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82):柴瞿閻充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8月24日】

柴(ㄔㄞ?)。(chái)

【歷史來源】

出自於姜姓,以祖名字為姓。根據《通志》記載,「柴氏,姜姓。齊文公子高之後。高氏,藎?醞醺缸治?稀J?浪鋦卟瘢?倌岬蘢印2袼錁伲?忠醞醺缸治?袷稀:河屑?押畈裎洹R崴鍤乩瘛N宕?芴?游拮櫻?允乩褡尤儻?茫?俏?蓯雷凇!倍?俑?蕁緞湛肌芳竊兀?捌氪蠓蚋噠攀巢捎誆瘢?蚴稀!焙罄從指?蕁肚Ъ倚鍘芳竊兀骸捌窖艨ぁ!苯棺韃袷銜?鞽跗窖艨ず槎床竇以?ㄗ?┮潑瘛8卟竦乃鎰右宰娓傅拿?治?眨?脅窬佟2窬俚暮蟠?鴕圓裎?眨?來?啻??p>【郡望】

平陽郡:三國魏置平陽郡。隋以前的平陽郡,在今山西省臨汾西南;從隋起,在今臨汾。

【歷史人物】

柴虎臣

仁和縣人柴虎臣,是明朝遺民。其父為官死在任上,柴虎臣僱請做買賣的商人,用船迎回靈柩歸葬,並親自挑土修成墳堆。

他每逢年節,都前往祭奠,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以至於墳前的草木都呈現出悲苦的樣子,枯萎了。

鄉裡有個青年人,被父親打得逃了出來,被柴虎臣遇見了,他哭著對那個青年人說:「你有父親打你,不是什麼壞事。我想讓父親打,還沒有父親了呢!」

柴虎臣還為那個青年人寫作《遊子遇》、《孤兒行》等詩,送給他,以作勸勉。那個青年人悔恨得痛哭流涕,後來也成了孝子。

有一個小偷,到柴虎臣家偷東西,柴虎臣發覺這個小偷是自己的鄰居,就假裝沒發現,而默不作聲。當那個小偷搜撿到他的衣服和被褥時,他才小聲說:「你能不能把這個留給我禦寒過冬?」小偷聽了,大吃一驚,立即向他跪下。

柴虎臣於是上前,把他拉起來,規勸他改行,又從枕頭下邊摸出一百文大錢,加上桌子上的幾件銅器,一併送給了小偷。

小偷感動得嗚咽著離開了,後來他改掉惡習,成了一位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瞿(ㄑㄩ?)。(qú)

【歷史來源】

1、以人名為姓。商代有一大夫官,因受封於瞿上(今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東瞿上城),而得名瞿父。所以後代子孫便以祖名字為姓。

2、以地名為姓。根據《宣和博古圖》記載,商代青銅器皿中有瞿父鼎。瞿父,是以封地名而命姓瞿。

3、以地名命姓。春秋時期,孔子的其中一位弟子商瞿,字子木,跟隨孔子學習《易經》。商瞿是魯國人,因為出生於四川雙流縣,居住於瞿上,所以名商瞿,其舊居稱為商瞿裡,後來在這裡居住的人,分別以地名取商姓和瞿姓。

【郡望】

松陽郡(縉雲郡):舊郡名,興於唐之世,宋初已廢。在今浙江省西南部。
  
【堂號】

瞿姓的主要堂號有:「松陽堂」、「華鄂堂」、「八桂堂」、「述古堂」、「瞻遠堂」等。

【歷史人物】

瞿式耜

瞿式耜(西元1590~1651年),字起田,號稼軒、耘野,又號伯略,江蘇常熟人。明萬曆44年進士,後授江西永豐知縣,治民有惠政。

崇禎元年(1628),擢升為戶科給事中,屢次上疏彈劾、駁斥掌權妄為的那些貪吏佞臣,帝多採納其言,戮力改正。惟不到一年,即因推薦閣臣一事,與其師錢謙益同時受讒言陷害而被貶謫削官,繼而罷歸常熟。式耜在鄉裡對治理園林頗感興趣,常以詩酒自遣,並搜集歷代大儒雋語,編著成為「崇禎十七年,北都陷落,福王即位於南京,起用瞿式耜為應天府丞,不久拔擢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廣西。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夏,敗退抵達梧州,當時南京已被清兵攻破,部分明臣在紹興擁戴魯王監國;而唐王亦稱號於福建;靖江王亦於稍後監國於桂林。

式耜以為有資格而應當擁立者,應該是求明王由榔,所以就和丁魁楚等合力擒拿靖江王,也不入福建接受唐王對他的封職。第二年,唐王殉國,於是由榔即位,立於肇慶,式耜進官為吏部右侍郎。

後清兵破贛州,由榔帝退走梧州,式耜卻仍留肇慶。明年,改元永曆,清兵卻攻陷肇慶,瞿式耜於是也朝梧州撤退,並立刻保護由榔帝至桂林,因而晉升兵部尚書。

此時瞿式耜曾自澳門借得葡萄牙兵三百人、重炮數門,故軍心大振,一時收復失地甚多,桂林亦因之而能久守。式耜後封臨桂伯。永曆四年(1650),朝臣相互詆毀、內鬨,而糧餉又匱乏,接著清兵自全州全力進逼,於是桂林失守大亂,城中軍民奔逃一空,無一兵卒。

只有瞿式耜不走,與總督張居正、孫同敞相對飲酒,日賦詩唱和,一時之間得百餘首。城破後從容就逮,清將孔有德勸降,不屈。 又於囚中作《臨難表疏》,閏11月17日與同敞俱死。瞿式耜一生,對明朝誠可謂鞠躬盡瘁、無愧於心矣。

閻(一ㄢ?)。(yán)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以封地名為姓。根據《姓氏起源》資料所載,相傳有裔孫后稷,承襲姬姓,北周人尊為始祖。12世孫古公?父又稱太王。他有三子,太伯、仲雍和季歷。周武王時,封太伯的曾孫仲奕於閻鄉(今山西省安邑)。所以仲奕的後代便以封地閻作為姓。

2、出自於姬姓,也以封地名為姓。根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昭王姬瑕的小兒子手心上有一個「閻」字。於是,康王封他於閻城(今陝西省北部一帶),而世代子孫便以封地為姓。

3、出自於姬姓,也以封地名為姓。根據《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晉成公的兒子懿,被封於閻,後來被晉國所滅。懿的後代散居住於河洛,漢末居滎陽,所以後代子孫便以封地名為姓。

4、出自於其他民族改姓。如滿洲布雅穆齊氏改姓閻,達斡爾族亞爾茲氏改姓閻,其他如蒙、回有此姓。

註:閻姓今日大多多簡寫為「閆」字。又有閆姓為閻姓的別支說法。根據《姓譜》記載,有分為閆、閻二姓。又根據《五音集韻》記載,閆「同閻義,俗用」。因閆、閻二姓同出一源,都是黃帝族的後代,龍的傳人,故閆姓和閻姓人家的堂號都是太原,古代他們的望族居住地都在太原郡(另一說為閆姓望族居天水)。由於閻姓被通俗成閆,於是產生閻、閆二姓,所以在《百家姓》裡,兩姓並存。

【郡望】

1、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置郡。此支閻氏,大概出自周康王之後。

2、河南郡:漢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此支閻氏,應為唐叔虞之後。

3、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置郡。此支閻氏,應為唐叔虞之後。
  
【堂號】

1、右相堂:唐朝閻立本善丹青,拜右丞相。當時姜恪因戰功封左丞相。時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之讚嘆。

2、日月堂:江蘇省沛縣、豐縣閻氏宗祠堂號為「日月堂」,含有閻爾梅及其後裔不扶清,反清復明之意。

3、閻姓的主要堂號還有 「天水堂」、「河南堂」、「丹青堂」等。

【歷史人物】

閻若璩

閻若璩,字百詩,號潛丘,生於明崇禎十一年(1638),卒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山西太原人,僑居江蘇淮安府山陽縣。清初著名學者,清代漢學(或考據學)發軔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閻若璩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祖父閻世科,是明代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官至遼東寧前兵備道參議,著有《敬刑錄》、《計遼始末》諸書。父親閻修齡,字再彭,號飲牛叟,明末貢生,以詞章名,著有《眷西堂詩文》、《紅鷗亭 祠》行世。母親丁氏亦能詩文。家學淵源,使閻若璩自幼就置身於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之中。

他幼年體弱多病,口吃,秉性遲鈍,甚至「讀書至千百遍,字字著意猶未熟」。但仍自強不息,勤勉不怠,「潛心鑽研,扶精剔髓,思成一家之言」。每當同學日暮抱書歸家之後,他仍「獨吟不置,必背誦如翻水乃已」,甚至「發憤將書拆散,讀一頁輒用麵糊粘幾背,既熟即焚去」。水滴石穿,積思自悟,他終於在15歲的一個冬夜「心忽開朗,如門牖頓辟,屏障壁落」。從此穎悟絕人,讀書過目不忘。

順治八年(西元1651年),15歲的閻若璩以商籍補山陽縣學生員,此後更是鑽研經史,深造自得。他立志博覽群書,曾經集陶宏景、皇甫謐的名言「一物不知,以為深恥;遭人而問,少有寧日」題於柱上,以此來鞭策自己發奮學習。多年孜孜不倦的潛心研讀,使他成為才富學贍的青年士子,為他日後卓然成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時海內名流過淮,皆與之交接,當地的學者如李明睿、方文、閻爾梅等,亦折輩和他來往,一起討考古今,切磋學問,使他獲益非淺。

康熙元年(1662年),閻若璩改歸太原故籍。以後,他數次返籍鄉試,但都名落孫山。值得慶幸的是他也並未虛行。康熙二年和十一年(1672年),他兩次到太原松莊拜會了傅山,兩人切磋學問,考辨金石遺文之學,情誼篤厚。康熙十一年,他第四次返歸故裡,恰逢顧炎武游太原,他們一道考晉祠古蹟,辨晉水源流及太原之沿革、唐晉之分封。顧炎武還以「所撰《日知錄》相質」「即為改定數條,顧虛心從之」。

康熙十七年(1678), 詔征博學鴻儒科,閻若璩應薦赴試,落策後仍寓居京師,日以論學為事。其時國內名流學者鱗集北京,閻若璩以「博物洽聞,精於考據經史,獨為諸君所推重,過從質疑,殆無虛日」。內閣大學士徐幹學嘆服他的學問,特意將其邀至家中,待為上賓,「每詩文成,必屬裁定」。

是年,徐幹學奉敕修纂《清一統志》,閻若璩應邀參加,並隨書局前往洞庭東山、嘉善、崑山等地。這一時期閻若璩與精於地理學的顧祖禹、黃儀等晨夕相處,對地理學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於「古今沿革,考索尋究,不遺餘力,往往出其意表」,使參加撰書的學者們大為讚賞。在修纂《大清一統志》的同時,閻若璩還與萬斯同、顧祖禹、胡渭等學者相與討論,排比正史,參考諸書,協助徐幹學完成《資治通鑑後編》184卷。

閻若璩不僅精通經史,而且「於地理尤精審,凡山川、形勢、州郡沿革,瞭若指掌」。他所著《四書釋地》、《四書釋地續》、《四書釋地又續》、《四書釋地餘論》 諸書,窮力於古,考辨精實,校正了前人對古地名附會的許多錯誤,同時涉及到四書中的人名、物類、訓詁、典制等,被後人稱為歷史地理學中的佳作。除此而外, 閻若璩還著有《潛丘札記》、《重校困學紀聞》、《朱子尚書古文疑》、《孟子生卒年月考》、《眷西堂古文百篇》等,反映了他在經學和史學上的成就。

在清初的學術史上,閻若璩上承顧炎武、黃宗羲,下啟惠棟、戴震。作為清代漢學(或考據學)的直接先驅,閻若璩在清代學術史上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充(ㄔㄨㄥ)。(chōng)

【歷史來源】

1、以官名充人為姓。充人,在周朝時期是一種官名,是《周禮》的地官之屬,它職掌專門飼養祭祀的牲口。根據《姓譜》和《姓氏急就篇》記載,在古代期間,非常注重祭祀活動,朝廷每年都需要大量的牲畜來祭祀天地和祖先。周朝時便設有充人一職(充的本義是養育,古代官吏職務級別低者多稱人),專門負責飼養祭祀用的牲畜,有世襲充人一職的,後代便以職官名為姓。

2、出自於姜姓,以祖名為姓。春秋時齊國公族有位大夫充閭,他的後代便以祖上名字為姓。

【郡望】

太原郡:戰國時秦置。治所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歷史人物】

充虞

充虞(生卒年待考),戰國時期齊國人,是孟子的弟子。他崇尚孔子的學說和為人,也經常隨老師孟子遊歷。

有一次,孟子從齊國到魯國安葬母親後返回齊國,住在嬴縣。充虞便請教說:「前些日子承蒙老師您不嫌棄我,讓我管理做棺槨的事。當時大家都很忙碌,我不敢來請教。現在我想把心裡的疑問提出來請教老師:那棺木似乎太好了一點吧!」

孟子回答說:「上古對於棺律用木的尺寸沒有規定;中古時規定棺木厚七寸,槨木以與棺木的厚度相稱為準。從天子到老百姓,講究棺木的質量並非僅僅是為了美觀,而是因為要這樣才能盡到孝心。為禮制所限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槨,不能夠稱心;沒有錢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槨,也不能夠稱心。既為禮制所允許,又有財力,古人都會這麼做,我又怎麼不可以呢?況且,這樣做不過是為了不讓泥土沾上死者的屍體,難道孝子之心就不可以有這樣一點滿足嗎?君子不可因為天下大事而儉。這就是著名的格言──「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的來源。

孟子離開齊國,弟子充虞隨行。在路上充虞問孟子:「老師,您好像一臉不高興的樣子。可前日我聽老師您說過『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啊」。

孟子回答道:「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產生留名於世者。從西周開國到如今,已經有七百餘年,以其計數,已經超過五百年了,但按形勢來看,應該是聖君賢臣出來的時候了。我就是個能治天下的人,無論那一個諸侯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我還有什麼不高興的呢!」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