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24):顧孟平黃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4月29日】

顧(ㄍㄨ?)(gu)

【歷史來源】

1、顧姓源自於夏代。顧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是在夏末商初形成。出自顧(今河南范縣);還有一支在西漢初期形成,出自會稽(今江蘇蘇州)。根據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所載:「顧氏,已姓,伯爵,夏、商之諸侯,今濮州范縣東南二十八裡有故顧城,是其地也,子孫以國為氏。又,顧氏譜云:越王勾踐七代孫閩君搖,漢封東甌,搖別封其子為顧余侯,漢初居會稽,亦為顧氏。」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時,昆吾氏的子孫受封在諸侯國顧國(今河南范縣),與附近的巴姓昆吾國和彭姓韋國,都是夏朝在黃河下游的重要支柱和東部的屏障。夏末商初時,顧國被商湯滅掉,亡國後的顧國王族子孫,散居各地,便以國名為姓。

2、源自於遙的子孫。漢朝初年,越王勾踐的裔孫搖,因佐諸侯滅秦有功,被封於東頤(今浙江永嘉),後來搖又封自己的兒子於會稽,人稱顧余侯。後來顧余侯的子孫以其封地的名稱號的「顧」為姓氏,從而又形成一支顧性居民。

註:這兩支顧姓,一支起源於北方,另一支起源於南方,後人便稱為「南顧」和「北顧」。至今顧姓人在談論其淵源時,仍有「南顧」、「北顧」之說。

【郡望】

1、會稽郡:秦朝初置,治所在吳(今江蘇省蘇洲市),東漢時移治所在山陰(浙江省紹興市)。

2、武陵郡:漢代設置,治所在義陵(故城在今湖南漵浦南)。

【歷史人物】

顧愷之

顧愷之(西元345年~西元406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東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顧愷之出身貴族家庭,從小就讀書作詩,博學有才氣,善繪畫,能創作又能評論。他畫起畫來,廢寢忘食,如痴如醉,當時人們稱他「才絕」、「畫絕」、「痴絕」三絕。顧愷之繪畫以人物畫最拿手,他在人物畫中是不輕易把畫中人物的眼睛點上,他認為人物畫重在傳神,而傳神的關鍵就在眼睛,所以要仔細處理,不能隨便點上。

傳說當時京城要修建瓦棺寺,想請地方士紳捐錢,而顧愷之就認捐了百萬錢。之後,顧愷之在廟裡用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一幅佛像畫,但卻沒有畫上眼睛,當要點眼睛時,他提出要求:「第一天來參觀的人要捐十萬,第二天捐五萬,第三天以後就隨意。」據說開門的那一刻,佛像有如神光顯耀,當時的人們都爭相來寺觀畫,都非常稱讚這幅畫畫得生動傳神,沒多久,百萬數目就湊足了。

還有一次,顧愷之把珍愛的作品放在箱子裡,再用紙封住,就寄存在桓玄那裡。沒想到,桓玄竟動了貪念,私自撬開箱子偷走畫。當顧愷之來取畫時,並沒發現異狀,而在他發現箱子裡的畫不見時,不但不生氣,卻說:「妙畫通靈,變化而去,就像人之登仙。」由此可看出顧愷之是如此的豁達和幽默。

顧愷之平常最喜歡吃甘蔗,但是他吃甘蔗的方法卻與別人不同,一般人都是從根部開始啃起,而他卻倒過來的,從長葉的地方吃回來,別人覺得很奇怪,他就說:「這叫做倒吃甘蔗,漸入佳境,有無窮的韻味呢!」

顧愷之流傳下來的畫不多,有「女史箴圖」、「洛神圖」和「列女圖」三幅,其中以「女史箴圖」最有名。

孟(ㄇㄥ?)(meng)

【歷史來源】

源自於姬姓。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魯桓公的庶子慶父。慶父是個品行極壞的人。莊公死後,其弟季友按莊公的意願立莊公之子子斑為魯君,就是緡公。後來,慶父又派人殺死緡公,欲自立。因此,魯國人非常恨他,都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國。季友用賄賂求莒送歸慶父,慶父在歸國途中自殺。這時任魯相的季友,讓慶父的兒子公孫敖繼承慶父的祿位。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裡代表最大的;又為避諱弒君之罪,所以,慶父的子孫改稱孟孫氏。後來,孟孫氏又簡化為孟氏。慶父欺君,其子孫改姓,都發生在魯國,魯國建都於曲阜(今屬山東),所以這支孟姓出自山東。

【郡望】

平昌郡,三國魏時始置,後廢,晉代復置,治所在安丘縣(今山東省安丘縣西南。)

【堂號】

最著名的有「三遷堂」,三遷堂的由來,相傳孟子在年幼時家靠墓田,孟子就學埋墳、哭喪的事。孟母為了教育好兒子,就遷到集市旁邊住。孟子這次不會學埋墳或哭喪,卻學著做買賣的樣子,孟母只好又搬遷到其它地方。最後遷到學校旁安家,於是孟子便在此學習禮讓進退,孟母一看便高興地說:"這裡可以使我的兒子成為好人了。"這便是至今流傳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姓又以「平陸」等為其堂號。

【歷史人物】

孟浩然

孟浩然(公元689年~公元740年),字浩然,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人稱「孟襄陽」。孟浩然從小喜歡讀古人節義事跡,具有俠客心腸,到處為人排難解紛,所以結交不少朋友。孟浩然也喜好讀書,總想一展抱負,但可惜一直沒適當的機會,他在灰心、失望之餘,遍游江南,最後回到自己的故鄉,隱居襄陽城東的鹿門山。

他與王維合稱「王孟」,是唐代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他的詩多寫田園生活和隱逸之事。有一次,王維邀孟浩然私入內宮,巧遇玄宗到臨,孟浩然是平民百姓,是不能私自進入,他情急便躲到床下,但王維不敢隱瞞,便把事實奏呈皇帝,玄宗說:「朕聞此人,而未見也,何懼而匿?」孟浩然便出來見駕,玄宗請他念一首較滿意的詩來聽聽,於是孟浩然便吟他得意之作「歲暮歸南山」,玄宗不等他誦完,便說:「卿不求仕,朕何嘗棄卿,奈何誣我。」說完拂袖而去,從此不肯錄用他。

唐開元年間,在漢水沙灘上,一年四季可看到一個人在沙灘上走來走去。他不過河,也不候客,有時抬頭遠眺群山,有時俯視江河沙面,一年四季都如此,即使在大雪紛飛的日子裡,也是如此,且雪下得越大,他就越是不停地走在白茫茫的雪上,好像在尋找什麼東西。來往渡口的人們好奇地問道:「浩然公,天氣如此寒冷,您在沙洲上走來走去,是在尋找什麼吧!」孟浩然答道:「我在這裡尋梅!」鄉親們再看看他在雪地上踩出的腳印,真像是一朵朵「梅花」散落在大王洲上。

公元740年,好友王昌齡來到襄陽,當時孟浩然疾疹發背將愈,大夫叮嚀不可吃魚蝦等食物,因為老友相聚高興而飲酒聊天,孟浩然竟忘了忌諱,吃了鮮魚,結果疾病復發而死,時年五十二歲。

平(ㄆㄧㄥ?)(ping)

【歷史來源】

1、源出於姬姓。根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記載,戰國時期韓國的君王韓哀侯,將少子諾封在平邑(今山西省臨汾市一帶),他的子孫便以封地為姓,相傳延續姓平。而另外一支卻在西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韓哀侯的後代由平邑遷往下邑(今安徽省碭山縣),以原邑名平為姓。

2、源出於嬴姓,戰國時齊國相晏平仲的後代,以其父名為姓,相傳姓平。平仲的父親叫晏子,晏子的祖上是晏安,晏安是遠古氏族領袖陸仲的後代,而陸終是黃帝的嫡傳後代。

【郡望】

1、河內郡:漢代始置,轄境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

2、河南郡:漢高祖改秦朝三川郡為河南郡,轄境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伊水下游一帶,治所在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

【歷史人物】

平當

平當,字子思,西漢平陵(今陝西咸陽市西北)人。平當是西漢的大臣,因他對大禹治水的情況頗有研究,漢成帝就讓他負責管理河堤,防治水患。漢哀帝即位後,他官至宰相。在哀帝給他賜爵關內侯後的第二年,哀帝又要加封於他,他因為生病而拒絕了。平當說:「我的官位已經夠高了,薪俸已經夠用了,我今天不起來接受侯印是為了子孫啊。」

黃(ㄏㄨㄤ?)(hua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嬴姓。根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資料所載,黃姓為陸終之後,其後建立黃國,後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說明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西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

2、出自於金天氏之後。根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黃氏起源於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都是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在汾川,後世尊稱他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只是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不過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

3、根據《東夷源流史》資料所載,在遠古的顓頊時代,黃人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時,建立起黃國,從此便以國為姓。而在上古時期時,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吳回之子,後來繼任祝融。在周代時,先後被封在黃(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裡),因此在此建立黃國。直到黃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後代子孫便分散各地,但是他們不忘亡國之恨,便以國名為氏。並尊陸終為其得姓始祖。

4、出自於他姓改姓。上古時代及後朝的王、陸、巫、吳、金、范、丁皆有改為黃姓者。

【郡望】

1、江夏郡:漢高祖置郡此支黃氏為東漢大臣黃香之族所在。治所在安陸(今湖北省雲夢)。

2、會稽郡:秦時置郡。此支黃氏,出自東漢黃昌之後。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

3、零陵郡:治所在零陵(今廣西全州西南)。

【堂號】

1、江夏堂:後漢黃香,小時死了母親,他對父親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親的蓆子扇涼,冬天把父親的被褥暖熱。人誇他的孝:「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大量黃氏族譜記載:因惠連公受封於黃國而得勝。黃國被楚所滅之後,子孫四奔他鄉,大部分向楚國腹地內遷,分別定居於湖北的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地,並逐步形成黃氏不同分支。其中一支遷徙至江夏、安陸(今湖北省雲夢縣東南至武漢市)一帶,繁衍為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這支黃姓宗族世居江夏,代為冠族,至孝子黃香,才傾天下,黃瓊、黃琬位至三公,名震宇內,時人譽稱「江夏黃氏,天下無雙」。今海內外黃姓子孫萬派朝宗江夏,認江夏為郡望與發祥地。江夏堂源此。

2、寬和堂:漢代黃霸為河南太守。當時的官吏都很嚴肅,黃霸為政獨尚寬和。宣帝時,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關在監獄。從官到民一齊為他呼冤,終於平反昭雪。

3、主要堂號及小堂號 「思敬堂」、「孝友堂」、「四士堂」、「檀樾堂」。以及僅金墩黃氏有「千頃堂」、「萬卷堂」、「禮耕堂」、「敦本堂」、「種德堂」等。

【歷史人物】

黃庭堅

黃庭堅(西元1045年~西元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宋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修水縣)人。黃庭堅自幼就聰穎異常,因生長在文學濃厚的書香家庭,五歲時能背誦五經,七歲時就寫了一首《牧童詩》,因此很得父親的喜愛。有一次,黃庭堅的舅父李常從書架上隨意取下一本書查問他,他都能對答如流,舅父稱他有「一日千裡之功」。黃庭堅秉性至孝,雖身居高位,但是仍竭盡孝誠侍奉母親,每天晚上都會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

黃庭堅出於蘇軾門下,其與張來、晁補之、秦觀合稱「蘇門四學士」,後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黃庭堅比蘇東坡小十歲,兩人往來,他總是以師禮相待,師生二人不但以出色的才華創造許多不朽傑作,而他們深厚的修養與胸襟,更為後代的讀書人樹立典範。

黃庭堅最重要的成就是詩詞及書法。黃庭堅不僅時時刻刻道法古人,同時又實實在在的錘鍊著自己。在詩的部分,標榜杜甫並強調讀書需查據,以故為新,因此有「脫胎換骨」、「點鐵成金」和「無一字無來處」之論,在宋代影響頗大,是江西詩派的開創人。此外,黃庭堅的書法不僅師法古人,還從古碑古帖中吸取前人的精華,更能融合己意,力求突破,創造特有的風格而自成一家,著有《山谷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