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28):米貝明臧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5月18日】

米(ㄇㄧˇ)。(mǐ)

【歷史來源】

1、源自國名。隋唐時,西域有一個國家叫米國(今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薩瑪律汗的西南),以農牧為業的國家。漢朝時被匈奴攻擊,便往中國這邊遷移,唐時作為中國的附庸國。之後逐漸內遷中原,世代繁衍,他們便以國名為姓氏,後來就形成米氏。
2、源自羋姓。根據《姓氏考略》記載,宋米芾自稱是先秦時楚國後裔,本姓羋,後來改為同音字米。
3、源自中國回族姓氏。米姓主要出自於古西域康居國。米氏原本居住在昭武城(今甘肅省高台縣境內),是「昭武九姓」之一。後來歸屬匈奴,遷到中亞阿姆河、錫爾河兩河流域,爾後建立米國。至今故址在今烏茲別克撒馬兒罕西南部。米國人進入中國後,子孫便以米為姓。

【郡望】

1、京兆郡:即首都長安直轄區。在近陝西省西安市至化縣一帶。
2、隴西郡:戰時秦昭襄王置。在今甘肅省東鄉以東及隴西一帶。
3、高平郡:西晉泰始元年(西元265年)將漢代原有的山陽郡改為高平郡,在
今山東巨野縣一帶。

【堂號】

1、鹿門堂 宋代禮部員外郎米元章號「鹿門居士」。
2、寶晉堂 米元章好潔,所居曰「寶晉齋」。
3、海岳齋 米元章又號米南宮,書法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四大家」,自號「海岳外史」。

【歷史人物】

米芾

米芾(西元1051年~西元1107年),字元章,號海岳外史,又號鹿門居士,宋襄陽(今屬湖北)人,世稱為「米襄陽」。米芾六歲熟讀詩百首,七歲學書,十歲寫碑,於二十一歲步入官場。米芾官至禮部員外郎,或稱為「米南宮」。米芾的個性倜儻不羈,舉止顛狂,所以人稱「米顛」。有一次,米芾在台州作官,看見一巨石,樣貌奇醜,他大喜之餘,跑回去換了一身整齊的衣服,然後撮土焚香並叩拜頑石,且呼此石為「石兄」,旁人頗為側目,他卻絲毫不以為意。

米芾在書法上的成就來自後天的苦練。米芾擅長各種書體,他的行書深受王獻之的影響,字體剛健端莊又不失流麗的姿態,是「宋四書家」之一,又首屈一指。米芾畫圖的時候,不一定用筆,有時以蔗渣,有時用蓮蓬,常有新的創意。他擅長水墨山水,獨創山水畫中的「米家雲山」之法,為後世所傾慕並爭相仿效。

有一日,宋徽宗令米芾在金殿上,當著文武百官面前,在屏風上寫「周官篇」,他運筆如飛,一篇龍飛鳳舞的「周官篇」立刻出現在眾人面前,贏得眾人喝采。宋徽宗問米芾想封賞何物?米芾請皇上賜予方才寫字的硯台,徽宗答允後,米芾拔腳便往前跑,不小心踩到衣角,差點摔了一跤。他抓過硯台便往懷裡放,沒想到墨汁順著衣襟往下流,一直流到腿上,弄的滿身黑,旁人大笑不止,他卻不以為意。

米芾著有《寶晉英光集》、《書史》、《畫史》、《硯史》等書。


貝(ㄅㄟ?)。(bèi)

【歷史來源】

1、出自姬姓。是文王庶子姬S]之後。召開康移封於薊,其支庶子孫食采於河北巨鹿>炙???⒘肅T國,為燕國附庸,之後子孫便以國名姓。但後代子孫便把嘣 去邑改為貝。而這一支貝姓,望出河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
2、以地名命姓。因世居貝丘的人,所以以此地命貝姓。而貝丘在今山東省博興縣東南。

【郡望】

1、清河郡:根據《姓氏考略》與《郡望百家姓》都記載:貝氏望出清河。漢高帝五年(西曆202年)置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省清河縣東南)。相當於今河北省清河至山東省博興。臨清一帶地區。

【堂號】

明朝時貝恆任邵陽知縣,後改知東阿。為官仁察明恕,甚得民心。朝廷調他另有任用,東阿耆老數百人到朝廷挽留,朝廷只好升他一級仍留東阿。

【歷史人物】

貝瓊

貝瓊(西元1314年~西元1378年),字廷琚,名闕,一字廷臣,號清江,元末明初崇德(今浙江桐鄉)人。貝瓊少年時即聰穎慧悟,個性坦率,篤志好學,博通經史百家。他曾在海寧講學,學生眾多,他在講學時,除了課徒以外,還時常與山上的僧人相往來,後客游江浙間,四十八歲始為舉人。

貝瓊博覽群史,工詩能文,明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應召編修《元史》,後歷官國子助教、中都國子監助教。貝瓊曾經感慨古樂不作,特作《大韶賦》以明志,為明初三大儒官之一,與張美和、聶鉉齊名,號「成均三助」。貝瓊從楊維楨學詩,其詩風平易,寫景記事之作,時流露隱逸思想。貝瓊著有《清江貝先生詩文集》、《詩集》、《清江稿》、《雲間集》、《真真曲》及《清江文集》。

明(ㄇㄧㄥ?)。(míng)

【歷史來源】

1、源自譙明氏。清《姓韻》中記載,傳說上古燧人氏之四佐之一明由為譙明氏之後裔。
2、出自於姬姓。春秋時,虞國公族之後,秦國丞相百裡奚之子名視,字孟明,為秦將軍,世稱孟明視。
3、是由外姓、外族改姓。北魏鮮卑壹鬥眷氏改姓明氏 又元末紅巾軍領袖明玉珍 本姓晏,後因信奉明教而改姓明。

【郡望】

1、吳興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晉義熙初移今吳興)。相當於現在浙江省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一帶地區,兼有江蘇宜興縣地。
2、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西曆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西南)。秦時相當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區。北魏復為郡,相當今陽曲、交城、平遙、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堂號】

1、廉慎堂:晉朝時期有一個朝廷命官叫做明汲的,開始的時候任縣裡的主簿,廉(廉潔)慎(細心)愛民。一年他們縣遭了荒年,他於是下令打開倉庫賑災。家中有死了人的葬不起,他就給人家買棺材埋葬。因此人們擁護他,提升當了縣令。著有《家訓》。
2、集慶堂:康熙年間江西南安府南康縣(今贛州地區南康市)玉堂村明氏族人修建宗祠堂號集慶堂,存有元代以來廣東、江西、湖北等地譜牒。
3、助月堂:民國年間武漢地區漢陽、黃陂、漢川三地明姓族人匯譜修建祖祠堂號助月。

【歷史人物】

明玉珍

明玉珍(西元1331年~西元1366年),元隨州(今湖北省隨縣)人,本姓晏,後因崇信白蓮教(又稱明教)而改姓明。明玉珍是農民出身,元末農民大起義,至正十三年(西元1353年),明玉珍參加徐壽輝領導的天完紅巾軍,擔任統軍元帥與元朝的軍隊交戰,他作戰勇猛,戰爭中因飛矢中其右眼,眼睛受到傷害而失明。至正十七年(西元1357年),明玉珍奉命領兵西征,由巫峽入蜀,後攻占重慶,陷成都,後定全蜀。至正二十年(西元1360年),因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為帝,建國大漢,明玉珍不服,不與相通,自稱隴蜀王,與陳友諒決裂。至正二十二年(西元1362年) ,明玉珍在重慶稱帝,國號大夏,年號天統。

明玉珍目有重瞳,有身高八尺的魁梧身形,為人個性剛直,英武有大志,善騎射,且勤儉節約,愛好文學,禮賢下士,與明太祖朱元璋關係很不錯,經常書信往來。明玉珍以劉楨為參謀,朝廷官制仿周制,其官制設六卿,分屬地為八道,建立各項統治制度,頒布曆法為先天曆,鑄銅錢流通,賦稅以十分取一,並開科取士。明玉珍在位五年後就逝世了,那時他才36歲。

臧(ㄗㄤ)。(zāng)

【歷史來源】

1、以邑名為氏。春秋時魯國國君魯孝公的兒子名?(ㄎㄡ),字子臧,被封在臧地(在今山東省境內郯城西南),建立臧國。於是他的子孫便以臧為姓。
2、另外則是春秋時魯惠公之子名欣,字臧,其子孫以其字作為自己的姓氏,亦稱為臧氏。是「臧」姓出自魯國公族後代,而魯國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長子伯禽的封地,因此,兩支「臧」姓起源於周朝王室之姓,姬姓。

【郡望】

東海郡:秦代設置,漢代沿用。秦漢東海郡治郯(今山東省郯城北一帶),秦漢之際曾稱郯郡(漢現今山東省鄭城縣)。東晉僑置於海虞縣(今江蘇省常熟)北境,旋移京口(今鎮江)。隋唐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朐山(今江蘇省連雲港西南海州鎮)。

【歷史人物】

臧宮

臧宮,字君翁,東漢初潁川郟縣(今年屬河南)人。少為縣亭長、游徼。新莽末年,臧宮率賓客入下江兵中,為校尉,因跟隨光武帝劉秀征戰,諸將領多稱臧宮驍勇。劉秀稱帝後,臧宮為騎都尉,擊破更始殘部,平定江夏等地。光武帝觀察臧宮勤力少言,為人謹信質樸,因此非常重用他。

匈奴汗國一連幾年大旱,千裡寸草不生,大批人畜死亡,國力大衰。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西元46年),南匈奴地區爆發的疫病更加嚴重,由於連續數年的乾旱和蝗災,其政權內部也出現不安定。面對如此形勢,單于害怕東漢乘其疫病肆虐之際發兵進攻,立刻派使者到漁陽請求和親。此時,光武帝見到匈奴飢疫嚴重,也想乘此機會向匈奴發動進攻。光武帝就與臧宮商量,臧宮認為只要帶五千騎兵就可以把匈奴滅掉,但漢光武帝難以下決心。

建武二十七年(西元51年),匈奴境內疫病仍未轉好,臧宮就與楊虛侯馬武兩人上書請求光武帝發大軍圍剿匈奴,並請高句麗、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從左邊向匈奴進擊,羌胡則從右邊策應。然而光武帝最後還是沒有答應出兵,因為他認為傳來的有關匈奴消息可能不是最準確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