉代孝子夏統,皆系會稽郡夏氏家族傑出人物。[據考因大禹葬會稽郡(今浙江紹興)禹陵,少康中興後,派庶子無餘到禹陵,奉守禹祀。後人為紀念先祖,遂以「會稽」為郡望。

2、譙郡:東漢建安末年從沛郡分一部分設置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亳縣)。

3、高陽郡:東漢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晉泰始初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南)。北魏改為郡,移治高陽。

4、魯郡:西漢初改薛郡置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據考此郡主要為夏侯氏郡望。

【堂號】

1、會稽堂:據考因大禹葬會稽郡(今浙江紹興)禹陵,少康中興後,派庶子無餘到禹陵,奉守禹祀。後人為紀念先祖,遂以「會稽」為堂號,這是夏姓人使用最廣泛的堂號,參見郡望[江西省德安縣夏衛兵] 。

2、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水患終於被治平,舜把帝位讓給了他。

3、秘書堂:秘書堂夏氏始祖,派名光庭,諱遠,號三鬥,唐肅宗上元間(公元760-761年)舉進士第授秘書郎。後人為紀念先祖,遂以始祖官職為堂名,稱「秘書堂」。夏光庭(夏遠)九世孫即為北宋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參知政事夏竦。

4、正德堂: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為國丈,被明武宗封為慶陰伯。後人為紀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號「正德」為堂名,稱「正德堂」。興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為本族徽號。

5、遺愛堂:出自唐人夏魯奇忠貞守節,以死報國之事。前人事跡,激勵後人,代代相仿,萬年永垂。

6、餘慶堂:可能是分堂號,出自《易經》中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據浙江海寧夏家兜的夏亞明]。

【歷史人物】

夏竦

夏竦(公元985年-1051年),字子喬,德安(今江西德安)人。北宋名臣。

養父夏承皓無子,一日撿到一男嬰,「錦繃文褓,插金釵二支」,即是夏竦,後承皓與契丹人戰死。夏竦以父蔭為潤州丹陽縣主簿。「性明敏,好學,自經史、百家、陰陽、律歷,外至佛老之書,無不通曉,為文章,典雅藻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中賢良方正科,授光祿丞,通判台州。至參知認事。

夏竦為官剛正不阿,真宗時為襄州知州,值歲大飢,曾開倉救濟百姓,得二萬斛,救活無數,頗得百姓信任。仁宗時,任洪州知縣,勒令巫覡1900餘家還農,並毀其淫祠。曾任陝西經略使,「治軍尤嚴,敢誅殺」,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罷知襄州,歷知黃、鄧、壽、安、洪、潁、青等州。

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拜奉寧軍節度使,在好水川之戰中被西夏打的大敗,被貶職。慶曆七年(公元1047年)為宰相,御史言:「大臣和則政事修,竦前在關中,與執中論議不合,不可使共事。」不久改樞密吏,封英國公。

夏竦能詞,有「山勢蜂腰斷,溪流燕尾分」二句,宰相李沆賞其詩,後得寵於真宗,被稱為「桂冠詞人」。喜食石鐘乳粥,睡覺時遍體寒冷,猶如死人。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卒,享年六十七歲,贈太師、中書令。諡號文莊。有《文莊集》三十六卷、《古文四聲韻》五卷。

蔡(ㄘㄞ?)。(cài)

【歷史來源】

1、出自於S?眨??頻壑б帷8?蕁豆??#8226;晉語四》資料記載,「黃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蕊、僖、S?①亍⒁朗且病!倍?俑?蕁肚狽蚵?#8226;志氏姓》所載,「S?戲庥諮唷???現?鷯秀邸⒀稀⒉獺⒐狻⒙場⒂骸⒍稀⑿朊蓯稀!憊攀毖嗟卮籩略誚窈穎北輩俊?

2、出自於姬姓。根據《姓氏考略》、《華亭蔡氏新譜序》、《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等資料記載,周滅商後,封文王第5子叔度於蔡,讓他與管叔、霍叔一起監管殷得遺民,稱為「三監」。武王死後,由於周成王年紀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稱周公)因此臨朝攝政。管叔、蔡叔、霍叔等嫉妒周公攝政,便聯合起來武庚反叛,周公討伐武庚,事後處死管叔,並將蔡叔放逐。後來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兒子胡於蔡,稱蔡仲。春秋時,因受楚的逼迫,多次遷移。蔡平侯時遷新蔡(今屬河南省),稱上蔡;昭侯遷州來(今安省徽鳳),稱為下蔡。蔡國傳23代,歷24君,立國600多年,西曆前447年被楚國攻滅,子孫散居楚(今屬湖北省)、秦(今屬陝西省)、晉(今屬山西省)、齊(今屬山東省)等各國,以國為姓氏,稱蔡氏。

3、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女真族烏林答氏、滿族蔡佳氏改漢姓為蔡姓。

【郡望】

1、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郡置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濟陽。約相當今河南省蘭考東境、山東省東明南境。晉室南渡後廢。

2、汝南郡:治所相當於今河南省商水縣西北。

【堂號】

1、九峰堂:宋朝蔡仲默,少年時跟朱熹學習。才30歲就放棄科舉,專攻理學。隱居在九峰,人們稱他「九峰先生」。

2、龍亭堂: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封「龍亭侯」。

【歷史人物】

蔡琰

蔡琰,字文姬,東漢三國時期陳留圉人也,父親蔡邕。蔡琰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嫁給河東世族之子衛仲道。後來,夫亡無子,就回到娘家。興平中,朝中發生董卓餘黨李郭之亂,文姬被亂軍所虜,做了南匈奴左賢王的閼氏,在匈奴整整生活了十二年,並生有二子。

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派遣使者持金璧贖回了文姬,並安排她嫁給田校尉董祀。 後來,董祀犯法當死,文姬去向曹操求情。當時,公卿名士及遠方的使驛滿堂,曹操對賓客們說:「蔡伯喈女在外,現在請諸君見見她。」等文姬進來,她蓬首徒行,叩頭請罪,音辭清辯,旨甚酸哀,眾人為之改容。曹操說:「誠實相矜,然而文狀已去,怎麼辦?」文姬說:「您的馬廄有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不濟垂死之命乎?」曹操感其言,收回成命,赦免了董祀。當時很寒冷,曹操賜給她頭巾和鞋襪。

曹操曾問她,聽說她家藏書很多,不知還記不記得。文姬說,亡父曾賜書四千多卷,因流離塗炭,幾乎沒有剩下的。現在她能誦憶的有四百多篇。曹操要派十個人幫她抄寫。文姬回應他說,妾聞男女之別,禮不親授。請給我紙筆,一定抄錄下來。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

文姬的音樂天賦自小過人,她6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隔著牆壁聽出父親把第一根弦彈斷的聲音。其父驚訝之餘,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居然又被她指出。她在胡地時,作胡笳十八拍之曲,流入國中,哀傷憂怨。

在書法方面,《古今傳授筆法》曰:「蔡邕得筆法於神人,傳女文姬。」《法書要錄》亦曰:「邕女琰甚賢明,亦工書。」《黃山谷集》云:「蔡琰《胡笳》引自《書》十八章,極可觀。」

文姬後來看透了世事,與董祀一起隱居在山林。

田(ㄊ一ㄢ?)。(tián)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媯姓。根據《史記.田完世家》、《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書辨證》等資料記載,齊桓公封媯完于田地,其後子孫以地為姓。

2、出自於黃姓所改。根據《明史》所載,明初有輔佐惠帝之黃子澄,因上削藩之策而激怒諸侯而被殺。於是他的兒子黃子經為了逃禍改為田終,遷居至今湖北咸寧一帶,後世子孫便以田為姓。

3、出自其他少數民族。例如并州田姓源出匈奴,金時女真人阿不哈氏,漢姓為田,清時貴州思南府土司姓田,為白族,西夏人有姓田者,如今苗、瑤、彝、土家、回、蒙、藏、滿、朝鮮族等有此姓。

【郡望】

1、北平郡:西漢置郡,治所在今河北滿城北。

2、雁門郡:戰國始置郡。此支田氏,其開基始祖為唐太尉田承嗣。

3、京兆郡:漢時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此支田氏,為西漢大臣田襪之族所在。

4、河南郡:漢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此支田氏,其開基始祖為北宋右諫大夫田瑜。

【堂號】

貧驕堂:戰國時候田子方做魏文侯的老師,一次子方在路上遇到太子,太子急忙下車拜見子方,子方不還禮。太子問道:「是富貴的人可以驕傲?還是貧賤的人可以驕傲呢?」子方答道:「只有貧賤的才能驕傲!諸侯驕傲,就要失去他的國;大夫驕傲就要失去他的家;貧賤的人如果自己的行為不合當官的心,說話當官的也不聽,就到別的國家去,像丟掉破鞋子一樣。富貴的人怎麼能和他們一樣呢?」

【歷史人物】

田單

田單,臨淄人,戰國時田齊宗室遠房的親屬,任齊都臨淄的市掾(秘書)。公元前284年,燕國大將樂毅出兵攻占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接連攻下齊國七十餘城。最後只剩了莒城(今山東莒縣)和即墨(今山東平度市東南),田單率族人以鐵皮護車軸逃至即墨。

田單故意聲稱齊國人最害怕燕軍把抓到的齊軍俘虜都割掉鼻子,燕人果然對齊降卒施以劓刑;田單還揚言,齊國人最怕燕人挖他們在城外的祖墳,燕軍便在城外掘墳焚屍,齊兵的怒氣更盛。

田單再施以反間計,燕惠王果然派騎劫代替樂毅,樂毅被迫出奔趙國。田單再以火牛陣攻燕軍,齊壯士五千隨後衝殺,克七十餘城,迎齊襄王入都臨淄,因功被封任為相國,為安平君,又益封夜邑(今山東掖縣)萬戶,死後葬於安平城內。田單「火牛攻陣」的復國計謀,從此流芳千古。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