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19): 滕殷羅畢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3月16日】

滕(ㄊㄥ?)。(té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根據《萬姓統譜》、《廣韻》等記載,西周初年,周武王封自己的弟弟,亦即周文王第十四子錯叔繡於滕地,建立了滕國(今山東省滕縣西南)。而在戰國初期,滕國被越國所滅亡,很快再度興盛起來,不久又被宋國滅亡,原本滕國的王族是以國名命姓,成為滕姓。
2、出自於他族。明朝時,有一位蒙古人獲賜姓滕,名瓚住。
3、得姓始祖,分別有:
(1)錯叔繡。根據《廣韻》上的記載,滕姓是滕侯的後代,滕侯的子孫後代以國為氏,稱為滕氏。因此,天下的滕姓中國人,追源溯本,統統都是3000年前被封於滕國的周文王之子錯叔繡的後代,古代的滕國就在今天的山東省的滕縣,這裡是滕姓的最早發源地。故滕氏後人奉錯叔繡為滕姓的得姓始祖。
(2)滕文公。滕氏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后裔、戰國中期滕國國君滕文公之後。滕文公執政時,「以區區五十裡」的小國,在「八百諸侯並立、戰國七雄爭霸」的情況下,不但沒有被大國吞併,反而「疆為善國,卓然於泗上十二諸侯之上」,被譽為「善國」。故滕氏後人奉滕文公為滕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

1、陽郡:春秋戰國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戰國為魏南陽,一部分屬韓(按西曆前263年,秦白起攻韓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
2、秦置南陽郡,以宛為治所(現在河南省開封)。隋唐鄧州南陽郡改良幅縣(今鄧縣)為治所。元明清南陽府治南陽,即漢宛縣、今南陽市。

【堂號】

滕姓的主要堂號有五聚堂。

【歷史人物】

滕文公

滕文公,名宏,戰國時滕國的賢君,他曾禮聘當時有名的孟子來滕國,在《孟子•滕文公》上、下篇中對此多有記載。滕國還被孟子稱譽為「善國」,直至今日滕州城的中心主道就取名為「善國路」,滕州博物館裡也陳列著近年來在滕州發掘出來的大量古滕國文物。

滕文公曾多次向孟子請教國事。滕文公因齊國人想要在薛地築城,以其逼近滕國,他深恐齊國要來滅滕,所以感到恐慌至極,於是滕文公問孟子:「滕國是一個小國,處在齊國和楚國兩個大國之間。我們是要侍奉齊國好呢?還是侍奉楚國好呢?」孟子告訴滕文公說:「不可因此而倉惶失措,或存著僥倖依賴的心理,我們應該處變不驚,莊敬自強,先挖好護城河,修好城牆,和老百姓一條心,共同守衛它,哪怕獻出自己的生命,也不離開自己的人民,這樣就會有所作為了!到最後必會自助人助,人助天助,循天理之正,則成功可期也。」現在我們就把「事齊事楚」這句話用來比喻出於兩強之間,不能得罪任何一方。


殷(ㄧㄣ)。(yīn)

【歷史來源】

1、源於子姓,為商王族的後裔。商朝在第十代君王盤庚時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小屯),史稱殷商。周武王滅商後,商紂的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
2、根據漢代史游所著《急就篇》姓字注所說的「殷水在穎川,居之者以為氏。」指的就是在古代有殷水這地方,有人民居住在殷水旁邊,因此後代子孫便以殷為姓氏。

【郡望】

汝南郡:西漢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今河南省汝南市東南),轄地包括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堂號】

殷姓的主要堂號有 「臥治堂」、「勤儉堂」、「畜艾堂」、「棲老堂」等。

【歷史人物】

殷浩

殷浩,字深源,晉朝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縣東北)人。殷浩博學多聞,常引經據典,喜愛讀《老子》、《易經》。殷浩初在庾亮麾下擔任記室參軍,後擔任建武將軍。朝廷欲平定關河,任命殷浩為中軍將軍,統領揚、豫、徐、兗、青五州軍事,故有「殷中軍」之稱。殷浩後因征討姚襄時作戰失敗被罷官,貶為庶人,並流放到東陽信安(今浙江省境內)。此後,殷浩時常發生怪舉動,成天用手指在空中寫「進進怪事」四個字,由此可看出,殷浩並不安於被流放和屈辱的貧賤地位。

成語「拾人牙慧」有這麼一個故事,殷浩有個外甥,叫韓伯,是非常聰明的人,他能言善道,談吐非凡,殷浩很喜歡他,但對他的要求卻非常的嚴格。在殷浩被流放時,韓伯也隨之一同前往。有一次,殷浩看見他正對別人發表言論時,殷浩走近仔細一聽,韓伯所講的,竟全是抄襲自己的所言,並套用自己說過的話,根本沒有他本人的創見,卻還是露出得意的樣子。殷浩很不高興的說:「韓伯你連我牙齒後面的污垢都還沒有得到,就自以為了不起,真是不應該。」後人根據這個故事,用來比喻抄襲或改頭換面地套用別人說過的話或寫的文章。

另外一則故事,有一次,有人問殷浩:「聽說想要將來當官的人總是夢見棺材,而發財的人總是夢見大糞,這是什麼原因啊?」殷浩回答說:「官本來就是腐臭的,所以要得到官職就會夢見屍體,錢本來就像糞土一般,所以要得錢財,就會夢見大糞。」殷浩的回答,竟成為大家流傳的名言。

羅(ㄌㄨㄛ?)。(luó)

【歷史來源】

1、出自於Su姓。Su在中國古代當中是最早的姓氏之一。根據《說文通訓定聲》記載,鄢、鄶、路、逼陽、噼等姓,都是古時的Su姓國。祝融,名黎,為帝嚳時的火官,後人尊為火神。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Su、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時候,有子孫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稱為羅國。西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後來又南遷至湖南長沙,便以國名羅為姓。
2、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實行漢化,將原鮮卑族複姓多羅氏、叱羅氏皆改為漢字單姓羅;唐代,西突厥(遊牧於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亞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可汗斛瑟羅歸附長安,留居中國,其子孫以「斛瑟羅」為氏,後來簡稱為羅氏;賴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戰國之時為楚靈王所害,改羅、傅二氏的;清代愛新覺羅氏中有的也改姓羅。

【郡望】

1、豫章郡:豫章,今江西南昌;
2、長沙郡:長沙,位在湖南省。

【堂號】

豫章堂、尊堯堂:宋朝時候,豫章人羅從彥是大儒陳頤、程顥的再傳弟子。他謹慎地遵守老師的教訓,隱居不願做官,傳朱熹的理學,著有《尊堯錄》。

【歷史人物】

羅貫中

羅貫中,名本,生於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號「湖海散人」。羅貫中是個不求功名、流落社會下層的讀書人。他善於寫曲、通俗小說,其著名的作品有《三國志通俗演義》、《南北史通俗演義》、《隋唐兩朝志傳》、《說唐》、《殘唐五代史演義》、《粉妝樓》、《三遂平妖傳》等。羅貫中寫小說的題材是取於晉人陳壽所編著的《三國志》及南朝人裴松的《三國志注》,作為歷史背景架構,且結合了多元化的民間道術,是歷史與民藝的結晶。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一部偉大的文學名著,此書塑造許多生動鮮明、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形像,因此,羅貫中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羅貫中成功的把「話本小說」推向成熟的「章回小說」,成為與司馬遷和關漢卿齊名的一代文豪。

羅貫中也曾在「東原」(今山東省)客居一段時間,他是被梁山泊和宋江的故事吸引而來的。他深入去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並搜集民間流傳的英雄故事材料,此是奠定他日後參與《水滸傳》編纂的基礎。羅貫中寫作《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時候,已是五十多歲了,對歷史和人生都有較成熟的看法。在施耐庵逝世後,羅貫中為了紀念他,在完成《三國志通俗演義》之後,決定加工、增補施耐庵的《水滸傳》。羅貫中在創作完作品以後,已是六十幾歲的老人了,為了出版這些作品,從杭州來到了當時福建的建陽(出版業的中心之一),但未能實現。羅貫中大約在西元1385年~西元1388年間在盧陵逝世,享年七十歲。


畢(ㄅㄧ?)。(bì)

【歷史來源】

1、源自於姬姓。上古周文王(西元前11世紀)將自己的第15個孩子-姬高封在畢(今陝西咸陽西北),姬高便建立起畢國。後來畢國被楚國滅亡,姬高便成為庶人,所以後代子孫便以國為姓。
2、出自於任姓。相傳黃帝有25個孩子,當中有任姓,而畢姓便是從任姓中分支。
3、出自於外族的改姓。北朝後魏鮮卑族有複姓出連氏,只是進入中原後,便改為畢姓。

【郡望】

河南郡:漢高祖改秦朝三川郡為河南郡,轄境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伊水下游一帶,治所在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

【歷史人物】

畢升

畢升,北宋徽州(今安徽歙縣)人。北宋仁宗慶曆年間,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版印刷術。畢升的發明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提高了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先前的雕版印刷要優越,這種發明,在印刷史上是個創新的技術,對世界文明有重大的貢獻,並為現代印刷業打下基礎。

畢升的印刷術使書籍印刷更為方便。根據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畢升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這些活字按韻目排列有序的用紙袋裝好。排版之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板上敷一層攙和著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序排在上面,加熱後,使蠟稍溶化,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就附著在鐵板上,可像雕板一樣印刷。使用完後,又將鐵板放在火上加熱,使松脂蠟熔化,把活字拆下來,分別置放,以備再用。

相傳畢升因寫一手好字,被杭州雕板作坊的皮子龍所賞識,聘為寫字先生。謝清之是畢升的養父和老師,他用心血寫下的《汜勝之農書篡補》書稿託交給畢升,要畢升將其刻梓行世。到了杭州,畢升向老雕匠陳大亮拜師學藝,立志自己刻版印書。為了讓《農書》能早日刻梓行世,畢升鍥而不捨地研究,他的妻子為了他的發明,也到湖上給遊客划船賺錢。終於,畢升研製成功,並辦起了「畢氏活字印書鋪」,因皮子龍心生妒嫉,與朝廷判官王天書相互勾結,砸毀書鋪搶走活字版,並害死畢升的岳父,畢升含冤告狀反被毒打,《農書》書稿被撕毀,妻子也在逃跑中箭身亡,畢升最後絕望地投江自盡。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