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舜帝南巡的傳說

大法學員


【正見網2009年06月29日】

舜帝是上古五帝之一,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故稱虞舜。堯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領職位,並把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舜為首領時,開創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正如《史記》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帝一生留下了無數的傳說,我今天只向大家簡略介紹一下舜帝晚年南巡的傳說。

據說與舜帝南巡有關的地名,在湖南、廣東、廣西都有。比如湖南境內的君山、德山、韶山、?山、舜皇山、九嶷山。與湖南交界的廣西桂林的虞山,廣東的韶關等。據考證,僅在湖南境內就有上百處。每一個地名,都聯繫著一個與舜帝南巡有關的故事。

例如舜帝在洞庭湖中的一個小山舟教民制茶,小山舟就叫了君山;舜帝在常德一座小山講修身齊家治天下,小山丘就叫了德山;舜帝在湘江邊一個山沖演奏韶樂,山沖就叫了韶山沖;舜帝夸蒼梧山裡新寧縣一風景絕妙的山說「山之良也!」這山就叫了?山;舜帝南巡路經蒼梧山中的桂林和東安縣,於是就有了桂林的虞山和東安的舜皇山;舜帝崩葬於蒼梧之野,二妃尋夫,由於山峰林立,「九峰相似,望而疑之」,難辨帝冢在何處,蒼梧山就又叫了九嶷山。

舜帝親自創製了韶樂。這韶樂是天籟之音,美妙絕倫,蕭韶九成,盪氣迴腸。關於舜帝南巡,曾經在韶山、韶關、九嶷山的蕭韶峰演奏過韶樂的故事,廣為流傳。

《湖南省志•地理志》引《嘉慶一統志》說:「韶山,相傳舜南巡時,奏韶樂於此,因名。」上古時期,湘鄉一帶是三苗居住地。傳說舜南巡到湘鄉的一個山沖,登上一個山峰時,忽聽鼓角齊鳴,作亂中的苗民手執弓矛將舜帝一干人團團圍住,形勢危急。這時舜帝命人奏起了韶樂,一時間百鳥合鳴,鳳凰來儀。苗民被妙不可言的韶樂融化了,他們丟下手裡的武器伴著音樂節奏情不自盡的跳起舞來。於是,一場干戈化為玉帛。從此,舜帝演奏韶樂的山峰就叫了「韶山」。 因而唐代韓愈詩云:「暫欲繫船韶石下,上賓虞舜整冠裾。」

廣東韶關歷史上叫韶州,韶州因州北有韶石而得名。當地傳說韶石是因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在這裡演奏過韶樂而得名。九疑山九疑之一的蕭韶峰,傳說也是因為舜帝南巡在此峰演奏韶樂吟唱《南風歌》而得名。

而關於舜帝葬於九嶷山的傳說,則特別感人。據當地傳說很古的時候,在九嶷山下寧遠與道縣交界的地方,潛伏著橫龍等九條惡龍,它們驕橫殘暴,胡作非為,妄想把這一帶變成大湖深淵,在湖中建造「九龍宮」。舜帝南巡,獲悉這些隱情以後,立即安排土地神去把九龍的頭領請來,九龍的頭領變成一老人立即趕來。舜帝與他商談讓九龍歸海之事,九龍的頭領返回後,把舜帝的意思說了,橫龍立即勃然大怒,提出要與舜帝決一死戰。九條惡龍匯集,興雲作浪,大雨傾盆,山洪暴發,眼看一場巨大災難就要危害到民眾。舜帝馬上祭起兜龍袋,向天拋去,把九條惡龍全裝進兜龍袋裡去了,即把它們關鎮在九龍巖內。頓時,雲散天晴,洪水退去,百姓一片歡呼,重新安居樂業。然而,其中的一條惡龍孽性不改,從九龍巖逃竄出來,危害百姓。舜帝聞訊,馬上祭起斬龍劍,將其劈作兩段。

舜雖然降伏了惡龍,但不幸的是,舜後來又被妖龍奪去了寶貴的生命。傳說九嶷山下一條小河的源頭被一條妖龍霸住了,附近村子嚴重缺水,田頭地裡的裂縫足有指頭寬。有一天,村裡楊老頭家來了一位客人,問明河水斷流,天遭大旱的原因以後,立即從口袋裡掏出一條手帕來,並告訴楊老頭他就是舜,要到九嶷山找那妖龍算帳。如果七天以後手帕不變顏色,他就會平安回來;假如手帕變成黑色,那他就被妖龍害了。到第七天,仍不見客人歸來,楊老頭拿出手帕來看,看見手帕已經變黑了,知道舜帝已被害(原來是在與妖龍搏鬥中,舜一連砍了妖龍36劍,才把妖龍砍死,因用力過猛,殺死妖龍後舜也昏倒在地,妖龍的毒血把舜毒死)。仙鶴們從南海銜來了無數燦爛的珍珠,為舜帝壘成了一座很大很大的墓。接著在墓的周圍栽滿了翠茵茵的荊竹,那長長的竹尾垂下地來,在風的吹動下將珠丘上的塵土打掃得乾乾淨淨,這就是九嶷山裡的「荊竹掃墓」。

舜帝的倆位妻子娥皇、女英聽到舜帝不幸駕崩的消息後,千裡迢迢來到九嶷山尋夫,他們扶著竹子走,沾滿淚痕的指紋印在竹子上,變成了斑竹。她們的身軀後來雖留在君山,但她們的精魂卻陪伴在舜帝陵寢兩旁化作了娥皇、女英兩峰。

舜帝去世於九嶷山後,歷代帝王祭祀不斷。從夏禹起,就開始祭舜於九嶷,其形式有大致兩種:望祭、遣祭。望祭是帝王親自在高處往九嶷方向遙祭,見於正史記載的有三次。第一次望祭的是禹。《史記•夏本記》:「五年一巡狩,禹遵之。」巡狩必祭名山大川。《大清一統志》:禹南巡狩,登衡山巾紫峰上之紫金台望九嶷,作清泠官以祀祭,其址在古聖容寺,後改勝業寺,即今祝聖寺。第二位望祭的是秦始皇。《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左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十一月,行至雲夢,望祀虞舜於九嶷。」此為西元前210年,第三位望祭的是漢武帝。《前漢書•武帝紀》:「(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於盛唐,望祀虞舜於九嶷。」此為西元前106年。盛唐即盛唐山,在今安徽桐城市境內。

遣祭是帝王派遣朝官,以欽差御祭身份到九嶷祭舜,祭文由皇帝親撰或翰林文人代寫。例如唐玄宗派遣張九齡赴九嶷祭舜,祭文由張九齡撰寫,祭舜時間大約在718年,明洪武四年(西元1371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派遣翰林院編修雷燧赴九嶷祭舜。據史志記載,明代遣祭15次,清代遣祭45次,保留下來祭碑30通。

除了帝王祭祀舜帝外,九嶷當地的地方官也常到陵廟祭舜。最早見於典籍記載的祭文是南朝宋武帝劉裕命令湘州刺史張邵到九嶷陵廟祭舜,時之文豪顏延之撰寫祭文並陪同祭舜,時間是永初三年二月丁丑後。祭文保存在歐陽詢等人於武德七年(西元624年)成書的《藝文類聚》中。而自明代起地方官祭舜,則成為慣例。寧遠知縣祭舜為每年二次,時間為中國曆二、八月的上甲日。現今保留下來的地方官員祭舜文共有15篇,其中南北朝時期1篇,唐朝3篇,民國5篇。

九嶷山及永州(今湖南零陵地區)一帶民眾,為了感謝舜帝的功德,先後多次建造舜帝廟來表示他們的崇敬。舜帝廟因為種種歷史原因,後來又多次改遷、重建。據說最後一次舜帝廟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元1763年),座東朝西,面向九嶷。廟規模不大,總面積不過80餘平方米,分上下兩殿,上殿供舜帝及娥皇女英像,殿門上書有「舜帝廟」三個大字。廟雖不大,但從門窗、門框及地麵條石來看,整個建築還是很精緻的。老輩人說,過去這裡香火一直很盛,只是共產邪黨來了以後才逐步衰落下來。廟前有一塊大石板,石面平整光滑顯然常有人坐臥。據說當年舜帝南巡經過這裡,天已全黑,又找不到人家留宿只好在這塊石板上過了一夜。由於這是帝王睡過的「龍床」,所以一直乾乾淨淨,蚊蟲不敢侵;普通人坐上去,也沒有蚊子敢咬他。

可惜現在由於人民受邪黨宣揚的無神論影響,舜廟已毀壞的差不多了,不但部分房舍被村民占用,有的房間還關養牲畜;就連門口那塊「神石」也是面目全非,再無半點神氣了。聽說此事,我真是為舜廟被毀而惋惜不已。舜帝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樣的偉人廟宇都因邪黨的緣故而被毀壞,細細想一想,共產邪黨真的是毀我民族文化的罪魁禍首啊,它對中華民族犯下了滔天大罪!希望所有的中國人民都能認清它的邪惡面目,退出他的一切組織,作一個堂堂正正的炎黃子孫。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