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9):戚謝鄒喻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11月29日】

戚 (ㄑㄧ)。( qī)

【歷史來源】

1、源自於姬姓,根據《姓譜》、《通志•氏族略》等資料所記載,在春秋時代,衛武公的後裔-孫林父,在衛獻公擔任上卿時,被受封為戚邑。而子孫也就以封邑名命姓,改為戚。後來衛國被滅亡,戚姓的族人便逃向東海,而漸漸在東海形成一群戚姓望族。
2、出自於子姓。春秋時宋公族之後有戚姓。

【郡望】

1、東海郡:秦代設置,漢代沿用。秦漢東海郡治郯(今山東省郯城北一帶),秦漢之際曾稱郯郡(漢現今山東省鄭城縣)。東晉僑置於海虞縣(今江蘇省常熟)北境,旋移京口(今鎮江)。隋唐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朐山(今江蘇省連雲港西南海州鎮)。

【堂號】

1、東海堂:東海郡為戚姓望族,故名。

主要堂號有:“享倫堂”、“三禮堂”、“景文堂”等。

【歷史人物】


戚繼光

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山東人,明代抗倭名將。他出身貴族,歷代祖先皆為明朝將領。戚繼光雖然年少得志,在軍事方面卻有真才實學,不但組成“戚家軍”平定東南沿海倭寇,還發明“鴛鴦陣”新陣法,打仗時,此陣法讓所有成員都能攻守兼備。此外,他還研究葡萄牙和日本的新式火器,仿造“鳥銃”和“佛朗機”炮,使明軍在武器更進一步。

戚繼光允文允武,他曾寫過一首詩,很能適切描述他的一生:“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戚繼光在戰場上馳騁四十多年,與“戚家軍”為剿寇與沿海安定貢獻了畢生心力,經過長達十年的辛苦奮戰,輾轉圍剿在浙江、福建、廣東的倭寇,終於使來自日本的倭寇畏懼而不敢進犯。另外他曾形容自己:“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為了捍衛疆土,他絕少過平靜的家居生活,一生為國奔馳,堪稱一代愛國名將。現在在福建的于山,留有一座“戚公祠”,就是為了紀念戚繼光,緬懷他一生兵馬倥傯、為國為民奉獻的精神。

戚繼光為了要了解東南沿海一帶的颱風,他下苦功去鑽研,寫成一首通俗易懂的《風濤歌》,據說由於對氣候準確度相當高,因此當時在軍民中廣為流傳。此外,他還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兩部兵書,皆為後世所推崇。

謝 (ㄒㄧㄝˋ)。( xie)

【歷史來源】

1、出自於任姓,黃帝之後,以國為姓。根據《左傳》和《古今姓氏書辨證》等資料所記載,黃帝的孩子共有25人,得到了12個姓,其中第7姓就是任姓。但任姓卻有10個小國,其中第一個便是謝國。只是後代子孫逃亡散離,便以謝國為姓。
2、源自於姜姓。西周時,周宣王滅謝國後,封其母舅-炎帝之後裔申伯於謝,以謝城為申國都城。西曆前688年,文王滅申國後,申伯的後代子孫便把姜姓改為謝氏。
3、他姓改謝姓。例如先秦時期,姓氏其中有射氏,因為與謝字同音,常常被人寫作謝,後人便以謝為姓氏。另外在《舊唐書》記載,衛州人謝偃本為鮮卑族人,原姓直勒氏,後來改為謝氏。

【郡望】

1、會稽郡:秦朝初置,治所在吳(今江蘇省蘇洲市),東漢時移治所在山陰(浙江省紹興市)。
2、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
3、陳 郡:秦始置郡,西漢時改為淮南國,東漢章和二年改為陳國,治所在陳縣。獻帝時改變郡,隋開皇初廢。
4、馮詡郡:漢武帝太初元年設置同名行政區。三國魏在此置郡,治所在臨晉。

【堂號】

安晉堂:是從謝安的名字來命名。謝安在晉朝時,名望很高,朝廷屢次請他做官,但是謝安卻不想作官。等謝安40歲那年,才當上司馬。而謝安在做官當中,表現出跟其他的百官們有著不同的態度,高風亮節,且拜尚書僕射加後將軍。在淝水之戰中,更是攜其侄謝玄大敗苻堅,使晉朝轉危為安,因此便得此堂號。

【歷史人物】


謝安

謝安,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時的宰相。他出身名門士族,年輕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遊覽山水,吟詩談文。謝安很注重修養品德,他的思想敏銳,舉止沉著穩定,風度優雅翩翩,喜歡讀書和藝術,才華洋溢,寫得一手好字,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他的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幹的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有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幹了。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麼辦?”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太元八年(西元383年),前秦百萬大軍南下,想要併吞東晉,城裡處處人心惶惶,謝安卻鎮定自若,冷靜的分派各將領前去抵禦。由於敵軍人數眾多,將領們都沒把握,臨行前謝玄等人特地向謝安詢問對策,謝安只說了一句:“我都已經安排好了!”就絕口不談軍事,只和人下圍棋,一副輕鬆悠閒的模樣。

當晉軍在淝水一役中以寡擊眾、大獲全勝的捷報送到謝安手中,謝安正在與客人下棋。他看完捷報,隨手放在座位旁,不動聲色的繼續下棋。反倒是客人憋不住了,問他戰況如何?謝安只淡淡的說:“沒什麼,孩子們已經打敗敵人了。”直到下完棋,把客人送走以後,謝安才終於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據說他滿室飛舞著,還把木屐上的屐齒都給碰斷了。

鄒( ㄗㄡ)。( zōu)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子姓。俗稱鄒氏是商紂王-微子啟的後代。西曆前11世紀,周平公把商的周圍地區封給殷紂王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建都於商丘。其後三朝採食於鄒邑,其第五世孫叔梁仡以邑名“鄒”為姓。所以便有另外一個稱號為山東鄒氏。
2、出自於曹姓。在上古時期,戰國時魯穆公改邾婁國為鄒國。後來鄒國又被楚國所滅後,有鄒氏,後代子孫便以鄒為姓氏,也被稱作山東鄒氏。
3、是蚩尤之後。根據《拾遺》所記載,黃帝在打敗蚩尤以後,遷居移民到鄒屠, 便以根據地名,命名為鄒屠氏。後來便簡化為鄒氏。
5、出自於姚姓。舜之後分有鄒國(今山東鄒平),後代子孫便以國為姓氏。

【郡望】

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置郡,其治所在薊縣,相當於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縣一帶。

【堂號】

1、碣石堂:戰國時期的鄒衍,深通陰陽、盛衰、興亡之道。燕昭王招賢,專門建造了碣石宮來招待鄒衍。
2、諷諫堂:諷諫堂有一個由來,在戰國時有一位鄒忌,一次看到齊威王不喜歡聽別人向他提出意見,於是便以巧妙的方式來規勸他。而齊威王竟然接受他的意見,於是齊威王下令:凡是對他提出意見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獎賞。一開始大家都爭先恐後要給齊威王提出意見。只是兩個月後,提意見的人便少了,到了第三個月,提意見的人幾乎是沒有幾個,大家把能提出的意見大多都提完了。齊威王收集這些意見,從中找出自己的錯誤,也改正過來。齊威王的這樣做法,便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這就是鄒忌諷諫的由來。於是鄒氏又稱做為“諷諫堂”。
4、范陽堂:秦漢時期,鄒氏人有一支從今山東境內遷至范陽,後發展成為望族,所以鄒氏人以“范陽”為堂號。

【歷史人物】


鄒衍

鄒衍是戰國時代齊國人。燕昭王招賢納士,鄒衍聞之,從齊國來到燕。燕國的氣候十分寒冷,五穀不生。一天,鄒衍來到黍谷山這個地方,看到寒冷的大地,光禿禿的山,百姓生活飢苦。他拿起隨身攜帶的蕭,坐在那吹了三天三夜。這時天颳起了大風,漫天塵土飛揚。大風過後,山上蓋上一層土,天氣也變暖了,從此黍谷可以生長。為了紀念鄒衍,老百姓把此山叫做黍谷山,在現在北京密雲縣和順義縣的交界處。

鄒衍是戰國時期陰陽學派的代表人物,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鄒衍在《漢書.藝文志》中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但已全部散佚。

喻 (ㄩˋ)。( yu)

【歷史來源】

1、源自於諭姓,春秋時鄭國的貴族後代。西漢時,蒼梧太守-諭猛,一開始改姓為“喻”。東晉時有諭歸,本來是喻猛的後裔,後來改姓為“喻”。但是史書並沒有記載諭姓,直到晉代時改為“喻”。
2、源自於俞姓,祖先是黃帝時的醫官-俞跗。俞樗在南宋時,聰明好學,考中為進士,精通世故,皇帝很喜歡俞跗樣樣知喻,便把樣樣知喻的喻賜給他,而後代子孫便相傳姓喻。
3、出自於羋姓,複姓為俞豆氏,後來與喻姓合而為一,便稱為喻氏。

【郡望】

1、湖北江夏郡:西漢初設置,於今湖北省北部和河南省西南部一帶,治所在安陸,今湖北省雲夢縣。
2、江西豫章郡:漢代初置,隋朝改置洪州,治所在南昌縣。

【堂號】

1、遺仁堂:漢代喻猛,字驕孫,和帝時為蒼梧太守,以清白為治,皇家褒獎,百姓愛戴。被人稱為交趾遺仁,梧守之流風可尚。後來喻氏家人就以“遺仁”為堂號。
2、其它堂號:江夏、河東、南昌。
3、自立堂號:敦占、敦倫、萃渙、篤本、雍睦、念先、會友等。

【歷史人物】


喻皓

喻皓,宋朝浙東人,為都料匠,人稱“預都料”,擅長建塔。太宗晚年(西元989年)時,下令由建築師喻皓主持,在汴京(開封府)建立開寶寺木塔,也就是有名的“福勝塔”。

當時喻皓帶領多達四十六萬的僧尼,花費近億萬,費時八年才建造完成。此塔共13層,高360尺,為京師之最,全塔成八角形,塔身略傾西北。喻皓如此建塔是因為汴京(今開封)是個平原,經常吹西北風,所以應該使塔身略微往西北傾斜,而福勝塔在西北風的吹襲之下,百年之後就會變成直立的塔而不傾斜。當時的歐陽修稱讚喻皓為“國朝以來木工,一人而已”。

喻皓是一位由經驗累積而成的建築名家,著有《木經》一書,內容記載有關於建屋比例之“三分法”,為中國古代重要之建築專著。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