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10):柏水竇章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11月30日】

柏 (ㄅㄛˊ)。( bǎi)

【歷史來源】

1、源自於古柏國。相傳上古東方部族,柏皇氏族首領的名字單叫芝,並把柏樹為圖騰,所以合稱為柏芝。居住在柏皇山,所以後代子孫便以柏為姓氏。而黃帝底下的臣子-柏高傳,是柏國的開國君。柏國歷經夏、商、周等各朝代,在春秋時被楚國所滅亡,所以子孫便把柏國的柏當作姓氏。
2、出自於贏姓。根據《史記.秦本紀》所記載,堯帝的臣子大費受命要輔佐舜,負責調教訓練鳥獸,且鳥獸大多都被馴服,又稱作是柏翳,所以舜便賜贏姓。

【郡望】

1、濟陰郡:東漢改西漢時,梁國改為濟陰國,又改為陶國,後來改濟陰郡,晉朝改名濟陽郡,治所在定陶(今山東省定陶縣西北)。
2、魏 郡:西漢初年置,轄境今河北省大名至河南省滑縣,山東省冠縣一帶,治所在鄴縣。
3、平原郡:漢代所置,治所在平原(故城在今山東平原西南),轄境相當今山東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惠民、信陽等地

【堂號】

忠恕堂:柏姓宗祠堂號忠恕堂。

【歷史人物】


柏叢桂

柏叢桂,江蘇揚州寶應人,又稱“寶應老人”,明代水利工程名人。在當時的裡運河是河湖不分的,只有東邊有堤岸,每逢狂風大雨或滿水期,船隻就如同在海上航行,常有翻覆的危險,從寶應至高郵界首段更危險。洪武年間,柏叢桂根據自己的河工經驗和實地考察結果,提出“必有重堤,左右翼夾,與湖隔離,運道乃安。”的治河主張,動用淮揚民工五萬六千人,用磚包修砌湖堤,從寶應槐樓起,南到界首,在湖的東岸開直渠共四十裡,並引水入渠作為船隻的航道,避免了湖上風險,鄉人呼之為“柏家堰”。

經過明代200多年的努力,裡運河連續分段砌築重堤的工程,終於使河湖共用的西堤連成了一線,從此,運河真正與沿河湖泊分離,而成為人工河渠,不但有效的改善了淮揚運河的通航條件,而且成為今日裡運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水 (ㄕㄨㄟˇ)。( shuǐ)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姒姓。根據《姓氏考略》、《姓苑》等記載,遠古大禹治水時,有很多其他氏族人當水工輔佐大禹治水。大禹帶領水工們到會稽山(在浙江省紹興縣東南)治水後,留下一位水工(禹的庶孫)居住在會稽,而他便把水當作他的姓,往後世世代代相傳便姓水。
2、出自於古人以五行其中的水為姓氏。古人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物所構成,所以天上才會有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接著便有姓氏,分別是金氏、木氏、水氏、火氏與土氏的出現,他們各自崇拜著金神、木神、水神、火神與土神。
3、出自於共工氏,是黃帝臣共工之後,以官名為氏。根據《索引》所記載,水姓的祖先是共工,共工在黃帝時候負責掌管水利的水官。共工的後世子孫有的便以水為姓,稱為水氏。
4、出自於上古時期,傍水而居之先民,以水為姓氏。根據《百家姓•姓氏起源》記載,傳說從上古到戰國,經過多次的戰爭及內亂,先後有大大小小的諸侯們逃往民間,便在民間自謀生路。其中有些傍水而居,便以水為圖騰,就以水為他們的姓氏,稱作水氏,尤其以浙江省一帶居多。
5、出自於複姓水丘氏所簡改。根據《姓氏五書》和《姓范》等記載:張澍雲當時指水為姓,例如河氏、淮氏、湖氏之類。而在浙江省吳興縣及鄞縣大多都姓水。或是由水丘姓氏所改寫。

【郡望】

1、吳興郡:三國時置郡,指今天的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治所在烏程。指今天的浙江省吳縣。
2、臨安府:宋建炎三年(西元1129年)升杭州為臨安府。元代將原治於通海的南路改名為忽必烈諭言所用的臨安二字作路名,管轄通海以南至邊徼大片政區,路治同樣在通海,直到明初才徙治於建水。臨安一名也成為地理上除南宋小朝廷杭州稱臨安府、杭州西有臨安縣的又一個臨安地名。

【堂號】

水姓的主要堂號有:“本源堂”等。

【歷史人物】


水氏父子

水鄉漠,字禹陳,明朝浙江郭縣人。他在萬曆年間考上進士,授命為寧國知縣,後調至丹陽當官,其為政清廉,為人非常有責任感。然而當地常發生災害,他為了生產救災,操勞成疾,因而吐血致死,百姓們都十分痛惜。

其子水佳胤,字啟明,天啟年間的進士,擔任禮部郎。他精通典故,並熟諳兵法,升任為建寧兵備參議。水佳胤曾奉令平定白蓮教之亂,並活捉了教主王森,又奉令鏟除粵寇,以銳不可擋之勢,剿平了60餘股賊寇,後以左遷歸隱句章卒。而後人在薊州建造了水督廟,以紀念他的功德。
  
竇 (ㄉㄡˋ)。( dou)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姒姓。是夏帝少康之後,根據當地的地名為姓氏。根據《風俗演義》、《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風俗通》及《尚友錄》等資料所記載,上古時,夏帝太康在位時,荒廢政事,不理民情,沉淪在遊樂及打獵。這時有窮國的人民知道太康要出外打獵,也不能忍受太康的處理民間的態度,於是就在黃河北岸想要阻擋太康回國。這時太康的五個弟弟和他們的母親(即後緡),就到洛水轉彎流進黃河的地方去躲避,等候太康,等了100多天,始終不見太康回來。這時他們被有窮國人發現,便被捉進去。這時,後緡已經懷孕,接近產期,便逃出自竇(洞穴地名),奔歸有仍,生下少康。太康失位後,弟弟中康便繼位;中康死後,子帝相繼位;帝相死後,子少康繼位。由於為了紀念祖上這個歷史事件,少康就給他留居有仍的抒、寵兩個兒子姓竇,便世世代代相傳姓竇。
2、出自於少數民族,被賜改竇氏。根據《通志•氏族略》所記載,有鮮卑族賜姓沒鹿回氏、紇豆陵氏,後魏孝文改為竇氏。
3、出自於戰國時,魏國有竇公,而後代便簡改為竇氏。

【 郡望】

1、扶風郡:後漢漢武帝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治所現在陝西省咸陽市。三國曹魏時改右扶風為扶風郡,治槐裡(今陝西省興平東南)。隋唐扶風郡即岐州。
2、河南郡:漢市帝置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陽(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3、清河郡:漢清河郡治清陽(今河北省清河東南)。東漢清河國治甘陵(今山東省臨清東)。歷代均置。北齊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治清河,即今清河。隋唐為貝州清河郡。

【堂號】

竇姓的主要堂號有:“世和堂”、“承恩堂”等。

【歷史人物】


竇燕山

竇燕山,名禹鈞,號燕山,五代後晉時幽州人。他自幼喪父,靠母親撫養長大,對於母親很孝順,母親的話從來不敢違逆。可是他為人心術不正,喜歡占人家便宜,到了30歲還沒有兒子。一晚,他夢見死去的父親勸他說:“你的壞名聲已經傳到天庭上來了,你以後不但不會有兒子,而且還會短命。除非你現在多積陰德、多幫助別人,也許就還有救!”竇燕山醒後,將父親的話謹記在心。

一天,家中的僕人盜用竇燕山的錢財,他竟賣自己的女兒給竇燕山,以償還其所欠的錢。但竇燕山撫養僕人的女兒,等她長大後,便幫她嫁得好人家,使其有好歸宿。又有一年,他到廟裡拈香,無意中撿到黃金二百餘兩,他如數歸還失主。鄉裡有窮人要結婚或辦喪事,竇燕山便出錢資助,而每一年的收入,除了伏臘節日的需要外,全部都用來幫助別人。他還在家宅建書院,聚積數千卷書,聘請老師給身世寒微的人教書,供給他們豐厚的衣食,還特地關照貧苦之家,使其生活有所安頓,所以大家都很敬佩他。竇燕山不但是個行善積德之人,也成為家喻戶曉的大善人!

後來,他父親又託夢告訴他說:“現在你積了許多陰德,老天會賜你五個兒子,你的壽命也會延長。”果然,他的妻子連續為他生下五個兒子。竇燕山很重視孩子教育,而且教導有方,他遵照聖賢的教誨來教育子女,嚴格的教他們要孝順父母並知道和睦相處的方法。他五個兒子在竇燕山的教導和薰陶下,個個都有相當高的成就,名聲傳播四方,可見學習的環境和教育的方法,對一個人的學識修養,有很大的影響。

《三字經》中的四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雖然只有短短的四語,但竇燕山的事跡,也足以證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關係。

章 (ㄓㄤ)。( zhā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姜姓。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以國名為氏,而姜子牙便是始祖。根據《姓氏辨證》、《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章氏的孕育地在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鄣城村(現屬章丘縣),商朝時為鄣國。西周初,姜子牙受封於齊,建立齊國,為齊太公。鄣國被齊太公收為附庸國,後來齊太公將鄣國及臨近的齊國分封給庶子。春秋時鄣國被齊滅掉,鄣國的後人本來以國名鄣為姓氏,但認為國家已經不會再存在,於是去掉鄣旁邊的邑,便成為章姓。
2、出自於妊姓。是黃帝賜封的12個姓氏之一。根據《元和姓纂》記載,妊姓是黃帝賜封的12個姓氏之一,黃帝的長子是始祖。
3、出自於少數族改姓。例如清滿洲人姓氏有章姓,居住在大凌河。

【郡望】

1、武都郡:西元前664年,齊國伐鄣。七月,國君胡公祥陣亡,城池失落,鄣國被滅。磬因兄亡邑,不得已逃至梁州定居。鄣國和齊國都為齊太公的後裔,鄣國的後人本以國名“鄣”為氏,今國已不復存在,為不忘同宗相殘之悲劇、牢記亡國之屈辱,因而去邑為章,自立章姓,謂章磬。章氏自此始也。梁州(今陝西省漢中東),春秋時置武都郡,戰國楚置梁州郡。武都郡梁州,乃章氏第一個郡望。
2、京兆郡:至磬公十八世,秦末大將章邯,任少府,為秦朝的軍事支柱。為保秦皇朝安定,征戰沙場。但秦二世胡亥聽信奸臣趙高的讒言,欲置章邯於死 地。章邯不得已棄秦降楚,歸順項羽。項羽滅了秦國以後,把秦國的土地分為三部分,封立三個王,名叫雍王、塞王、翟王,號稱三秦。章邯駐軍地雍州,封章邯為雍王,稱王於咸陽以西,建都廢丘(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南)。雍州(九州之一。今陝西省中部、甘肅省東南部及寧夏、青海各一部),漢以前置京兆郡。京兆郡雍州,乃章氏第二個郡望。
3、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南昌,轄境相當今江西省。章平,章邯之弟,秦末將軍,隨兄降楚後,仕楚為上大夫,領兵守大散關。劉邦圍攻廢丘,章邯命章平支援,章平被韓信大敗而被俘。赦後遷居豫章。在豫章生息繁衍,人口集聚增多,形成望族。洪州(今江西省南昌),漢置豫章郡,唐以後改洪州。豫章郡洪州,乃章氏第三個郡望。
4、河間郡:北魏時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省獻縣),古治在今河北河間西南。章自得姓,歷周、秦、漢,至西晉,有章岩者,磬公三十七世,章平二十世,任兵部尚書,領兵四十萬收大散關有功。因功高而封為河間侯,從而在河間形成名門望族。瀛州(今河北省河間),漢有河間郡(或河間國,今河北省獻縣)。河間郡瀛州,乃章氏第四個郡望。

【堂號】

1、復生堂:源出宋代章王容,追思懷念其亡母,其摯情感動萬物,連枯竹亦復甦,於是章姓便有“復生”堂號。
2、章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思綺堂”、“河間堂”、“此洗堂”、“萊山堂”。

【歷史人物】


章邯

章邯,是秦代有名的將領,曾在秦二世時率領秦軍擊敗很多的反秦軍隊,最為代表的戰役是定陶之戰(西元前208年),章邯大破楚軍而項梁戰死。另外,在西元前207年他與項羽戰於鉅鹿,項羽大敗章邯的軍隊,章邯立刻派司馬欣向咸陽請求援兵,但當時因趙高專權,趙高不答應派兵援助,司馬欣急忙逃回軍營後,告訴章邯:“趙高已控制秦國朝廷,無論我們打勝仗或是打敗仗,一樣都會被處死的。”而章邯也擔心遭趙高陷害,因此帶秦兵向項羽投降,後章邯被項羽封為雍王,但其二十餘萬的秦降兵卻被項羽下令坑殺了。

秦亡後(西元前206年),項羽分封諸侯時,把關中西部地區分封給章邯,章邯以廢丘(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南)為都。後來漢王劉邦出兵關中,採用了韓信“暗渡陳倉”之計擊敗章邯,並圍困章邯於廢丘,而漢軍引河水,水淹廢丘,章邯不敵,最後自殺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