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15):俞任袁柳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1月24日】

(ㄩ?)。( yu)

【歷史來源】

出自於黃帝臣跗之後,以物事為氏。根據《通志•氏族略》和《史記》等資料記載,黃帝時有位名醫叫跗,由於醫術高超,且精通於脈經,而且古代的俞又同痊癒的愈同音,於是稱為俞跗。

【郡望】

河間郡:漢有河間郡(或河間國),治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北魏時置郡,移治今河北省河間,現在獻縣。隋唐時為瀛州河間郡。北宋後期升河間府,治河間(今河間)。元為河間路。明清為河間府。據《周禮疏》記載:黃帝臣有俞柑,當為俞姓之始。望出河間。

【堂號】

主要堂號有:「流水堂」、「江陵堂」、「高山堂」、「春在堂」、「正氣堂」等。

【歷史人物】

俞伯牙

俞伯牙是春秋時代晉國人,因精於琴藝而著名,荀子也在《勸學篇》中描述俞伯牙彈琴時,連馬兒都會停止吃草而仰起頭來欣賞。另外,據《太平御覽》中記載,他的老師成連曾帶他到東海的蓬萊山,在壯美、神奇的大自然中,俞伯牙悟到了音樂的真諦,因而成為天下妙手。他還常用琴音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但都沒有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直到樵夫鍾子期出現,他才找到真正的「知音」。「高山流水遇知音」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故事。

有一年中秋,俞伯牙出使楚國後歸國覆命,途中遇到暴風雨,在一座小山下避雨。當風雨過後,空中出現一輪明月,月色籠罩著山林,俞伯牙琴興油然而生,便拿出隨身帶的古琴彈了起來。俞伯牙的琴聲引來了一位叫鍾子期的樵夫。鍾子期善於鑑賞音樂,他聆聽俞伯牙的琴聲,情不自禁的發出了由衷的讚賞,兩人一見如故,便談起了音樂。當俞伯牙彈琴讚美高山時,鍾子期聽後回應道:「善哉,峨峨兮若泰。」當俞伯牙彈琴讚美流水時,鍾子期感慨地說:「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每奏一琴曲,鍾子期就能聽懂他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他非常高興,說道:「知音難得啊!」便與鍾子期結為兄弟,並定於明年此時此地,兩人再相見論琴。可是第二年俞伯牙來會鍾子期時,得知鍾子期不幸病故了,俞伯牙悲痛萬分,於是在鍾子期墳前,將自己從不離身的古琴摔碎了,從此再也不撫弦彈奏了。俞伯牙斷琴謝知音的故事從此流傳。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ㄖㄣ?)。(ren)

【歷史來源】

1、源自於姬姓。來自黃帝少子禹陽後裔。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左傳正義》資料記載,黃帝少子禹陽被封在任國(即今山東省濟寧市),而後代子孫便以國為姓。且在周朝時,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十國都是任姓後裔的封國。
2、出自於風姓。從《通志.氏族略》資料得知,認為任姓子孫是太昊之後,為風姓之國,所以子孫便以國為姓。
3、少數民族改姓而來。根據《魏書》所記載,巴(即板木盾族)夷帥有任姓;另外古代少數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今瑤、回、滿、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郡望】

1、樂安郡:東漢永元七年(95年)改千乘郡置國,治所在臨濟(今山東省高清縣高苑鎮西北)。三國魏改為郡,移治高苑(今山東博興),南朝移治千乘(今山東廣饒),隋初廢。
2、東安郡:治所在今浙江富春縣。

【堂號】

有「水薤」、「九真」、「玉知」、「敘倫」、「吏部」等。

【歷史人物】

任.P

任.P(西元460年~西元508年),字彥升,南朝梁博昌人(今山東省博興縣南)。任.P年幼時就聰敏好學,四歲就能誦詩數十篇,八歲能屬文。他非常孝順,每次侍奉親疾,不解衣帶,飲食湯藥必先經其口。曾仕於宋、齊、梁三代。宋時,舉兗州秀才,拜太常博士。入齊後,為王儉所重,後擔任記室參軍,成為「竟陵八友」之一。梁武帝時擔任義興、新安太守。

任.P博學多聞,藏書萬餘卷。他曾見宮中藏四部古籍篇卷雜亂,就親自校讎勘定。著有雜傳、地記等書,並擅於撰寫表、奏、書、啟等諸體,當時王公貴侯的表奏,都請任.P代筆,他起筆即成,不加點竄,因此與以詩聞名的沈約合稱為為「任筆沈詩」。

任.P在上任大司馬記室時,為了感謝朝廷的提拔,寫了一篇《到大司馬記室箋》。此文中任.P謙虛的把自己形容是像魚眼睛般無價值的人,卻被朝庭當作美玉一般來任用。唐李善引用了《韓詩外傳》為證,說明古人認為,白色的骨頭外觀看起來和象牙很像,而魚的眼珠子乍看之下像極了珍珠。後來用來比喻以假亂真的成語「魚目混珠」,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的。

(ㄩㄢ?)。(yuan)

【歷史來源】

出自於媯姓。是古帝王虞舜之後。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為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根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袁也可當作轅。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塗」。亦作袁濤塗。世代為陳上卿。其後有「袁」氏。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

【郡望】

1、陳 郡:秦置陳郡,治所在陳縣(今河南省淮陽)。西漢淮陽國,東漢陳國,獻帝時改陳郡,均治陳縣(今淮陽)。隋唐為陳州淮陽郡。此之袁氏為淘塗裔孫直系地望。
2、汝南郡:漢時置郡,治所在上蔡(今屬河南省上蔡西北)。東晉治懸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此之袁氏為陳郡袁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袁安。陳留郡:秦時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開封東南陳留城。歷代均置。1957年併入開封縣。又西漢陳留郡,治陳留縣。北魏時治浚儀,隋唐為汴州陳留郡。

【堂號】

1、臥雪堂:東漢袁安沒有作官的時候,客居洛陽。一年冬天,洛陽令冒雪去訪他。他院子裡的雪很深,洛陽令叫隨從掃出一條路才進到袁安屋裡。袁安正凍得蜷縮在床上發抖。洛陽令問:「你為什麼不求親戚幫助一下?」袁安說:「大家都沒好日子過,大雪天我怎麼好去打擾人家?」洛陽令佩服他的賢德,舉他為孝廉。這就是「臥雪堂」的由來。
2、守正堂:袁安為人嚴謹,後來作了楚郡太守。當時楚王謀反,株連了數千人。袁安處理這個案子時,審清問明,釋放了4000多人。後來外戚竇氏擅權,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3、袁姓堂號:「陳郡堂」、「汝南堂」、「彭城堂」等。

【歷史人物】

袁崇煥

袁崇煥(西元1584年~西元1630年),字元素,明代廣東東莞縣人(一說廣西藤縣人)。袁崇煥少年時喜歡旅行,每次上京應試,總會遍游山水,四處遊歷,踏遍了半個中國。他中了舉人後,在三十五歲時考上進士,隨後便被分派到福建去當知縣。袁崇煥為官清廉,喜歡和好友通宵不睡的談天說地,談話內容常評論兵法戰例之事。遇到年老退伍的軍官士卒,袁崇煥總會親自拜訪,虛心向他們討教邊疆上的軍事情況,並有志辦理邊疆事務,對遼東戰事了如指掌。

萬曆登基,國勢頹敗糜爛,官員結黨營私,此時女真人漸強,進犯遼東,明軍戰敗。萬曆四十七年朝廷為應付糧餉,在袁崇煥就任知縣前一年,向全國急征「遼餉」,百姓遭橫征暴之苦。後來袁崇煥擔任兵部六品主事,他以「以守為戰,堅守漸逼」積極防禦的戰略,抑制後金進犯,使遼東轉危為安。

崇禎皇帝登基後,袁崇煥上書:「制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此等人以權制約於臣,以意見亂臣謀。」崇禎皇帝曾授以袁崇煥尚方寶劍,但兩年後誤中皇太極反間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凌遲過程中,袁崇煥未發出一聲,正氣凜然。直到修篡清太宗實錄與編修明史,將皇太極反間計公布於世,袁崇煥的冤曲才得以昭示。

(ㄌㄧㄡˇ)。(liǔ)

【歷史來源】

1、源自於姬姓。古代春秋時,魯國有位士師叫展禽,也就是俗稱的柳下惠。受封在柳下,子孫便以封地為姓。從《廣韻》資料可以知道:「魯展禽食采於柳,後因為氏」望出河東。
2、出自羋姓。傳說楚懷王之孫心,秦、漢之間被奉為義帝,定都於柳。後義帝為西楚霸王項羽所殺,其子孫為避禍,遂以柳為姓。

【郡望】

1、河東郡:秦置河東郡,現在山西省永濟。

【歷史人物】

柳宗元

柳宗元(西元773年~西元819年),字子厚,唐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人,故又稱柳河東。柳宗元家中藏書豐富,從小聰明好學,十三歲時寫的《為崔中丞賀李懷光表》,獲得「奇名」。德宗貞元九年(西元793年),他剛二十歲就考取進士,二十五歲又通過博學鴻辭科考試,先後擔任校書郎和藍田縣尉後,就提升為監察御史。永貞元年(西元805年),順宗即位,柳宗元積極革新,表現出他的才華和熱情。後來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又貶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從此他踏上了命運的黯淡之途。

柳宗元和劉禹錫是好朋友,二人共同參與政治改革,後革新運動失敗,同樣貶謫異地的劉禹錫就常寫信給柳宗元,以自己達觀的情緒鼓勵、安慰他。元和十年(西元815年),劉禹錫又被貶到播州。柳宗元知播州是個荒蠻之地,於是他冒死上書,說:「播州環境惡劣,劉禹錫尚有老母親需要供養,我實不忍讓他受如此的困頓,如果我不代他去播州,他們母子就再也見不到面了。我懇請陛下批准讓我和他交換,我去播州,他去柳州。」雖然皇上沒有批准柳宗元的奏請,但對劉禹錫還是網開一面,改讓他去連州上任。柳宗元和劉禹錫這種生死契合、同進同退、終生不渝的友誼,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世代傳誦的佳話。

柳宗元在文學上頗有成就,為唐代古文運動主將,其擅於刻劃山水,反映現實。文集有《柳河東集》、《龍城錄》等。柳宗元的散文創作,體裁廣泛,內容豐富,其中最為人們稱道的遊記文「永州八記」,在中國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