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40):樊胡凌霍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6月19日】

樊(ㄈㄢ?)(fán)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是周文王的後代,其始祖為樊仲山甫,史稱姬姓樊氏。根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記載,周文王的兒子虞仲有孫名仲山甫,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輔佐周宣王南征北戰,使周人統治的疆域擴大,號稱「宣王中興」。由於仲山甫功勳卓著,宣王封他為樊(今河南濟源縣東)侯,他的子孫即以樊為姓,樊氏。

2、出自於子姓。根據《左傳》所載,商湯的後裔子孫,在商中期以後,形成了陶、施、樊、繁、梔、幾和終葵七大族,其中有樊姓,子孫一直沿襲下來。商朝滅亡之後,周武王把商的遺民七族,劃歸齊國管轄,故戰國前後,樊姓多在齊、魯一帶。孔子的弟子樊遲,便是商人七族中樊姓的後人。

3、是西南少數民族姓氏。東漢時,巴郡、南郡蠻夷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今湖北省長陽西北)。

【郡望】

1、上黨郡:戰國時韓國設置,秦滅韓後沿用,其地相當於今山西省沁水以東地區。
2、南陽郡:戰國時秦國初置,其地在今河南省南陽一帶。

【堂號】

1、上黨堂、南陽堂。

2、自立堂號:崇德堂、文魁堂、鑒真堂、三陽堂、忠烈堂、檻真堂、聽命堂等。

【歷史人物】

樊噲

樊噲(西元前242?189年)為楚漢相爭時期的風雲人物。他與劉邦皆出生於沛縣(今江蘇省沛縣),早年以屠宰狗為業。之後劉邦起義反抗秦朝,他加入劉邦陣營,立下諸多戰功,並在鴻門宴時善盡護主(劉邦)之責。

他是西漢開國元勛、大將軍、左丞相。後被封為「舞陽侯」,死後諡號為「武侯」。

雖然劉邦建國號為漢後,因接受蕭何的建議而封韓信為大將軍,此事曾造成樊噲的不滿抗議,抗議此事論罪當處斬;但由於其功勳剽悍,以及與劉邦從起義跟隨至今,故以「冊封為大喜之日」為理由,饒恕樊噲的抗議罪過而免除一死。

樊噲出身寒微,曾與劉邦一起隱於芒碭山澤間(今河南永城東北)。與蕭何、曹參共同推戴劉邦起兵反秦。待劉邦做了沛公,便讓樊噲做了他的隨從副官。他跟隨劉邦四處征戰,表現英勇,常立戰功。被賜爵為卿。
  
項羽入關後,駐軍於戲(今陝西臨潼東北新豐鎮東南戲水西岸)西,欲擊滅劉邦軍。樊噲早在劉邦人咸陽後,就力勸劉邦還軍霸上(今西安東南),勿貪秦宮奢麗的享受。

待項羽兵臨城下,劉邦自度勢單力薄,乃與張良率一百多隨從赴鴻門謝罪,樊噲隨往。項羽在鴻門設宴,酒酣之時,亞父范增預謀殺害劉邦,授意項莊拔劍在席上獻舞,想趁機刺殺劉邦。此時,席間只有劉邦和張良在坐,張良在帳外把行刺之事告訴了樊噲。

樊噲持劍盾闖入項羽營帳,用盾撞倒拿著戟的士兵。進入帳後,「西向立,凝視項羽,目眥盡裂,頭髮上指。」 項羽握劍坐直身子問:「此人是誰?」張良說:「他是沛公的參乘樊噲。」項羽欣賞道:「是位壯士。」於是賜酒一杯和一條豬腿。樊噲把酒一飲而盡,拔劍切肉而食。片刻就把肉吃光了。項羽問:「樊將軍還能再喝嗎?」樊噲面斥項羽道:「臣死且不辭,豈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陽,暴師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聽小人之言,與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史記•樊酈滕灌列傳》)項羽沉默不語。這時劉邦藉故去廁所,把樊噲召了去,出了營帳,劉邦獨騎一匹馬, 樊噲等四人步行護駕,從山下小路偷偷回到了霸上營中。而讓張良向項羽謝罪。項羽因為已經順心遂意,也就沒有誅殺劉邦的念頭了。當時,如果沒有樊噲闖帳譴責項羽,劉邦幾乎失敗。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后,賜樊噲為列侯,號武侯,升為郎中,隨漢王劉邦入漢中。

這就是「鴻門宴」樊噲護主的始末。

胡(ㄏㄨ?)(hú)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媯姓,以諡號為氏。西周初年,帝舜的後人胡公滿受封於陳國,春秋末被楚國所滅,其後人有的以胡為氏。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死後諡為胡公。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

2、出自姬、歸姓,以國名為氏:
(1)一個是姬姓胡國,在河南省漯河市東。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併了鬍子國。

(2)一個是歸姓胡國,在安徽省阜陽。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春秋末期,這兩個胡國先後被楚國所滅,其國君的子孫都以胡為姓,國人都以胡為氏,稱胡氏,形成兩支胡氏,世代相沿。

3、他姓改為胡姓。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胡(紇)骨氏,入中原後改為漢姓,稱胡氏。另漢代太御胡廣,本姓黃,後改為胡姓,其子孫以胡為氏。又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複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複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複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複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複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複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

4、古代北方匈奴族後裔敕勒族人的姓氏。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後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增加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如後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其後世子孫皆為胡姓。

【郡望】

安定郡:漢代設置,治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安定郡。東漢移治臨涇(今鎮原東南),廢安定縣。十六國時,再置安定縣,並為郡治。隋唐安定郡即涇州。唐後期曾改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為涇川縣,為涇州治所。

【堂號】

1、澹安堂:得名是由於宋朝胡詮所著的《譚安集》。

2、安定堂:源出安定郡,始建於西漢。郡治先在高平(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後徙臨涇,即今甘肅鎮原縣東南;再徙安定,即今甘肅涇川縣北涇河北岸。唐初稱安定為涇州。後來成了胡姓的堂號,可見安定在胡姓歷史上的地位。此堂始祖源於胡質、胡威事跡。胡質,三國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為頓丘令,官至荊刺史,加振威將軍,賜爵關內侯,都督青、徐諸軍事。每建軍功賞賜,皆散於眾,無入家者,家無餘財,惟賜衣、書篋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質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譽著聞當世。入朝,武帝(曹操)問:「卿孰與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稱善,累遷前將軍,以功封平春侯。胡質、胡威祖孫數均以忠慎清貞之譽著聞當世,而原籍淮海壽春縣,故胡姓門楣有題「淮海家聲」者。胡質、胡威父子為國鎮守邊關,均卒於安定(今甘肅省涇川縣等六個縣、寧縣四個縣),子孫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3、廬陵堂:廬陵堂胡氏的始遷祖是胡公霸,即胡杲。八傳至胡銓。胡銓的家族在宋代已成為大族,胡銓的兄弟胡鑄、胡鍔,兒子胡泳……,孫子胡樺、胡椅等人,雖然名聲不如胡銓顯赫,但都小有成就。江西吉水、湖南汝城縣三塘、浙江紹興厚寶等地的胡姓,都是胡銓的後裔。

4、績溪堂:績溪堂胡氏因為近代出了大學者胡適而斐聲中外。據譜牒記載,他們是宋太祖開寶二年(西曆969年)遷來的,始遷祖是胡昌翼的兒子胡延正。績溪胡氏一度祭祀胡公滿,後來又改祀胡昌翼。胡適自己也說,他在孩提時參加過始祖昌翼公一千歲的紀念祭典。

【歷史人物】

胡廣

胡廣(公元1369年-1418年),字光大,江西吉安吉水人。明惠帝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庚辰科狀元,原內定王艮,但因王艮其貌不揚而改擢胡廣為第一,賜名靖,授翰林院修撰。

靖難之役後,胡廣復名廣,為明成祖所用,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

胡廣行事謹慎,心思細密,任內閣首輔十一年間,兩次隨成祖朱棣北征,隨其左右,深得朱棣信任,阻止了成祖封禪的意圖,並進言停止在民間追查建文帝舊臣及家眷,平息諸多冤獄,關注百姓疾苦,成為永樂盛世的重要締造者之一。

胡廣於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五月卒,終年四十九歲。贈禮部尚書,諡文穆。靈柩經過南京時,太子朱高熾親自前往致祭。明朝文臣得諡號,是自胡廣開始的。

次年,胡廣子胡夫入翰林,明仁宗時,追封胡廣為少師。

凌 ( ㄌ一ㄥ? )(líng)

【歷史來源】

源自於姬姓。西周初,周武王之弟康叔被封於衛,康叔之庶子任周朝凌人〈掌冰室之官〉。凌人世代承襲,故其後人遂以官名為氏,而為凌氏。

【郡望】

1、河間郡:北魏時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省獻縣),古治在今河北河間西南。章自得姓,歷周、秦、漢,至西晉,有章岩者,磬公三十七世,章平二十世,任兵部尚書,領兵四十萬收大散關有功。因功高而封為河間侯,從而在河間形成名門望族。瀛州(今河北省河間),漢有河間郡(或河間國,今河北省獻縣)。河間郡瀛州,乃章氏第四個郡望。

2、渤海郡:漢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縣),後移治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

【歷史人物】

凌?初

凌?初(公元1580?1644年),明末小說家。字玄房,一字元方,號初成、雅成、迪知子,別號即空觀主人,烏程仁舍(今湖州市仁舍鄉)人。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因拔副貢授上海縣丞,因政績卓越,63歲升徐州通判。

在徐州通判任上,凌?初分署房村,治理黃河。在房村治水的成功,使他的聲名大振。

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封國號為「大順」,揮師東進,接連攻克太原、大同,直逼北京,明王朝岌岌可危。正月初七晚,農民起義軍的一支隊伍掃掠了房村。本來,凌?初與各村分別已把鄉兵組織起來,相約某處如遭農民起義軍攻擊,即放?鴿作為信號,近處鄉兵即來救援;如果人數很多,即點燃烽火,各處鄉兵都來救援。這時農民起義軍猛攻徐州城,各處鄉兵都不敢來救援。初九清晨,農民起義軍包圍了房村,凌?初率眾堅守,心力交瘁,嘔血數升,他深知命不保夕,讓人扶著與對方對話:「我已力竭,活不過明天了,你們不要傷害城中的百姓。」十二日清晨,凌?初嘔血不止,他對鄉民們說:「我活著不能保護你們,死了也要變成厲鬼剿滅賊寇」。說完向著起義軍連呼三聲:「不要傷我百姓。」遂嘔血身亡。

凌?初著作有擬話本小說集「二拍」(《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雜劇《虬髯翁》等13種、傳奇13種、史學著作《後漢書纂評》等。其中以「二拍」影響最大。

霍(ㄏㄨㄛ?)(huò)

【歷史來源】

出自於姬姓。周文王第六子,也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叔處,是武王的同母兄弟。武王臨朝執政後,封叔處於霍(今山西省霍縣南),建立了霍國,人稱霍叔。周武王滅商後,既想讓商代的貴族得到安居,但又提防他們叛亂,就將商代的一部分貴族遷居到山東、山西一帶,並封自己的親族到那裡,以便監督,霍叔就負有這種責任。當霍叔、管叔、蔡叔共同負責監督之責,被稱為「三監」。到周成王時,霍叔隨同管叔和蔡叔勾結武庚叛亂,失敗後被廢為庶人,由他的兒子繼任霍君。霍國於公元前661年被晉獻公滅掉。霍君的後人遂以原國名為姓,稱霍姓。

【郡望】

1、太原郡:秦莊襄王四年(西元前246年)置郡。相當於現在山西省太原市一帶。

2、河東郡:秦時置郡。相當於現在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3、蜀郡:秦國滅古蜀國後,置蜀郡。相當於現在四川省成都及溫江地區。

【歷史人物】

霍去病

霍去病(西元前140→前117年),西漢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是衛青外甥,他在衛青的軍隊中任職,因衛氏家族得寵,而漢武帝愛屋及烏,所以年紀輕輕就做了保衛皇帝安全的侍中官。

霍去病少言寡語,守信不泄密,敢直言,豪氣干雲。有回漢武帝嘗試要教他吳(吳起)、孫(孫武)兵法,霍去病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只看戰略如何罷了,不必去學古人的兵法。)因他喜讀兵書,又有一身武藝,很快在抵抗匈奴入侵中嶄露頭角。頭一回跟著衛青分五路兵馬去抗擊匈奴,霍去病只帶領八百名騎兵隨行出征。他帶兵靈活機動,成功的突襲敵營,戰績居全軍之冠。漢武帝論功行賞,封霍去病為冠軍侯,這時霍去病才十八歲。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任命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軍一萬多人,從隴西出發,去奪取河西走廊。他們在燕支山一帶轉戰六天,殲滅了匈奴人建立的一些小王國,接著跨越燕支山深入匈奴腹地一千多裡,殺死了匈奴的屬國折蘭王和盧侯王及其兵將八千多人,生擒了渾邪王的王子和許多官吏。

同年夏天,霍去病和合騎侯公孫敖配合作戰,公孫敖因在沙漠中迷路,沒能和霍去病會合,霍去病孤軍深入,直搗敵人要害,結果他又消滅了匈奴兵三萬多人。《西河舊事》載當時的匈奴人唱道:「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如此一來,匈奴因屢次受挫而發生內鬨,其最大的屬國渾邪和休屠準備向漢朝投降。

此時,霍去病不顧個人安危,當機立斷地來到渾邪王的大營,說服了渾邪王,下令斬殺了想要逃走的八千多人,並叫渾邪王獨自趕到漢武帝的行營去朝見。這次受降雖不是戰爭,但比戰爭還兇險艱難,霍去病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使匈奴的實力大為削弱。

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各領兵五萬人,又一次奉命出征匈奴。他大膽使用投降過來的匈奴人,把他們當作先鋒,向北推進了兩千多裡,越過難侯山,渡過弓盧河,打敗了匈奴的左賢王,奪得敵人的糧草。經過激戰,俘獲匈奴屯頭王、韓王以及將軍、都尉、相國等八十三人,殲滅匈奴兵七萬多人。兩次河西戰役之後,漢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區。使得通往西域的道路暢通無阻。後來他還平息了匈奴降軍的騷亂,匈奴從此退到了漠北一帶。

據傳,霍去病在河西立下大功,漢武帝特地派人從京城載了美酒慰勞他,但霍去病沒有獨自享用,命人把酒倒入軍營所在的山泉中,讓全體將士都得以享用,頓時酒香瀰漫整個山谷,歡聲雷動。後來,此泉就稱為酒泉,當地也以「酒泉」命名。

漢武帝看到霍去病立了這樣大功勞,為了獎勵他,指派了許多工匠,特地為他修建了一所比較寬敞豪華的住宅。住宅落成後,漢武帝讓霍去病先去看看,是否滿意,霍去病向漢武帝報告說:「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這一句為國忘家的豪言壯語,流傳下來,成了千古名言。

霍去病從軍只有六年,二十四歲時就病逝了。霍去病死後,漢武帝十分悲痛,給霍去病舉行了隆重葬禮,下令邊界上五個投降成為屬國的軍士們,穿上黑甲,護送霍去病的靈柩,從長安到茂陵墓地安葬。還為他修建了一座仿照祁連山模樣的墳墓,墓前豎有石人馬。給他命名諡號,把「勇武」與「擴地」兩個原則加以合併,稱他為「景桓侯」。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