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21):樂於時傅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4月25日】

樂(ㄩㄝ?)(le)

【歷史來源】

來自於子姓。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春秋時期有一個宋國,宋國的宋戴公,他的兒子叫公子銹,字樂父。後來他的孫子叫夷父須,以他祖父的「樂」字為姓氏,這就是後來樂氏的來歷。

【郡望】

南陽郡:於今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東北部一帶。

【歷史人物】

樂毅

樂毅原為戰國時期魏國人,因魏王派他出使燕國,而燕昭王以禮賢下士著稱,樂毅便以任亞卿之職,留在燕國。而此時東方之齊國國君齊o⊥醪斜┏尚裕?誚?鞴?詈疃際艿剿?鈉哿瑁?股?氐饋Q喙?肫牘?纈興拊梗?嗾淹醣閂衫忠慍鍪垢鞴?嗡蹈鞴?餐?テ耄?詈蟾鞴?恢巒?獬霰?テ搿Q嗾淹躒衛忠鬮?轄???乘д浴⒊?⒑?⑽骸⒀喙???ゴ蚱牘?@忠懵柿煅嗑?畢縷牘?錐劑僮停?淥?街?Γ?迫縉浦瘢?渙?ハ萜牘?呤?喑牽?靦⊥醭鎏印V?螅?鞴??勇叫?氈?毓??糲呂忠閌亓僮停?絛?プ詈籩?臁⒓茨??恰?

齊國首將田單使用反間計,放出流言說:為何費了三年還攻不下兩座城呢?實際上是想自立當齊王。燕昭王聽了認為:「樂毅功蓋天下,就算封王也未嘗不可。」樂毅不肯接受封王,只實現當年與昭王之諾,封昌國君。燕昭王死,其子燕惠王繼位。田單利用惠王多疑的性格,且於任太子時曾和樂毅發生不快,就再次使用反間計,燕惠王中計便立即改派騎劫接替樂毅的兵符,召回樂毅。田單後來在即墨打敗騎劫,並趁勝追擊收復了齊國七十餘城,樂毅之苦心經營毀於一旦。樂毅之後便離開燕國到趙國,燕惠王因怕樂毅心生怨懟,將率趙國攻打燕國,便修書給樂毅,信中言:「你何以報答先王知遇之恩?」樂毅聞信後便寫下了歷史上著名的《報燕惠王書》,信中言:「臣聞古之君子,絕交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並勉勵惠王效法先王。最後樂毅真的做到了不念舊惡,並在有生之年中不斷的修好趙國與燕國的關係直至老死。樂毅所寫的《報燕惠王書》,更是可比擬史上三國時名相諸葛亮所寫的《出師表》一文,兩者都是情意真切、令人動容的千古名著。或許樂毅一生所為展現的,就如諸葛亮在其軍事著作《將苑》一文中所稱的「天下之將」的風範吧!

於(ㄩ?)(yu)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資料記載,周武王滅商後,大舉分封諸侯,尤其是第二個兒子-呲叔被封在呲國。而根據《廣韻》所載,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在呲(今河南省沁陽西北於呲邰鎮),他的兒子被稱為呲叔。於是,呲叔的子孫便以國名為姓;而有另外一說呲叔的後代子孫則去掉邑旁改姓於。

2、出自複姓淳于氏。根據《古今姓氏書辯證》資料所載,淳于公的子孫,以國名為姓,稱為淳于氏。在唐貞觀年間,在所定皇族的七姓當中就有淳于氏。至到唐憲宗李純時,是因為為了避諱,由於當時唐代忌諱淳,而剛好純與淳同音,便把複姓淳于氏改為單姓于氏。到了宋代,有少部分于姓恢復為複姓淳于姓。

3、出自於萬忸于氏。根據《路史》所載,鮮卑族的萬忸于氏原本是山東于姓人,後來追隨鮮卑而改成萬忸於。由於孝文帝漢化改革之下,又恢復于姓。這一支于氏雖然是從鮮卑族的萬忸于氏所改,一向被當作外來的姓氏看待,但實際上,他們仍然是漢族于姓的後代,只是在漢代時,有一位名叫於公的後代,隨著拓跋氏離開了中原,為了適應鮮卑族,而改姓為萬忸于氏。直到後來鮮卑族的拓跋?在我國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恢復單姓於,所以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大多是這一分支。

【郡望】

1、東海郡:西漢初年改秦朝薛郡而置東海郡,轄境在今山東省剡城縣一帶。
2、河南郡:漢高祖改秦朝三川郡為河南郡,轄境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伊水下游一帶,治所在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
3、河內郡:漢代始置,轄境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

【歷史人物】

于謙

于謙 (西元1398-1457),明朝大臣。字廷益,號節庵,浙江錢塘人。他二十四歲中進士,不久就擔任監察御史。明宣宗很賞識他的才能,破格提升他為河南、山西巡撫。儘管身居高官,他過的生活非常儉樸,吃住都十分簡單。

在他三十餘年的官場生涯中,不但使明朝在生死存亡的關頭轉危為安,他為官清正廉明、興利除弊,深受百姓的愛戴。但當時政風敗壞,攀緣附會、貪污納賄的情況十分嚴重,使他屢屢遭受打擊。

先是參加科舉考試時,因為不肯給主考官額外的禮數,故招致怨恨,由狀元被降到三甲第九十二名,幾乎名落孫山。為官時,他看到國家處於動盪不安之中,可是官場裡許多人不以國家社稷為重,普遍存在著妒賢忌才、爭權奪利的現象,令他十分的痛心,故曾自我期許:「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

明宣宗去世以後,九歲的太子繼位,史稱明英宗。因皇帝年幼,宦官王振專權。他勾結內外官僚作威作福,大臣都叫他為「翁父」。于謙看不慣他專擅朝政,從不逢迎他。為此,王振對於謙非常忌恨。當時外省官員進京朝見皇帝或辦事,都要賄賂朝中權貴,否則寸步難行。于謙在擔任巡撫從外地回京時,他的幕僚建議他買些蘑菇、絹帕、線香之類的土特產孝敬權貴。于謙不這樣做,他甩了甩兩隻寬大的袖管,說:「我就帶兩袖清風!」

回到家裡,于謙就寫了一首題為《入京》七絕詩。他在詩中寫道:

絹帕蘑菇與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得閭閻話短長。

時 (ㄕ?)(shi)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子姓。商湯支庶之後。根據《世本》資料記載,春秋時宋國有大夫來,受封在時邑,子孫以邑名為姓。

2、出自於贏姓。根據《路史》所載,古代有個國家叫時國,滅於楚,子孫以國為氏。

【郡望】

1、隴西郡:秦置今甘肅舊蘭州、鞏昌、秦州諸府州之地,戰國時秦昭襄王時創設,因地在隴山之西得名。
2、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
3、巨鹿郡:秦時設置,治所在巨鹿(今屬河北)。

【堂號】

「隴西」、「仁恕」、「巨鹿」等。

【歷史人物】

時荷

晉代道士。字淑胄,號陽道,鉅鹿(分屬河北)人。年少時便開始修道。相傳他因為入了四明山,遇得仙人教他仙法,所以他能不吃不睡,役鬼驅邪,將東西點化成金,救濟窮苦之人。他曾被舉為孝廉,授官為縱陽縣縣令,之後往南昌之地升遷為刺史官,至南昌後聽聞許遜道法的盛名,便慕名至許遜門下,拜以為師。許遜教授他仙術,學成離開後他便開山教授眾人道法。

晉明帝詔見他至京城,並以國師之禮相待。之後辭官離開,便追隨許遜。東晉寧康二年(374),隨著許遜白日飛升,壽至百餘,有遺蹟在紫蓋府,時荷為西山十二真君之一,宋政和(西元1111-1118)年間,封為他為「洪施真人」。

傅(ㄈㄨ?)(fu)

【歷史來源】

1、出自於殷商。根據《史記•殷本紀》和《通志•氏族略》字載,商高宗武丁在位時,由於當時的國家政策腐敗,便有人在於傅岩(今山西省平陸東南)找到說這個人,說答應幫助武丁興國,修改朝政、行德,要治理天下,於是說的後裔便以當時居住的地方為姓。

2、出自於姬姓。是黃帝的裔孫大由之後,以邑名為氏。黃帝的裔孫大由被封在傅邑,所以子孫便以邑名為姓。

3、出自於姚姓。是舜帝之後裔,以國名為氏。根據《姓源》所載,古代有個國家叫傅國(今山東省棗莊南),而舜的後裔便以國名為姓。

4、出自於賴姓。根據《賴氏族譜》所載,賴氏族人被楚靈王所害,為了逃避便改羅、傅二氏,所以後代便有賴、羅、傅聯宗之說。

5、出自少數民族改姓傅。例如滿洲人傅恆(本姓富察氏)、傅開(本姓郎佳氏)等等,另外在高麗、蒙古、回、馬、土等少數民族也有改為傅姓。

【郡望】

1、北地郡:治所秦時在義渠(今甘肅省慶陽西北),東漢移治富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武忠西南),東漢末地入羌胡,三國曹魏相當今陝西耀縣、富平等地。

2、清河郡:漢高帝置郡,後屢改為國,元帝永光後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省清河東北)。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省臨清東)。

【堂號】

1、興商堂:商武丁時刻想振興自己的國家,但缺乏賢人幫助。一天夜裡,他夢到聖人來到他面前。這位聖人名說,治國的本領很大。於是武丁就畫了那聖人的像,命許多人去找,結果在傅岩找到了一位版築工,正在那裡築牆,他很像武丁夢中見到的人的模樣。他就是傅說。他果然幫助武丁振興了商朝。

2、主要堂號有「清河堂」、「版築堂」、「野版堂」等為其堂號。

【歷史人物】

傅說

傅說,古虞國(今山西省平陸縣)人,因為在傅岩(今山西平陸東)地方從事版築,被武丁起用,故以傅為姓。

商朝高宗武丁即位時,正逢西北蠻夷入侵,朝政衰敗。武丁想要振興商朝,但發現處處都充斥著佞臣,沒有優秀的大臣相輔佐,無法施展抱負。於是,即位後三年一直不理朝政,人民都說:「天下都聽不到君王的聲音啊」。有一天晚上,武丁做了個夢,夢中見到一個聖人,名字叫做「說」。他把夢中所夢到的人的面貌,和所有大臣、官吏相比,沒有一人的面貌,與他所夢的相似。於是他就派人到全國各地去尋找。最後,終於在一個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了傅說這個人。

傅岩是一個版築工。當時,傅岩那地方因為洪水沖壞了道路,傅說正在那兒修築道路。當官吏把傅說送到武丁那兒,武丁一見,果然就是夢中的那個人。再跟他一談話,發現他很有才幹,能夠治理政事。於是,馬上任命他做宰相。因為是在傅岩這個地方找到「說」,人們就稱他為傅說。武丁在傅說的幫助下,商朝再度復興,史稱「武丁中興」。傅說也成為一代名相。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