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29):計伏成戴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5月22日】

計(ㄐ一?)。(jì)

【歷史來源】

1、源自於姒姓。禹的後代,以封國為姓。夏商時有個國家叫計國(今山東膠縣西南),是夏禹後人的封國,計國被周人滅後,禹的後人便以封國名為姓。
2、出自於少昊金天氏。西周初年是以地名命姓。周武王-封少昊之後-於莒,建都在計斤(今山東膠縣西南),也就是《左傳》中所提到的「介根」。莒國王族的後裔,以祖上建都地名為姓,成為計姓的一支。
3、他姓所改。《通志・氏族略》載:「辛氏改為計氏。」計姓望族居齊郡(今山東臨淄)、京兆(今陝西長安東)。

【郡望】

1、京兆郡:即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
2、齊郡:西漢初年將臨淄郡。相當於今山東省臨淄一帶。

【堂號】

晉鑒堂:南宋時候簡州知州計有功在臨時首都向皇帝獻了自己寫的《晉鑒》,要皇帝以東晉偏安當鏡子,去恢復中原。後來被提舉兩浙平鹽公事。

【歷史人物】

計然

計然,姓辛氏,名文子,春秋時蔡丘濮上人,因精通計算,故稱為計然。當越王勾踐被圍困在會稽山上時,他任用了范蠡、計然。而勾踐按照計然的策略治國十年,使越國富有了,並能用重金去收買兵士,使兵士們願意不顧箭射石擊衝鋒陷陣,終於報仇雪恥,滅掉了吳國,而且耀武揚威於中原,號稱「五霸」之一。

越國的漆商虞孚,他不甘於過貧苦的生活,他向計然請教致富的方法,計然對虞孚說:「現在漆的銷路很好,你為何不種些漆樹,采漆賣漆呢?」虞孚聽後又向計然請教種漆樹的技術,計然也有問必答,耐心指教。虞孚回去後,辛勤勞作,終於開墾出大規模的漆樹園。

三年之後,漆樹長成。當他準備將漆運到吳國去賣時,他的妻兄來看他,對虞孚說賺得數倍利錢的投機方法,虞孚因急於發財,就依照妻兄的方法連夜取漆葉煮成漆葉膏,隔日將漆葉膏與漆一起運往吳國。

吳國的漆販子看他的漆是上好漆,便講好價錢,貼好封條,約定次日交錢取貨。等到漆販子們離開,虞孚便開啟封條,將漆葉膏和入漆中。次日漆販子發現封條有啟動過的痕跡,便懷疑而沒有成交,說是過幾天再來。虞孚等了幾天,也不見吳國的漆販子再露面。時間一長,摻了漆葉膏的漆都變了質。結果,虞孚一兩漆也沒有賣成,連上好的漆也賠了進去。


伏(ㄈㄨ?)。(fú)

【歷史來源】

1、出自於風姓,世上古太昊年間伏羲氏的後裔。伏羲氏苗裔,有的用「伏」作為自己的姓氏,成伏姓。伏姓也是宓姓,所以在古代伏、宓兩姓通用。
2、賜為伏姓。北周時,有個人名叫侯植,武藝絕倫,跟隨魏孝武帝西遷,甚得寵幸,便賜姓為侯伏氏。後來侯伏氏幫孝文帝大破沙苑,又被受賜姓為賀屯氏,因此侯植的後人形成侯伏氏和賀屯氏。孝文帝建都洛陽後,侯伏氏與賀屯氏皆改為伏姓。

【郡望】

1、太原郡:秦莊襄王四年(西元前246年)初置。相當於今山西省五台山以南、霍山以北的地區。
2、高陽郡:本是戰國時高陽邑。北魏置青州高陽郡,在河北省高陽縣一帶。
3、平昌郡:南朝的宋代將頓邱郡改為徐州平昌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中部,治所在頓邱。平昌安丘(今山西省安丘縣西南)。

【堂號】

1、鳴琴堂:春秋的時候,孔子的弟子伏不齊為單父宰。不齊是一個很仁愛的人,而且他很有才智,他每天只彈琴作樂,看來不象他的同學巫子期治單父表現得勤勞。但是單父仍然被他治理得很好。人們誇獎他是「鳴琴而治」,所以叫作「鳴琴堂」,孔子誇獎他有「王佐之才」。
2、藏授堂:伏勝,春秋時博士,歷史上稱之為「伏生」。秦始皇焚書坑儒時,伏生把《尚書》藏在牆壁裡。到了漢高祖滅了秦以後,伏生扒開牆頭,見書發霉損壞了一些,還剩21卷。伏生便在齊、魯一帶聚徒講授。漢文帝時,他已90 多歲了,文帝派太常史掌故錯跟伏生學《尚書》,由伏生的女兒口授, 錯記錄下來。就是今文《尚書》。

【歷史人物】

伏羲

伏羲是上古時期的一位皇帝。相傳在遠古時北方天庭有一華胥國,國君的女兒名叫諸英。諸英二十四歲那年,獨自出遊於郊野,忽見水潭邊有一個大腳印,她天真的踏入腳印中,頓時祥光四起,彩虹環繞在她身上,許久方散。回家後諸英就有了身孕,十六個月生下一個男孩,取名伏羲;三個月後又生下女孩,取名女媧。

伏羲天生就很有智慧,敦厚沉默,常獨自靜觀天地萬物,教導人民其中的道理。人民覺得他和日月同輝,就稱呼他為「太昊」。伏羲十四歲那年被人民推薦為主。伏羲非常愛惜人民,他見蜘蛛結網捕蟲,就發明網罟教人捕魚,還耐心的教人民牧養六畜,並教人民以火煮熟食物後才食用。人民在這樣仁德的君主教化下,過著安靜舒泰,風調雨順的生活。

關於扇子的由來有一傳說,唐代的《獨異志》中記載:「宇宙初開時,天下只有伏羲和女媧二人。他們來到崑崙山上,燃草向上天祈禱:『如果我們可以結為夫妻,那麼燃燒的煙合在一起;如果不可以,那麼煙四散。』結果所有的煙都合在一起,於是女媧『結草為扇,以障其面』,與伏羲結為夫婦。」最早的扇子是用草編織的,具有遮蔽的功用,所以後世將此就稱扇為「羲扇」。

伏羲為替天下人謀福走遍了神州,就在他領著倉頡、昊英、昆吾等來到孟沽之津時,只見水中躍出一隻麒麟,背負一物,這時那麒麟立即跳上岸來,然後站立不動了,當伏羲走近一看,麒麟背上有一圖,圖上共畫有55個點,皆含陰陽之數,這就是今天的河圖。

成(ㄔㄥ?)。(ché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弟-文王第五子叔武在嗍(今山東寧陽東北),建立嗍國。之後後代以國名嗍為姓,後有的去邑為成姓。而另外發源於今河南范縣西濮城北。周武王將另一個王族叫季戴的,分封在另一個也稱為嗍邑的地方,即今河南范縣濮城一帶。季戴也在嗍邑建立了嗍國,其後代也以國名嗍為姓,後改嗍為成,形成了成姓的一支。
2、出自於羋姓。始祖為成虎。春秋時,楚國君主若敖有公子名成虎,其孫以王父之字為姓,遂為成姓。
3、根據《北京?》資料記載,古匈奴部落屠各族亦有成氏。

【郡望】

1、弘農郡:漢武帝元鼎四年(西曆前113年)設郡,相當於今河南省內鄉以西,陝西省柞(zha)水以東及華山以南地區,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省靈寶縣北)。
2、上谷郡:戰國時,趙國公子嘉自立為代王,駐軍上谷。西曆前222年,秦滅趙後置上谷郡,相當於今河北省西北部,治所在沮陽(今河北省懷來縣東南)。

【堂號】

永敬堂:春秋時,成回是孔子的再傳弟子。直接拜子路為師。成回處世接物永遠保持恭敬。子路問他,他說:「人為善者少,為讒者多。行年70常恐行節之虧,是以恭敬待大命。」子路點頭說:「你真是君子啊!」

【歷史人物】

成公綏

成公綏(西元231年~西元273年),字子安,西晉東郡白馬〈今河南渭縣東〉人。自幼聰敏,有俊才而口吃,博涉經傳,詞賦甚麗,閒默自守,不求聞達。魏時張華很看重成公綏,「每見其文,嘆伏以為絕倫」(《晉書.成公綏傳》)曾薦之太常、征為博士,官至中書郎,入晉後曾與賈充等參定《晉律》。

早在漢代已有烏鴉是孝烏的說法,成公綏認為烏鴉是孝烏,老烏鴉不能捕食時,其兒女們會餵食父母,以報答父母哺食之恩,乃作《烏賦序》美之。

成公綏所著有詩、賦、雜筆十餘卷,而《天地賦》、《嘯賦》等,皆為傳世名篇。成公綏好音律,曾作《琴賦》、《琵琶賦》等,其中《嘯賦》以細緻生動的筆法描繪長嘯,認為嘯具有悠揚婉轉的音韻之美,嘯便成為古典作品的一種文學意象。


戴(ㄉㄞ?)。(dài)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子姓。為商湯的後裔,以諡好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西曆前799年- 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諡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西曆前765年- 748年)其子孫遂以諡號「戴」為氏,是為河南戴氏。
2、出自於姬姓。根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資料記載,春秋時有戴國,是姬姓諸侯國,即今河南民權縣東,一說在河南蘭考縣。隱公十年(西曆前713年)滅亡於鄭國,也有另一說是滅亡於宋國。其族人便以國名為氏。
3、殷改戴姓。依據《鼠璞》所載,殷氏有改為戴姓的資料。武王滅商後,有不少殷遺族以國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國),稱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4、其它民族改姓。如滿洲達爾充阿氏、戴佳氏,鄂溫克族塗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郡望】

1、譙郡:東漢建安末分沛郡置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亳州),三國時相當今安徽、河南兩省靈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間地。
2、廣陵郡:西漢元狩三年(西曆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今揚州)。東漢建武中改為郡。相當今江蘇省、安徽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以東,泗陽、寶應、灌南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地區。
3、清河郡:治所在清陽(今清河東南)。元帝以後相當今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區。

【堂號】

1、獨步堂:或曰「避貴堂」,都是源自後漢戴良的事跡。戴良有高才,議論與一般不同。他曾經說:「我獨步天下,誰能與我比?」舉他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請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州官郡官強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裡躲起來。
2、譙國堂:東周時,宋國貴族戴雲升遷居譙郡,其後代留居於此,以譙郡為郡望。譙國堂號源此。
3、戴姓堂號 「廣陵堂」、「清河堂」、「清華堂」、「紫薇堂」、「注禮堂」等堂號。

【歷史人物】

戴逵

戴逵(西元325年~西元396年),字安道,東晉譙郡(今安徽亳州縣)人,後徙會稽剡縣(今浙江紹興)。戴逵從小就聰慧過人,博學多才,人品很高,對繪畫和雕塑很有造詣。他尤善畫宗教人物,兼擅山水風俗、畜獸等。有一天,戴逵不慎打破了一顆雞蛋,他用絹布擦拭。第二天,他發現絹布竟硬成一團,他立即用破損白瓦研磨成屑,打了雞蛋並濾去蛋黃,將白瓦灰混入蛋清中,反覆揉搓,最後做成一碑,還用刀把碑文刻上。見到這個碑的人,個個都讚嘆不已。

在雕塑藝術上,相傳有一次會稽靈寶寺請戴逵雕刻一尊木佛像,當佛像刻成了,戴逵左看右看,總是不滿意。他擔心別人不好意思當面提意見,於是戴逵就躲到屏風之後,聽取參觀者的評論、意見,然後進行修改,這樣反覆多次,三年後才完成。

《晉書.隱逸傳》記載了戴逵「碎琴不為王門伶」的故事。一次,武陵王司馬."聽說戴逵擅鼓琴,便叫人召他去王府演奏,戴逵是個有點脾氣的人,戴逵素來厭惡司馬."的為人,不願去。司馬."就派了戴逵的一個朋友再次請他,並附上厚禮,戴逵深覺受侮,便取出心愛的琴,當著朋友的面把琴摔壞,並大聲說道:「我戴安道不是王門藝人,休得再來糾纏。」斷然拒絕為權貴當娛樂工具,朋友當下震住,面帶慚色的帶著禮品走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