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76):冉宰酈雍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8月17日】

冉(ㄖㄢˇ)。(rǎn)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根據《姓氏考略》、《姓氏尋源》等資料所載,周文王第10子季載,封於冉,春秋時滅於鄭,子孫便以國為姓。另外一說則說聃去耳改為冉。

2、根據《元和姓纂》記載,相傳高辛氏(即帝嚳)之後有冉姓。

3、根據《元和姓纂》記載,春秋時楚大夫叔山冉之後,以名為姓。

4、根據《漢書.顏師古注》記載,唐時四川夔州(今重慶奉節)、開州(今重慶開縣)土著多此姓,皆冉種(冉,在漢時期西夷所建古國,其後或以冉為姓)。

5、出自於他族。漢時西夷冉族,居住於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一帶,族人以族名為姓;今鄂川湘交界地域之土家有此姓。

【郡望】

1、東魯郡,泛指今山東濟南、泰安、袞州等地。

2、武陵郡,漢代置郡,治所在義陵(故城在今湖南漵浦南),轄境相當今湖北長陽、五峰、鶴峰、來鳳等縣,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貴州東部及廣西三江,龍勝等地。

3、魏郡,漢代置郡,治所在鄴縣(故城在今河北臨漳西南),轄境相當今河北武安以南,涉縣以東,山東冠縣以西,河南滑縣以北地區。
  
【堂號】

「南面」、「武陵」、「迎聖」等。

【歷史人物】

○冉求:(前522―前489年),字子有,亦稱冉有。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生於魯昭公二十年,孔子弟子,小孔子二十九歲。冉有青年時期曾做過魯國季氏的家臣,後隨孔子周遊列國。孔子晚年歸隱魯國,冉有出力不少。

唐贈徐侯,宋封彭城翁,後封徐公。

冉有多才多藝、性格謙遜、長於治理,孔子稱讚其才可於千戶大邑,百乘兵馬之家,勝任總管職務。

冉有曾一度因為為季氏徵稅而被孔子責備,《論語》記載:「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季氏比周公的嫡裔魯國還富有,而冉求卻為他征更多稅。孔子於是向弟子們說:冉求不是我的學生,你們擊鼓聲討他的罪狀,是可以的。)

○冉伯牛:周朝冉耕,字伯牛,魯人,孔門弟子,好學不倦,律己寬人,以德行稱,卻有奇疾,將死,故鮮少與親人往來,孔子甚惜之,曰:「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後世追封鄆公。

宰(ㄗㄞˇ)。(zǎi)

【歷史來源】

源自於姬姓。春秋時期,周公孔曾經在周朝任太宰,人稱宰孔,於是後世子孫便以宰作為姓。此外,周朝太宰是掌管王家內外事務的官太宰,又稱宰父,所以後世子孫大都以祖上的官職作為自己的姓,稱宰父氏和宰氏。後來宰父氏也改為宰氏,就形成宰姓的另外一支。
註:宰予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大夫,也是孔子的弟子。宰應文,明朝人,大孝子,因父母去世,就將父母形像刻成木人,像對待活人一樣尊重他們。

【郡望】

西河郡:戰國時魏國初置邑,西漢武帝時設郡,轄境相當於今山西、陝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

【歷史人物】

宰予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魯國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

宰予小孔子二十九歲,擅長言辭,能言善辯,被孔子所稱許,在言語方面排名在子貢前面。曾從孔子周遊列國,遊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於齊國、楚國。

宰予的口才很好,有時對於不清楚的事也要猜測一番。譬如魯公問他有關「立社」要用什麼木頭,他說:「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花樣繁多,使人無所適從。」孔子聽了這件事,就說:「已經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經過去的事不必再追究了。」他對於宰予的魯莽回答,深覺不滿。

宰予曾請教老師:「一個有仁德的人,告訴他說,井裡掉下一位仁人啦,那麼他是不是就會不顧自身安危跟著跳下去救他呢?」孔子說:「為什麼你要這樣做呢?你如果不喜歡仁人、君子,可以叫他遠遠走開,不再回來,卻不可以用這樣的難題陷他於不義;可以用較近情理的方法去請教他,卻不可以用毫無道理的方式來為難他。」由此可見他喜歡設想一些情況,具有探究的精神。

最嚴重的一次辯論,是有關「父母過世,守喪三年」的古禮。宰予認為守喪三年太長了,理由是:「君子三年不去習禮儀、奏音樂,禮會廢掉,樂會失傳。舊~b吃完了,新谷登場;打火用的燧木換成新的,也都是一年為期。所以守喪一年也就夠了。」

孔子反問他:「若是守喪一年之後,你便吃白米飯,穿花緞衣,你心裡安不安呢?」宰予說:「安。」

孔子接著說:「你安,你就去做吧!君子的守孝,吃美味不曉得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裡不以為舒適,所以才不這麼做。如今你既然覺得心安,便去做好了。」

宰予離開教室後,孔子說:「宰予真是不仁啊!兒女生下地來,三年以後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如此的。宰我難道沒有從他父母那裡得到三年懷抱的愛護嗎?」

宰予在沒有仔細思考或實際經驗之前,就說自己守一年喪也心安,根本沒有意願想要了解老師所持的理由。人生許多行為規範不是靠辯論可以決定,而須由生命的的真實處境與內心的真誠感受配合起來一起反省的。如果人人自以為是,社會如何維護共同的秩序與和諧?

另外,宰予晝寢,被孔子罵作「朽木」和「糞土之牆」,認為「朽木不可雕也」,為此一著名成語的由來。孔子後來意識到對宰予有失公允,說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並且從宰予那裡改變了自己以往的不足,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論語.公冶長》)

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宰予後來當了臨淄大夫,又說其參與田常作亂而被陳恆所殺,但唐代司馬貞疑此說把闞止(亦字子我)當宰予。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時被追封為「齊侯」,宋代中符二年(1009)追封為「臨淄公」,南宋咸淳三年 (1267年)進封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宰子」。


酈(ㄌㄧ?)。(lì)

【歷史來源】

1、出自於軒轅氏。根據《元和姓纂》記載,夏朝建立後,夏王禹追封先代遺民,封黃帝後人於酈邑(今河南省內鄉東北),建立酈國。酈後來滅國,於是君主族人,便以原國名命姓。

2、酈與麗、驪三字相通,驪山氏之後也有改為酈氏者。

【郡望】

新蔡郡:晉惠帝將汝陰郡分出新蔡郡。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
 
【堂號】

1、廣野堂:西漢酈食其,落魄時為裡門監,為漢高祖定計下陳留,又下齊70餘城,封廣野君。

2、酈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注經堂」、「永思堂」等。

【歷史人物】

酈道元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范陽涿鹿(今河北涿鹿縣)人。自小博覽奇書並喜好遊歷,曾跟隨做刺史的父親久居山東。成年後常因職務關係,周遊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所到之處,都細心勘察水道,搜集風土民情、歷史故事及神話傳說等。

水經注

原本《水經》記載的河流僅一百三十七條,而酈道元的《水經注》則連細小的支流也不放過,所以《注》裡記述的大小河流多達一千二百五十二條,幾乎是《水經》的十倍,此外還有五百多處湖泊和沼澤,二百多處泉水和井水等地下水。

酈道元詳細記下某些河谷的寬度、河床的深度、水量和水位的季節變化、含沙量、冰期等等,如他對黃河的記載:「河水濁,澄清一石水,六鬥泥。」以今日科學的測量,黃河水每立方米平均含泥沙量三七.六公斤,和《水經注》的說法很接近。

酈道元以認真的治學態度寫《水經注》,他搜集大量文獻資料,引書多達437種,輯錄漢魏金石碑刻350種左右,再加入豐富的民間歌謠、諺語方言、神話及歷史故事等,藉此詳述每條水道的源流經歷,沿岸的山川景物,地理情況,及建置沿革等,注文達30萬字,比原書多二十倍。

嚴謹求實

酈道元對所得各種資料先進行分析研究,再親自實地考察,采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例如古書上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貴族智伯曾說:「汾水可以淹沒魏氏諸侯的都城安邑,而絳水可以淹沒韓氏諸侯的都城平陽。」酈道元對此抱著懷疑的態度,親自沿著這兩條河考察,發現汾水河床高,安邑處在東岸低洼處,可能被汾水淹沒;而平陽地勢高於絳水河床,絳水絕不可能淹沒平陽。他又根據各種記載,在「谷水」的注中更正了《水經》以「澗水」為「淵水」之誤。酈道元這種細心求真的態度,足以為現代研究者的楷模。

《水經注》其格局壯闊,以西漢王朝的疆域為基礎外,還涉及當時許多域外地區,包括今印度、中南半島和朝鮮半島若干地區,覆蓋面積已超越前人甚廣。時間上,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約2000多年。

酈道元將豐富的自然及人文地理有系統地融入廣闊的時空架構中,《水經注》因此可以說是我國第一部以水係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明清以後,許多學者對《水經注》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對我國水利方面有不少助益。

文學貢獻

除了地理學上的貢獻外,《水經注》在文學上的影響也很深遠。酈道元以生動活潑之筆,穿插一篇篇精彩的小故事,例如他寫丹魚的傳說:
「丹水出產丹魚,只要在初夏十日的晚上守候,就能看見丹魚浮出水邊,魚身的紅光像火一般往上照。漁夫拿起漁網捕捉丹魚,再割開它的身體,將魚血塗在自己的腳上,人便能在水上行走,而且可長久住在深淵中。」
在景物的描寫上,《水經注》被譽為「片語隻字,妙絕古今。」酈道元清麗雋永的寫景文字,開創了山水遊記的先河,唐代文學家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記》即是受了《水經注》的影響和啟示。而宋代大文豪蘇軾曾說:「嗟我樂何深,《水經》也屢讀。」(啊!我的快樂多麼深刻!正因為我經常閱讀《水經注》。)

可見《水經注》融合了科學的理性詳實與文學的感性雋永,而酈道元同時被喻為出色的地理學者兼詩文耆宿,稱得上是實至名歸的。

雍(ㄩㄥ)。(yō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周朝剛建立時,周文王的第13個兒子,也就是周武王的兄弟,被封於雍地(今河南省泌陽縣一帶),於是又封為伯爵,所以人稱雍伯,而雍伯是雍國的創始人,所以後人便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

2、出自於S?鍘8?蕁豆漚襉帳媳韁ぁ芳竊兀?頻鄣暮蟠?校?諫獺⒅苤?漵械氖巢捎謨閡卣飧齙胤劍?鬩砸孛??眨?虼擻菏系鈉鷦純梢宰匪莞?紜M?寰佑誥┱卓ぃ?襠攣魘∥靼慘遠???p>【郡望】

1、京兆郡:漢武帝太初元年設京兆郡,下轄十二縣。三國時魏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大約在今天的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的地方。

2、平原郡:西漢初置,相當於今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一帶。
  
【堂號】

雍姓的主要堂號有燕貽堂。

【歷史人物】

雍 陶

雍陶,字國鈞,成都人。他是唐代後期的重要詩人,尤以寫山水名噪一時,被稱為 「山水詩人」。雍陶少年時家境貧困,因蜀中戰亂,顛沛流離,羈旅他鄉。

他曾考試落第,寫有《自述》詩:「萬事誰能問,一名猶未知。貧當多累日,閒過少年時。燈下和愁睡,花前帶酒悲。無謀常委命,轉覺命堪疑。」敘述了他當時窮困潦倒和悲觀失望的心情。他又曾把自己的詩文寫成捲軸投送給當時的宰相裴度。

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登進士第,為當時名輩所推重。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授國子毛詩博士。在長安,他與張籍、王建、賈島、無可、徐凝、章孝標等友善,以琴樽詩翰相娛,時相唱和贈答。

雍陶在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出任簡州刺史。簡州的治所在陽安(今四川簡陽西北)。據說一天他送客到城外「情盡橋」,向左右問起橋名的由來。回答說: 「送迎之地止此。」雍陶聽後,很不以為然,隨即在橋柱上題了「折柳橋」三字,並寫下了這首七言絕句:

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

他時相交往的這些人中,有的是當時名士,有的因懷才不遇而後歸隱,他們對雍陶有相當影響,雖然雍陶曾出任簡州(今四川省簡陽)和雅州 (今四川省雅安)刺史,但後來雍陶卻辭官隱居廬山,養?傲世,與塵世隔絕而終。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