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65):葉幸司韶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7月26日】

葉(一ㄝ?)。(yè)

【歷史來源】

1、出自於羋姓,顓頊後裔葉公之後,以封邑為氏。根據《風俗通義》及《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等資料所載,顓頊後人沈諸梁,又稱葉公,葉公也就是成語當中「葉公好龍」中的葉公。原本名字是沈諸梁,字子高,是春秋時期,楚國左司馬沈尹戌之子。由於才能出眾,在楚惠王時期被封在楚國北邊要地葉邑為尹,也因為楚縣尹通稱為公,所以又稱葉公。葉公在葉邑興修水利,使當地的環境有較大的改善。他平定白公之亂,身兼要職卻不眷戀權位,激流勇退並歸隱終老於葉邑。所以他的後裔便以邑為姓,葉邑成為葉氏祖地,葉公成為葉氏始祖。

2、出自於葉調國。葉調(今印尼爪哇島或者蘇門答臘島)。東漢永建六年曾經遣使中國,建立友好關係,葉調國來中國的移民大多以葉為姓,傳名竹帛。

3、出自於中國古姓。中國古姓中的葉陽氏、葉大夫氏,在今天已經見不到。按照兩字姓、三字姓轉為單字姓的規律,葉陽氏、葉大夫氏後來也改為葉氏。

4、出自於其它源流和少數民族有葉姓。

(1)根據《姓氏考略》資料所載,古代南方少數民族日南郡(今越南境內)大多以葉為姓。如春秋時吳國人葉雄即是南方少數民族的後裔。

(2)滿族納喇氏、葉赫勒氏、德昂族亥氏,台灣土著、彝、蒙、土家、錫伯、保安、回、苗等民族均有葉姓。

【郡望】

1、下邳郡:東漢永平十五年(西曆72年)改臨淮郡置國,治所在下邳(今江蘇雎寧西北),轄地北至江蘇新沂、邳縣,南至安徽嘉山,東至江蘇漣水、淮安和靖江市。南宋時改為郡。

2、南陽郡:於今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東北部一帶。

【歷史人物】

葉法善

葉法善,字道元,出生在南陽的葉邑,後住在處州松陽縣。葉家四代修道,都好做好事積陰德以救物濟人。他母親姓劉,白天睡覺時,夢見流星進入口中,吞下之後便懷了孕。懷孕十五個月才生下他。

他七歲那年,失蹤在江中,人們都認為他死了,三年後他卻回來了。父母問他為什麼去了這麼久,他說:「一個穿青衣服的童子領著我,給我雲漿喝,所以我就逗留了一會兒。」又說:「穿青衣服的童子領他去見太上,太上允許留他。」他成年之後身高九尺,額頭上有兩個「午」字。

他的性情淳厚,膚色潔白,不吃葷腥辛辣之物。他常常獨自處在幽室之中,或者雲遊林澤,或者尋訪雲泉。從仙府回來,他已經有役使鬼神的道術了。於是他住進卯酉山。他的家門離山很近,有一塊巨石擋路,常常要繞著走避開它。他扔出一道符搬起那巨石,巨石頃刻間便飛走了。路就平坦了。眾人都感到驚奇。

他曾經到括蒼白馬山遊覽,在一所石室內遇見過三位神人。三位神人都穿著錦衣,戴著寶冠。神人對葉法善說:「我奉太上的命令,把密旨告訴你。你本來是太極宮紫微殿左仙卿,因為校錄不勤,被謫貶到人世上來。你應該趕快立功,濟世救人,輔佐國家,功滿之後,就會再恢復舊職。太上還讓我把真仙的的法術傳授給你。你還要勤於修行,幫助眾生,好好地勉勵自己吧。」神人說完便離去了。

中宗復位以後,武三思還繼續掌權。葉法善多次報告了武三思的陰謀,保護了中宗相王和玄宗。武三思十分忌恨,葉法善因此被流放到南海。廣州的百姓一向仰慕他的名字,面向著北方等候著他。他騎著白鹿,從海上來到,住在龍興新觀。遠近的人們都來禮敬他,施捨的錢物極多。他把這些錢物全都用來修觀宇了。

一年以後,他進到洪州的西山裡養神修道。景龍四年辛亥三月九日,括蒼山的三位神人又下來,傳達太上的命令:「你應當輔佐我們的睿宗皇帝 和開元聖帝,不可隱居在山中而耽誤荒廢了對你的委任。」說完就離去了。當時這兩位皇帝還沒有登位,而他們的廟號年號,葉法善全都事先知道了。

那年八月,果然有詔書召他回京。等到後來平定了韋皇后,相王李旦成為睿宗皇帝。後來,玄宗繼承了帝位,葉法善在京城輔佐聖主。凡是吉凶動靜,他都能預先向皇上奏明。正趕上吐蕃國派使者來獻寶,寶被封在匣子裡。使者說:「請陛下自己開,不要讓別人知道其中的機密。」朝廷一片默然,只有葉法善說:「這是個凶匣子,請陛下不要開。應該讓吐蕃的來使自己開。」玄宗聽了他的話,命令蕃使自己去打開,結果匣子裡的暗箭激射出來,正好把蕃使射死了,真相果然像葉法善說的那樣。不久,皇帝封他為銀青光祿大夫、鴻臚卿、越國公、景龍觀主。

第二年正月二十七日,忽然有幾百隻雲鶴排成行列從北邊飛來,飛翔聚集在葉法善故居的山上。仙鶴徘徊了三天,五色的瑞雲覆蓋了他的住處。這一年庚申六月三日甲申時,他在京都景龍觀坐化。他的弟子既齊物、尹?見到了神仙下來的事,但是他們保密,不往外講。二十一日,皇帝下詔書,贈他金紫光祿大夫、越州都督的稱號。

他活了一百零七歲。他所住的那個院子裡,異香濃郁,仙樂聲聲,有一股青煙直上,映照天空,整整一天才消失。葉法善死前曾請求歸葬故鄉。皇上下令把他的侄子──潤州司馬葉仲容引度為道士,和中使一塊監護著他的靈柩,葬到松陽縣。並且詔令衢、婺、 括三州協助操辦葬禮,供給所需要的錢物。出殯那天,皇上又敕令官吏們穿上白色喪服在城門外送靈。

葉法善的事跡很多。開元年初正月十五夜裡, 唐玄宗把儀仗移到上陽宮觀燈。尚方署的工匠毛順心構建了三十多間彩樓,還放上金翠珠玉,樓高一百五十尺。微風吹來,鏘然有聲,很有韻味。用燈做成龍、鳳、 螭、豹跳躍的樣子,好像不是人所能完成的。唐玄宗看了非常高興,派人把葉法善找來在樓下看,別人都不知道。葉法善說:「燈景的盛況固然是無比的。但是西涼府今夜的燈也僅次於這裡。」

玄宗說:「法師剛才曾經去過?」葉法善說:「我剛從那回來,就受到陛下的緊急召見。」玄宗對他的話感到奇怪,說道:「現在我也想去,行嗎?」葉法善說:「這很容易。」於是他讓玄宗閉上眼睛,約定說:「一定不要隨便亂看,如果誤看了什麼,一定會受到不尋常的驚嚇。玄宗照他說的那樣做,閉著眼睛用力一跳,已躍上高空,不一會兒就覺得腳已觸到地面。葉法善說:「可以睜眼看了!」

只見燈火輝映,連綿幾十裡,有接連不斷的車馬,又有紛然眾多的士女。玄宗不住的稱讚這裡的燈會盛況,讚嘆了好久。於是,葉法善就請他回去,又閉上眼睛騰空而上,一會兒便回到彩樓之下了。那支歌舞的曲子還沒有結束呢。玄宗到涼州的時候,用鏤鐵如意換了酒喝。第二天他派出一位中使,以辦別的事為名到涼州去,找到了鏤鐵如意帶了回來,證明葉法善帶他去涼州的事不假。

幸(ㄒ一ㄥ?)。(xìng)

【歷史來源】

 根據《通志.氏族略》記載,望出南昌、雁門。《通志》張澍云:其先得姓於君,因以為姓,如寵氏、賞氏。意思指幸姓的起源是來自寵字與賞字二字。由於臣民們受到國君的寵幸為榮,所以以此為姓。

  幸氏一世祖-偃公-周成王賜姓壬戌年西曆前1079年,鎮守滄州(雁門在此地域內),渤海滄州青池人。周文王第47子,武王之弟偃因鎮守朔北雁門有功,武王之子周成王於壬戌歲(西曆前1079年)賜其叔偃為幸姓,所以偃是幸氏的鼻祖。其子襲父職並傳一十三代。

【郡望】

1、雁門郡:戰國時趙置,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2、渤海郡:西漢置,在今河北、遼寧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

3、南昌郡:漢為豫章郡治,隋為洪州治,五代南唐及明、清為南昌府治,均為今江西南昌。
  
【堂號】

郡望堂號:雁門、渤海、南昌。

【歷史人物】

幸南容

幸南容(公元746~819年),又名幸顯,字惕微;唐代筠州高安華林鄉洪城村人(今江西高安)。精研文史,唐德宗貞元年間金榜舉為進士,歷官太常寺卿、國子監祭酒兼太子賓客。

據史料介紹,幸南容在唐貞元九年與柳宗元同舉進士,此時,幸南容已四十七歲,比柳宗元大二十六歲。柳宗元在給幸南容撰寫的墓志銘中曾說:「公居膠癢時,以能文著,宗元甫齡,聞公盛名,每致翹慕,比應京試,得接公顏,宇量汪汪,問學淵源,質之素聞,若合左券,傾蓋之頃,即不忍釋去,遂為故交,相與講論不置。閱數年,賴君淬礪,乃幸叨未薦,既而君果聯名穆寂,宗元亦獲附驥。」

由此可見,在中舉之前,幸南容因為學問淵博,文章出名,曾在京都或各地講學。中舉後,幸南容居官二十一年,唐元和四年他受任國子監祭酒兼太子賓客。「一時禮教為之重新,始復太宗舊制,且師道莊嚴」;「太子諸生,咸沐作育之化。」所以幸南容在講學提攜後進上充分用心,在當時影響深遠。唐憲宗曾稱譽其曰:「在翰林有論恩之益,兼僚有輔導之功,掌教成均,師道惟嚴。」

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幸南容以六十八歲高齡告老還鄉回高安洪城,仍潛心教化,不改初衷。在洪城「築書院以授業」首建中國最早的書院之一「桂岩書院」,講學授徒,「頗獲士望」。一時之間,遠近文人知者蜂擁而來,幸氏洪城「應橋車馬驅逐,長途遊客如織」,此舉也為幸家累世累代興辦家族私塾開創了新例,這種教化方式在中國歷史上影響頗大。他逝世後,唐憲宗封他為渤海郡開國子爵、文貞公。

桂岩書院在歷史上幾經廢興,而幸氏子孫卻一直堅持器重詩書,辦學不輟。


司(ㄙ)。(sī)

【歷史來源】

1、在神農成為部落首領時,有一位專事占卜的大臣名司怪,他的後代子孫以司為姓。

2、春秋時期,鄭國有位大夫名叫司成,他的子孫以祖字為姓。

3、春秋時期,晉國有大夫叔虎,被封於嚶,建立嚶國,下有卿士司臣,所以後代子孫也姓司。

4、春秋時代,有程國,伯爵,時稱程伯。直到程伯休父時,為周王室司馬官,受賜為官族,所以子孫便以為司姓。

5、春秋時衛國衛靈公有子公子郢,其子孫世為衛國司寇,後裔以官為氏,姓司寇氏,後改為單姓司。

6、歷史上的複姓司德、司城等,其後裔亦改為單姓司,稱司氏。

【郡望】

頓丘郡:西晉武帝時始置,轄境在今河南省濬縣、清豐縣一帶。

【堂號】

淮右堂:宋朝時候舒州團練司超,屢立戰功,在蔡州、絳州、鄭州、蘄州等地做官。這些地方都屬淮河之右,他熟悉淮右江山的險易,所以打起仗來百戰百勝。

【歷史人物】

司居敬

司居敬,元朝時恩縣(今山東平原縣等地)人,生活簡樸,為人耿直,至元末為鄒縣尹。

他勤政愛民,常到各地查詢民情。當地縣民當時最大的困難,是要把田賦運到膠州交納,路途遙遠,往返困難。他曾三次上書,要求改運滕縣,終於得到允許。

後來又了解到許多人想讀書,但沒有學校,於是他建造學宮,廣設學田,把自己的藏書也捐給學宮。他離職後,縣民為他刻石紀念、感戴他的恩德。

韶(ㄕㄠ?)。(sháo)

【歷史來源】

1、出自於有虞氏,以樂曲名為氏。舜成為部落首領時,他的樂官作了一首名叫《韶》的曲子,優美動聽。所以舜臣樂官的後代子孫以其祖上所作曲名為姓。望族居於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市)。

註:在《論語》中記載,孔子曾在齊國聽過《韶》樂。

2、以地名為氏,源自於粵北韶州。現在廣東省的曲江、樂昌、仁化、乳源、翁源、英德六縣,自隋代以來,稱為韶州,我國的韶氏便發源於這個地方。根據《寰宇記》所記載,韶州這個地方有韶石,在4000多年以前,聖君虞舜曾在南巡時到過這裡,登韶山奏韶樂,因此得名。

註:韶石,是廣東省曲江縣北方的一個自然奇觀,迤邐而東,共有36塊奇形巨石,韶州因韶石而得名,古代的當地先民又以地為姓氏而姓韶。

【郡望】

太原郡:戰國時秦置。治所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堂號】

韶姓的主要堂號有太原堂。

【歷史人物】

韶護

韶護,明初陝西省岐山人。在洪武年間當官。那時明朝剛取得天下,百廢待舉,韶護為官盡心盡力,力求辦好辦快,當時人們都讚揚他,朝廷於是升了他的官職。

他後來後以因勤恪敏達、事無凝滯而由戶部主事改任星山典史,繼又擢升為按察簽事。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