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64):景詹束龍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7月25日】

景(ㄐㄧㄥˇ)。(Jǐ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春秋時期的楚國公族,是由楚大夫景差而來的姓氏。相傳,景差是楚國貴族,入仕後官至大夫,子孫為了加以紀念,便以他的名字為姓。

2、出自於戰國時期的齊國。周敬王時,齊國國君杵臼去世,諡號為景,世稱齊景公。他的子孫就以他的諡號為姓。

3、出自於改姓、冒姓。改姓,由於某種特殊原因,導致不得不更改。常見的如帝王賜姓,避諱改姓,避禍改姓,複音姓氏單音化等等。還有一些少見的改姓現象,即單音姓氏複音化,以及避恥改姓、避嘲改姓等等。冒姓,也是改姓的一種,因為被人收養,或因母改嫁,或為贅婿等等,而改取他人之姓。如三國時期的曹操本姓夏侯氏,因其父為曹騰收養,遂冒姓為曹。

【郡望】

晉陽郡:秦置晉陽縣,趙國都城置晉陽郡。不久又改名太原郡,屬太原郡轄,現在山西太原市。西漢初年曾經在此設置太原國,晉陽為太原國都。不久兼置并州,東漢時期,撤掉了并州,歸屬冀州,分置恆山、西河二郡。

【歷史人物】

景舍

此段事跡出於《戰國策.卷上.楚》:趙國的都城邯鄲被魏國圍困時,昭奚恤向楚王道:「王不如不救趙國,反助魏國,令魏國更強盛;魏國強盛後,攻打趙國必較從前更兇猛,趙國當然不幹了,必定全力抵抗,結果雙方肯定精疲力盡!」

景舍道:「不對!昭奚恤不懂!魏國攻打趙國,唯恐楚國攻擊他的後面。現在不去救趙,趙國形勢危殆,魏國不必憂心顧念楚國,乃是楚和魏共打趙國了,趙受害必深,怎麼會『雙方精疲力盡』呢?

而且魏國用兵侵占趙國的土地,趙國已有危亡的態勢,雖有楚國,並不去救援他,趙必定和魏聯合,圖謀楚國了。所以王不如少出點兵,去救趙國,趙倚恃楚國強,必定和魏國爭戰,魏國惱怒趙國頑強,又看見楚國的救兵不多不足怕,必定不放棄攻趙。趙魏兩國相互廝殺、兵力耗損,而齊和秦如果支持我們楚國,那麼,就可以乘機攻打魏國的後門啦!」

於是楚王派遣景舍起兵救趙,可趙國的都城邯鄲仍被魏軍攻破,而景舍卻趁此良機,乘亂取了雎、?間的魏地。


詹(ㄓㄢ)。(zhān)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為周文王之後。根據《姓苑》資料所載,周宣王封庶子於詹,稱為詹侯,建立詹國,所以後代子孫便以國為姓。

2、根據《路史》記載,相傳古帝虞舜封黃帝之後得詹(同瞻,備受尊敬)者,所以子孫因以為姓。

3、以官名為姓。根據《百家姓溯源》資料所載,古代負責詹(占)卜的官職稱為詹尹官,後來的子孫便以官職命姓。

4、根據《姓氏考略》記載,春秋時晉有詹嘉、鄭有詹伯,均以邑為氏。

5、出自於少數民族有詹姓。今蒙古、土家、台灣土著、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郡望】

1、渤海郡:漢代設置,治所在浮陽(今河北省滄州),後移治南皮(今河北省南皮東北)。

2、河間郡:漢河間國,北魏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省獻縣),後移治今河北省河間西南。
  
【堂號】

詹性的主要堂號有 「河間堂」、「奎光堂」、「潔身堂」、「繼述堂」、「敦復堂」、「永思堂」、「墩崇堂」等。

【歷史人物】

詹何

詹何,戰國時楚國術士。善術數,傳說坐於家中,能知門外牛之毛色及以白布裹角。以下是「詹何釣魚」的寓言故事:

有位釣魚高手名叫詹何,他的釣魚技術與眾不同:釣魚線是一根蠶絲繩,釣魚鉤是用細針彎曲而成,釣魚竿則是楚地出產的一種細竹,釣餌是用剖成兩半的小米粒做成,用不了多少時間,詹何便可從湍急的百丈深淵中釣到一大車的魚!而他的釣具:釣魚線沒有斷,釣魚鉤也沒有直,甚至連釣魚竿也沒有彎!

楚王聽說了他的高超釣技,十分稱奇,便將他召進宮來,詢問垂釣的訣竅。詹何答道:「從前楚國有個射鳥能手,名叫蒲且子,他用拉力很小的弱弓,將繫著細繩的箭矢順著風勢射出去,一箭就能射中兩隻正在高空翱翔的黃鵬鳥。這是由於他用心專一、用力均勻的結果。於是,我學著用他的這個辦法來釣魚,花了5 年時間,終於完全精通了這門技術。每當我持竿釣魚時,總是全身心地專注釣魚,其它什麼都不想,排除雜念。拋出釣魚線、沉下釣魚鉤時,做到手上的用力不輕不重,絲毫不受外界環境的干擾。這樣,魚兒見到我魚鉤上的釣餌,便以為是水中的沉渣和泡沫,於是毫不猶豫地吞食下去。我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讓魚兒上勾了。」

以上兩個故事說明了同一個道理,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獲得顯著的成效。


束(ㄕㄨ?)。(shù)

【歷史來源】

出自於媯姓,由?氏所改,而?氏自田氏出。根據《晉書.束皙傳》記載,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部族姓?(古「疏」字的異體字)。漢代時候有位叫?廣的人,宣帝時任太子太傅,東海蘭陵(今山東省棗莊東南)人。到了?廣曾孫孟達時,自東海為了避王莽之難,遷居沙鹿山(今河北省大名縣境內)。所以去掉疋字改為束氏,世代相傳。望族居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縣),所以束氏後人便奉疏廣為束姓的始祖。

【郡望】

河南郡:漢置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南陽郡:設置於秦昭王三十五年(西曆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南陽郡轄境在漢代相當於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大業三年(607年)復置。唐初復廢,天寶至德年間又曾改鄧州為南陽郡。

【堂號】

束姓的主要堂號有 「河南堂」、「南陽堂」、「補經堂」等。

【歷史人物】

束皙

束皙(西元?――300年以後),字廣微,西晉陽平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人。太康初年,官佐著作郎、尚書郎。學識廣博,通古文字。其性沉退,不慕虛榮和名利。

他是當時多聞博識而精於古文的學者,從不以飽學之士自居而爭取榮華富貴。

太康二年(公元 281年),汲郡(今河南汲縣西南)人盜發戰國魏安厘王(一說魏襄王)墓冢,得到竹書數十車,其中有魏國史書紀年十三篇,記述了夏朝以來至安厘王二十一年事,還記述了周穆王遊行四海事。竹書文字用漆書寫,稱為蝌蚪文,與秦篆不同,簡札又錯亂無次序。

開始,晉武王令衛桓整理,改寫成當時文字。衛桓死後,束皙完成了整理工作,並作考證。《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能夠流傳後世,束皙功不可沒。

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倫為相國,請他為記室,辭官回到故裡,教授門徒。因病而逝,年僅四十。撰《七代通紀》及《晉書》「紀」、「志」,多已失傳。有《束廣微集》,原本早佚,今存輯本。

龍(ㄌㄨㄥ?)。(ló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黃帝之臣龍行。根據《姓氏錄源》及《竹書紀年》記載,黃帝臣有龍行,黃帝居住於有熊(今河南省新鄭)。是為河南龍氏。

2、以官名為氏,舜時納言龍之後。根據《通志.氏族略》記載,龍氏,舜臣也,龍也納言(所謂納言,是當時一種專司出納,帝命的官職。)子孫以官職名為姓。因為舜的活動地域在晉南地區,所以此支龍氏來自於今山西省境。是為山西龍氏。一直到漢代,龍勉因仕,從河北鉅鹿詔遷扶風京兆,傳四代有龍述,字伯高,龍伯高初任山都縣令,漢光武帝時升零陵太守,當官的時候在楚,家在武陵。為武陵始祖。

3、出自於御龍氏之後。根據《姓氏考略》記載,龍姓出自於御龍氏,望出天水。如夏朝御龍氏劉累(堯之後,因有馴化龍的本領,深得夏帝孔甲的賞識,被封賜為御龍氏)的後裔中,就有以龍為氏的。劉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師縣南,是為河南龍氏。

4、出自豢龍氏之後。根據《通志.氏族略》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資料所載,相傳董父,己姓,精通於飼養龍,因為畜養龍而被舜賜姓「豢龍氏」。所以後代有以龍為氏的,是為湖北龍氏。

5、出自於西漢??地區有龍姓。根據《華陽國志》資料所載,西漢時的??大姓中有龍氏。??郡,今貴州省凱裡縣西北。

6、出自於地名,以採食地為姓。春秋時代,楚大夫食采於龍(今山東省泰安西南之龍鄉),所以他的子孫有以龍為姓。

7、出自其它源流和少數民族有龍姓。根據《北史》所載,焉耆國(今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西南),西域且彌(今新疆昌吉、瑪納斯二縣),他們的君王皆為龍氏;另外少數民族中有龍姓,如苗、普米、哈尼、彝、侗、瑤、水等民族均有龍姓。
  
【郡望】

1、武陵郡:治所在義陵(今湖南漵浦南)。

2、天水郡:西漢時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西晉時治所在上啁(今天水市)。

3、武陽郡:治所在貴鄉(今河北大名東北)。

4、太原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

5、武昌郡:治所在今武昌。

【堂號】

龍姓的堂號有 「世師」、「八德」、「經德」、「納言」、「敦本」、「敦厚」、「武陵」、「天水」等。

【歷史人物】

龍且

龍且,秦末楚漢爭霸時期西楚國猛將。生卒年不詳,是項羽手下第一猛將,與季布、鍾離昧、英布、虞子期為楚軍五大將。官拜西楚國大司馬。

龍且自幼與項羽一起長大,情若兄弟。隨項羽叔父項梁起義,每戰皆親身奮戰殺敵,深得項羽信任。後與田榮合軍救東阿,大破秦軍於東阿。彭城之戰後,項羽將西楚國僱傭的樓煩氏族精銳騎士盡數交由其統帥。在英布背楚之時,項羽命龍且點本部騎士往擊之。龍且與英布血戰,大破之,基本殲滅了英布的軍隊,英布在隨從親信的護衛下逃離九江歸漢。

項羽聞韓信已舉河北,破齊、趙,而且想要擊楚,派龍且率部往擊之,與齊軍聯合號稱二十萬。韓信與龍且大戰,詐敗,龍且輕敵,只率少數騎士渡河追擊,結果中了韓信水淹之計,導致龍且率領的少量騎士與大軍被分隔開,漢大軍轉頭反擊,將龍且部騎士團團包圍。

龍且力戰漢諸將,雖有萬夫不當之勇無奈敗局已定,終被漢騎將灌嬰部卒斬殺,楚軍一潰而散,項羽失掉了後期最強勁的幾萬精銳和心腹大將,被漢三面包圍。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