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69):索咸籍賴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7月30日】

索(ㄙㄨㄛˇ)。(suǒ)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子姓,商殷七公族之一,湯王后代。根據《元和姓纂》記載,商朝的王公貴族有七支,形成七姓公族。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周武王把周公旦的長子伯禽封在魯(今山東境內),建立魯國,並且把殷商七族中的六族遷徙到魯國,這六姓分別為徐姓、條姓、蕭姓、索姓、長勺姓和尾勺姓。周武王滅紂索氏出了不少力,後來定居在魯國成為名門望族。

2、出自於他族。南北朝及唐時,胡人入居中原,有改姓索者;清朝滿族有改姓索者;今滿、藏等民族均有索姓。

【郡望】

1、武成郡:隋改定陽郡置,治定陽(今山西吉縣)。

2、武威郡:西漢置,相當於今甘肅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地區。
  
【堂號】

1、武成堂、武威堂。

2、自立堂號 求索堂、五龍堂等。

【歷史人物】

索靖

索靖(公元239―303年),字幼安,是西晉時期敦煌龍勒(今屬甘肅省)人,累世官宦。靖歷官尚書郎、酒泉太守等職。曾為征西司馬,人稱索征西。善草書、八分,峻險堅勁,尤精章草。與尚書令衛?齊名,時人稱為「一台二妙」。

索靖年輕時就有「逸群之量」,與同鄉汜哀、索永等五人均在太學讀書,才藝絕人,馳名海內,被人們稱為「敦煌五龍」。可惜,其他四人,相繼早亡,獨索靖一人 「博經史,兼通內緯」,在文學和書法上造詣很深。當時的顯官名士如傅玄、張華等人,對索靖非常賞識,都樂意和他交朋友。

索靖對自己的書藝也頗為自信,名其書勢為「銀鉤蠆尾」。他的書法對後世影響很大。唐代書法家歐陽詢平生最重法度,不肯輕易推許古人。一次,他路見索靖書寫的碑石後,竟臥於碑下,朝夕摩掌,不忍離去。

索靖平生著述頗豐,著有《草書狀》一篇,對書法演變、風格、氣韻、用筆及章法等作了全面精避的論述,有些基本觀點,至今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他還著有《五行三統正驗論》一書,此外還有《索子》、《晉詩》各20卷,現已失傳。

索靖一生擔任過西晉的重要官職。初舉賢良方正,拜駙馬部尉而出守西域,官拜酒泉太守、尚書郎、大將軍、散騎常侍等職。公元303年,河間王司馬科等舉兵侵犯洛陽。索靖被任命為游擊將軍,率關隴義兵參加保衛洛陽之戰,不幸在戰鬥中受傷而死,卒年六十五歲。死後被追贈「司空」,諡日莊。封安樂亭侯。傳世書跡有章草《七月帖》、《月儀 帖》、《出師頌》等。


咸(ㄒㄧㄢ?)。(xián)

【歷史來源】

1、出自於高辛氏。帝嚳成為部落首領時,其中底下有位臣子咸丘黑,因為佐助帝嚳而被古書記載,是咸姓始祖。

2、出自於巫者。咸氏和巫氏同一出源,商代有位賢臣名叫咸,因為以卜祝巫事為職業,所以又稱巫咸。於是他的後代便以祖先名字為姓。

3、出自他族。今滿、回、蒙古、朝鮮等民族均有咸姓。

【郡望】

汝南郡:漢高帝置,在今天河南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地區。

【堂號】

1、含象堂:咸冀為唐朝開元年間十八學士之一,朝廷在含象亭上畫了他的像。像旁有御贊。

2、其它堂號:汝南堂。

3、自立堂號:政肅堂等。

【歷史人物】

○咸唯一:明代鴻儒。他勤奮好學,精通五經。元朝末年,隱居不仕。洪武初以明經薦授本縣訓導。因戰亂多年,導致大部分人失學,他大力宣傳提倡讀書,講解倫理,剖析經義,使讀書求學的社會風氣得到較快的恢復和發展。

○咸 成:清臣。號瀾峰,滿州人。道光末年任廈門海防廳同知。時禾山文灶社黃姓多人參加小刀會舉事,事平後,省府欲剿社,他竭力反對,只懲辦參與者而已。咸豐初,疫病流行,他設點請醫診治,焦心竭慮,致病卒任所。文灶社黃姓感德,集紳商,建迎祥宮,左建咸公祠,塑像祀之,額曰「德溥幽明」。


籍(ㄐㄧ?)。(jí)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以官職為姓。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公族叫作伯厴,是晉襄公的孫子(另外一說是晉國大夫荀林父的孫子),在朝廷裡面專門負責管理晉國典籍的事情。伯厴的學問很好,他的後代中有的便用籍作為姓氏,也是今天籍姓的起源。

2、以地名為姓。春秋時,衛國有籍圃、齊國有籍丘,住在那裡的人便以籍為姓。

【郡望】

廣平郡:漢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東南)。相當於今河北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東漢廢入巨鹿郡,三國魏初復置郡。

【歷史人物】

籍談

籍談是春秋時代晉國大夫。由他身上引出了一個籍姓典故、趣事――數典忘祖:

「數典忘祖」的「數典」,就是舉列典故的意思。既然會舉列典故來論說事情,卻反而將自己祖先就是掌管典籍這件事都忘 了。故事出自於《左傳•昭公十五年》。

春秋時,晉國的荀躒和籍談出使周王室。周景王設宴款待二人,宴席中所用的酒壺是魯國進貢的,景王於是問起: 「各諸侯國都會進貢一些物品給王室,為什麼獨獨晉國沒有?」籍談回答:「每個諸侯國都曾領受王室的贈予,所以必須進獻寶貴的器物回饋王室的恩典。由於晉國地處深山邊塞,與王室距離遙遠,皇恩根本無從顧及,我們又窮於應付戎狄,哪有什麼東西可用來貢獻呢?」

景王聽了頗不以為然,於是細數從晉國祖先開始,周朝王室曾經贈予的種種賞賜,並責問籍談:「你的先人是負責掌管國家典籍的,為什麼你會忘了這些史事呢?」籍談聽了便無話可說。

等荀躒與籍談離開後,周景王又評論籍談說:「我看像籍談這麼忘本的人,後代子孫應該不會有什麼出息吧!竟然會列舉一堆典故來評論事情,卻反而將自己祖先掌管典籍這件事給忘了!」後來 「數典忘祖」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忘本。

賴(ㄌㄢ?)。(lài)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周文王姬昌的後代,以國名為氏。根據《通志.氏族略》及《文獻通考》等資料記載,周武王有弟叔穎被封於賴國,直到魯昭公四年被楚靈王所滅,所以後代便以國名為姓,是為河南賴氏。

2、出自於姜姓,炎帝神農氏的後裔,以國名為氏。根據《中國史稿》、《炎黃源流史》等資料記載,炎帝後裔有四支,屬於古羌族的四個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時烈與厲通,又音賴、所以烈山氏、厲山氏、賴山氏皆同。古時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後有一支東遷,商代時,在河南厲鄉縣建賴國,依附於商朝。周武王討伐商時,賴人南遷,後來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號,成為賴子國(今河南省息縣包信鎮)。春秋魯昭公四年,楚靈王滅,以致於這些族人遷移到鄢地,所以後裔便以國名為姓,是為湖北或河南賴氏。

3、源自於少數民族有賴姓。如阿昌族賴姓源自於阿昌語喇來,因其尾音與漢語賴字諧音,故姓賴。另外滿、台灣土著、蒙古等少數民族均有賴姓。

【郡望】

1、潁川郡:秦王政17年置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相當今河南登封、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以北縣地。此支賴氏,其開基始祖為叔穎。

2、南康郡:晉太康三年置郡。東晉移治贛縣,相當今江西省南康、贛縣、興國、寧都以南地。此支賴氏,為賴光之後。

3、河南郡:漢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相當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以北原陽縣。

4、河內郡:楚漢置郡。相當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地區。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陽)。

5、松陽郡:舊縣名,在今浙江省西南部,1958年撤銷,併入遂昌縣。此支賴氏,其開基始祖為晉代的賴光。賴光3世孫遇公,晉寧康年間任江東太守,上書朝廷,晉帝御筆親書《松陽郡》封松陽為郡。明成化二十二年,江西賴氏宗族共同商定尊遇公為江西賴氏始祖,稱松陽賴氏。
  
【堂號】

1、潁川堂:賴氏族譜載:「賴氏之先本姬姓,為周文王第十三子仲叔九代之孫穎公。宣王時錫封潁川,是為賴國。潁公之後,計十四世而國並於楚,子孫遂隱居潁川,以賴為姓,以潁川為郡焉。」故潁川為賴氏發祥之地,堂號潁川源此。潁川,考其地在今河南省信陽縣。

2、秘書堂:唐代賴- ,從小聰明,7歲會寫文章。20歲通九經百家之言。干元中,中了進士,拜崇文館校書郎。他不願干,退居鄉裡,人們把他的家叫做「秘書裡」。

3、賴姓的主要堂號有「南康堂」、「河南堂」、「西川堂」、「松陽堂」、「五常堂」、「五美堂」等。

【歷史人物】

賴祿孫

元朝延佑年間,正值蔡五九作亂,汀州寧化人賴祿孫的母親生病,祿孫就背負著病母,跟從鄉裡人避至南山。

結果群盜追至,眾人四散逃走,只有賴祿孫守著病弱的母親無法離去。盜賊要殺他的母親,祿孫就用身體保護母親,說:「寧可殺我,不要傷害我的母親。」

此時,母親渴到了極點,荒郊野外尋不到水,祿孫口含唾沫濡煦之。強盜們相顧駭異驚嘆,於是不忍加害他們,反而取水給他們。有人把他妻子也劫去了,眾盜就交相指責說:「怎麼能欺辱孝子的妻子!」並放其妻子歸家。此孝道事跡傳聞鄉裡,並上奏皇上賜褒表揚。(《元史卷一百九十七.列傳第八十四》)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