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曹劌問戰

沉思 整理


【正見網2009年05月21日】

在上位者治國之道,除了自身積德行善,有高尚的品德之外,得有真心愛民的胸懷,一切以民之所願為依歸,一切施政措施以民之所向為準則,「真誠」為愛民之本。能如此,不但民心歸之,而且神佛佑之。

魯莊公十年,齊桓公因此前魯國派兵護送他的兄長公子糾回國,與他爭奪君位的事記恨於心,於是起兵攻魯,兩國交戰於魯地長勺,魯國以小搏大,大獲全勝,史稱「長勺之役」。

長勺那次戰役前,魯國的隱士曹劌問莊公,憑什麼條件和齊國作戰。

莊公說:「對於民眾日常所需,我從不吝惜衣物食品;對於敬神祀天的祭典,我從不吝惜牲供和玉帛。」曹劌回答說:「從根本上施德施惠,人民才會打心底深處歸附朝廷。在上者以德服人,做人民的表率,人們心悅誠服才能團結一心,神靈才會庇佑降福於國家社稷。

比如說:平日裡時刻以民為重,普遍的施恩布德於民;公正平允的處理政務,讓官吏盡忠職守;小民們日常能勤奮耕作,徭役徵調不違農時;國事公務的花費不奢靡。這樣一來,國富民庶,保證人民有足夠的開銷,因而能共同誠心參與對神靈的祭祀。如此,調用民眾便沒有不樂意、不聽從的,因為誠心敬神,神肯定會保佑降福的。

如今,您卻只打算在臨戰前給人民一點小恩小惠;向神靈致敬祈福也只限您一人。小施恩惠面窄,不會普遍;一人敬神誠意不大。如此,民難歸附,神弗降福。請問,又憑啥去打仗呢?所以您得從根本上做起才對呀!」

莊公說:「我審理刑事、民事訴訟,雖不敢說能明察秋毫,但一定實事求是的按照真情,實際去斷案。」曹劌回答說:「這就對了!您知道嗎?如果一個國君肯真心實意的為人民謀幸福,只要有這顆真誠的愛心,持久努力耕耘,哪怕智力不及,也一定能獲致全民歸心,得到神靈庇護的!」

看到本文的標題,很多人會認為是誤植,該是「曹劌論戰」才對。因為《古文觀止》或學校課本上學到的,都是採用《左傳.莊公十年》(又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的記載,題目後人定為「曹劌論戰」。而本篇卻是《國語.魯語上》中收錄的史實。這是同一件事,兩個史官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與觀點所做的紀錄,因而表彰的主旨也大異其趣。

《國語》是中國上古時代,一部「記言」的史書。我們知道,周代的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更有記言、記事的分工,但不是絕對的,因為史書中的「言」,其實不能脫離「事」而獨立,言、事合一,方為「史實」。而作者不是一人,而是很多人,就是各國的史官,然後有人把這些加以匯集、整編而成。

《左傳》相傳為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可他的生平事跡多不可考。漢代以後,許多學者、大儒研究《春秋》這本上古史籍時,開始引用《左傳》內文以解釋經義,因而注釋本漸多,於是《左傳》盛行,而掩蓋並擠掉了同時代、同類型的《國語》一書重要的參考價值。

其實左氏文中記載的曹劌,以「人」的觀點為主,與魯莊公探討為君之道,還在戰事進行當中,指導莊公致勝策略,講究心理戰術因而擊潰齊軍,而且事後還分析獲勝的原理。而本文裡的曹劌卻著重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苦口婆心的把為君治國的道理與關鍵所在,反覆剖析,強調的是真心愛民的德業操守,必獲神佑之理,同時對戰事根本隻字未提。

由此觀之,同一件事,不同史官因個人意識、見解的不同,取捨也就不一樣,記載的重點也就南轅北轍了。從這兒我們也可以推測,自漢代以後,《左傳》的流行帶動了「以人為本」的觀念,漸漸的「私心」膨脹、道德式微,丟棄了神傳文化的規範,人也就離神越遠,慢慢的脫離了神的呵護,走了舊宇宙命定的末劫之路了。

(取材自《國語.魯語上》)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