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17):費廉岑薛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3月14日】

費(ㄈㄟ?)(fèi)

【歷史來源】

1、源自於贏姓。在大禹治水時,有位大臣叫伯益,因為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在大費,於是他的後代便以費為姓。
2、出自於姒姓。夏啟分封其支子為費,以地為姓。
3、源自於姬姓。春秋時,魯桓公的兒子季友,被封為費邑的首領,所以後代子孫便以地為姓。

【郡望】

江夏郡:現在湖北省雲夢縣。根據《姓纂》記載:系出擬姓,禹後。夏未有費仲、費昌。望出江夏。

【歷史人物】

費長房

費長房是東漢汝南人,曾做管理街市的小吏。在市場裡有個賣藥的老翁,他的藥服後不管什麼病都能治好,沒人知道他的姓名和打從哪裡來,他賣藥時總是在藥攤子前掛上一個葫蘆,所以人們稱他為「壺公」。他賣完藥見四下無人就跳進葫蘆中消失了,此景被費長房看見了。費長房很好奇,不動聲色觀察了幾天,發現老翁每天都如此。費長房終於悶不住,就去拜見老翁,獻上酒和肉脯,想問出個端倪來。

老翁聽了費長房的話,笑著說:「今晚沒人時,你再來吧!」到了晚上,費長房前來,老翁對他說:「你看我跳進葫蘆裡時,你也和我一樣跳。」費長房就與老翁一同進入葫蘆中。費長房一跳進去後,發現外表看起來小小的葫蘆,裡面竟是華麗極了,漂亮的簡直像個神仙世界,且擺滿了美酒佳肴,喝了一天也沒有喝光。他們一同喝完酒出來後,老翁告訴費長房,他自己原本就是神仙,只因為做錯事才被貶至人間,老翁囑咐他不許向別人提起這件事。

費長房想跟老翁學道術,又擔心家人擔憂。老翁看出他的心事,就折斷一根青竹,量著與費長房身高相同,要他懸掛在自家房屋後面。費長房照著去做,家人以為費長房上吊自殺了,悲痛不已,就把他埋葬了。其實費長房就在他們的身邊,但是大家都看不見他。

老翁也教費長房醫術,給費長房一卷封著的符說:「你有了這符就能驅使鬼神,長期當天神的使者,還可以消災治病。」壺公期滿回天上去後,費長房就四處行醫救人,所以人們就用「懸壺濟世」來形容醫術很高明的人。


廉(ㄌㄧㄢ?)(lián)

【歷史來源】

1、出自於高陽氏。是顓頊的後裔,始祖為大廉,以祖名為姓。根據《元和姓纂》和《姓纂》記載,黃帝的兒子,名叫昌意,而昌意的孩子便是顓頊,顓頊的孫子叫大廉。而後代子孫發現可以利用名字來命姓,便把廉當成他們的姓氏。
2、出自於維吾爾族。以官名為姓,始祖是布魯海牙。元朝時,維吾爾族人布魯海牙投歸元朝,官拜肅政廉訪使時,正好他的兒子出生,布魯海牙雙喜臨門,開心之餘,便把自己的職官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為廉希憲,廉希憲的後人因為與漢人一起相處、生活,因而成了廉姓家族成員。

註:廉姓的出處河東,今山西省境內黃河流域以東的某個地方。

【郡望】

河東郡:廉姓望族居河東,秦置河東郡,治安邑,轄晉西南地區,治所今山西省夏縣北。

【堂號】

廉姓的主要堂號有「天心堂」等。

【歷史人物】

廉頗

廉頗是戰國時趙國人,為趙國的名將,屢敗齊、魏等國。他率軍征戰時,守必固、攻必取,連強大的秦國都怕他三分。他官拜上卿,與藺相如為刎頸之交,兩人都以國家和社稷為重,因此留下了一段永垂不朽的歷史佳話。而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當時強大的秦國常常欺負趙國,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本是一位平民,但是在代表趙國出使秦國,把和氏璧安全帶回趙國,以及陪趙王赴澠池之會,保全了趙國的榮譽後,就被拜為上卿,地位躍居廉頗之上。廉頗知道藺相如被拜為上卿後,很不服氣,心想:「自已為趙國立了不少汗馬功勞,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才能有現在的職位,而藺相如只不過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就能得到比自己還高的職位。將來有機會的話,我非好好羞辱他不可。」

藺相如聽到這件事情後,為避免和廉頗見面,藺相如就稱病不上朝。一天,藺相如坐車出門,遠遠的就看見廉頗的車馬迎面過來,藺相如立刻命車夫趕快退到小巷子裡,讓廉頗的馬車先過。車夫覺得很奇怪,就問道:「相爺的官比廉頗還大,為何要怕他呢?」藺相如回答:「並不是我怕廉頗,而是現在趙國強鄰環視。秦國不敢來侵犯趙國,也是因趙國文臣武將團結一心,我與廉頗,一個在朝、一個在沙場為趙國效力,如果我們兩人不和,秦國就有機可乘,那趙國不就危險了。」廉頗聽到後非常慚愧,赤著膀子,背著荊條,來到藺相如的家裡請罪,他說:「我是個粗人,見識少,氣量窄,哪知道您竟如此容忍我,請您處罰我吧!」後來兩人成了莫逆之交,化解一場趙國的政治危機。廉頗的知錯不辯和藺相如的大公無私,是值得大家讚許與學習的!

岑(ㄘㄣ?)(cén)

【歷史來源】

1、源自姬姓。根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文王封其異母弟耀之子渠為岑子,其地也,今梁國岑亭是也。」周文王封他同父異母的弟弟為岑子,便以地名為姓。
2、出自南方俚蠻。根據《姓氏考略》所記載:「望出南陽,又,兩越娌人多岑姓」,則南方,是有很多姓岑的外族的。

【郡望】

南陽郡:於今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東北部一帶。

【歷史人物】

岑參

岑參(西元715年~西元770年),唐朝棘陽(今河南新野縣)人。岑參少時孤貧,但能刻苦學習,讀遍經史,善寫詩。天寶三年(西元744年),高中進士,天寶八年(749年)第一次出塞。岑參是唐朝寫邊塞詩的代表人物,和高適並稱「高岑」。岑參曾兩度西行萬裡,深入邊塞生活達六、七年之久,他對邊塞生活有豐富的體驗,加上他好奇的性格和對於景物的敏感度,使他能夠將邊塞之地奇景盡收筆下。

岑參早期寫的詩歌都為寫景述懷、詩句風華綺麗。宋人許?在《彥周詩話》中曾提起:「岑參詩意自成一家,蓋嘗從封常清軍,其記西域異事甚多……古今傳記所不載也」。累官補闕起居郎,後出為嘉州刺史,故世稱為岑嘉州。岑參死後30年,岑佐公收集遺文,請杜確編成《岑嘉州詩集》八卷。現存詩403首,邊塞詩七十多首,另有《感舊賦》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銘兩篇。


薛(ㄒㄩㄝ)(xuē)

【歷史來源】

1、出自於任姓。黃帝有25個兒子,分別有12個姓氏。其中一位叫禺陽,被封在任地(約今山東省濟寧),因而改姓任。
2、出自於媯姓。是虞舜後裔孟嘗君(田文)之後,以邑名為姓。根據《吳錄》記載,孟嘗君是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其父田嬰被齊緡王封在薛(即任姓薛國舊地),便以薛為姓。直到秦朝滅掉六國,子孫分散。西漢初年,田文的孫子-田國、田陵到竹邑(今安徽省宿縣北)居住,便把國家當作姓氏。
3、出自他姓或他族改姓而來:
(1)根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的複姓叱干,改作單姓薛。
(2)出自於周文王的姬姓馮氏之後裔。
(3)今滿、蒙、土家、朝鮮族有此姓,客家人亦有此姓。

【郡望】

1、河東郡:秦初所置,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相當於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區。
2、新蔡郡:即今河南省新蔡。蔡國自蔡遷此,故名。晉惠帝從汝陰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治所在今河南省新蔡)。北齊改廣寧郡。
3、沛郡:為漢高帝時設立,其範圍約為今安徽省淮河以北、西淝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蘇豐、沛等地。
4、高平郡:晉時以山陽郡改置,治所在昌邑(今山東省巨野南),相當於今山東金鄉、巨野、鄒縣等地。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東省微山縣西北),北齊移治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

【堂號】

1、忠諫堂:漢朝時候,沛人薛廣德為御史大夫,敢於直諫。元帝要做樓船供自己玩樂,廣德脫帽子諫阻,如果元帝不聽,他打算光著頭向皇帝車輪上碰。結果皇帝採納了他的諫議。
2、主要堂號有:「崇禮堂」、「慎德堂」、「三鳳堂」等。

【歷史人物】

薛仁貴

薛仁貴(西元614年~西元683年),名禮,唐朝絳州龍門(今屬山西河津縣)人。少時家境貧賤,出身農民,以田為業,善於騎射。唐貞觀年間,應募從軍,跟隨唐太宗遠征遼東,所向披靡,因功升任右領軍中郎將。後又率兵於天山戰勝九姓突厥,軍中有「將軍三箭定天山」之歌。唐高宗乾封年間東征,屢破高麗、契丹、突厥,而立奇功,官拜右威衛大將軍,兼安東都督,並封平陽郡公。

「君子之交淡如水」有一個歷史典故。據說在唐朝貞觀年間,薛仁貴自幼習文練武,在沒有得志前,他與妻子窮困潦倒,同住在一個破窯洞中,衣食無著落,王茂生夫婦經常幫助他們,因此兩人結為異姓兄弟。後來薛仁貴從軍,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御駕東征,征戰多年立下戰功,被封為「平遼王」,此刻的薛仁貴一登龍門,身價百倍,文武百官紛紛前來道賀,但都被薛仁貴婉言謝絕了,可是只收下了仍是布衣百姓的王茂生送來的「美酒兩壇」。薛仁貴的手下打開酒罈一看,發現裡面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嚇得面如土色說:「啟稟王爺,此人如此大膽,膽敢戲弄王爺,請王爺重重的懲罰他。」但是薛仁貴不但沒有生氣,還讓人取來大碗,當眾喝下三大碗王茂生送來的清水,在場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貴喝完之後說:「我過去落難時,全靠王茂生夫婦的資助,沒有他們,我就沒有今天的榮華富貴。現在我不收厚禮、不沾美酒,卻偏偏只收下王兄弟送來的清水,因為我知道他貧寒,送清水也是他的一番美意,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所以「君子之交淡如水」意思是,君子之間的關係應建立在道義之上,要像清水一樣純淨高潔,不摻雜世俗的物質利益和過濃的情分,並避免互相之間的拉攏、利用和吹捧,如此無私的朋友關係才能維繫的長久。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