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11月17日】
北宋范寬《厙山行旅圖》不僅被譽為中國山水畫裡最高的一座山,外國人想了解中國山水畫時,一定不能不提到它。看過這幅畫的人幾乎全是「一見難忘」,許多人好奇,許多人感動……,這幅畫為甚麼會有這麼大的力量?本文就將試著解讀在這幅「其實很數學」的畫中,到底蘊藏了哪些秘密。
引言
李霖燦在《中國美術史稿》中談到:「記得劉國松氏對我說過,有一次他對這幅巨軸凝眸深思,竟然『感激』得流下了眼淚!」劉國松是台灣早期現代藝術的開拓者,看了這幅畫後,感激的流下眼淚。在此,「感激」二字用的很有趣,一般我們對於施恩於我們的任何人、事、物感激,是因為我們從對方身上得到了昇華,或是得到啟發、包容和諒解。而劉國松,一個從事現代藝術的人,為甚麼會對一幅千年古畫感激呢?李霖燦解釋了這個感激的眼淚是怎麼來的:「劉國松氏不過是被范寬的『誠懇』所感動了而已。試看那千筆萬擢不厭其煩的『雨點皴』法,若不把山的莊嚴偉大,從心坎中畫到了頑石點頭誓不罷休,哪個人能不為范華原的『誠懇』所感動?」――李霖燦認為他是被范寬的「誠懇」所感動的。
范寬的「誠懇」無疑是十分動人的,但只因為他使用了「雨點皴」嗎?這幅畫感動了古今無數人,也許畫中還蘊含了更多的「感動因子」有待我們去發掘。
一、關於范寬
范寬(活耀於十世紀),名中正,字中立,陝西華原(今耀縣)人。北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說到范寬:「性溫厚,有大度,故時人目為范寬。居山林間,常危坐終日,縱目四顧,以求其妙。」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說他:「進止疏野,性嗜酒好道。」看來是位個性落拓的求道者。
他擅長山水畫,北宋《宣和畫譜》描述了他學畫悟道的經過:「初學李成(五代山東畫家),既悟,乃嘆曰:『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於是舍其舊習,卜居終南、太華岩隈林麓之間,而覽其雲煙慘澹、風月陰霽難狀之景,默與神遇……,故天下皆稱寬善與山傳神。」可見他之所以能畫出山的精神面貌和神采,而不是只描繪了表象,究其原因就是范寬讓自己完全融入山水間,「理通神會」,觀照自然與自身、天人合一,因此他能將山的真精神於筆下自然流露。
二、《厙山行旅圖》構圖特性
(一)、中峰鼎立,中軸巨碑式構圖
《厙山行旅圖》是故宮的鎮院之寶。畫面樸實、穩定,這些特質從他的構圖看的出來,比如他的構圖是中軸式、巨碑式構圖,本身就有中正平衡的效果,相當對襯、而且居中。
(二)、主山(遠景)占畫面2/3,且幾近滿幅
這幅畫的尺寸很有趣,206x103cm剛好是2:1。遠景山形圓渾,占滿了畫面的2/3,遠山就是這幅畫的主角。他這種滿幅的效果,造成了永恆、穩定、包容的視覺感。
(三)、等比級數的比例造成視覺的跳躍
這幅畫還有著很獨特的構圖,前景、中景、遠景的比例剛好是1:3:9。等比級數的構圖比例,造成視覺的跳躍:一方面產生節奏感,另一方面也成就了中軸主山的巨大感。為甚麼會有這樣的效果?打個比方,我們看台北101大樓,如果遠距離看,我們並不會覺得它特別高,我們只會覺得它比其他地方高;但是,你一到台北101底部,你就知道它有多高了。
這幅畫也是如此,遠景主山墨色跟前景一樣重,又非常巨大,他的強度其實比前景的石塊還要強,直接打到你的眼前,這時你好像被迫站在山腳下,但很有趣的是,雖然你好像站在山腳下,但是你不是,這裡還有一個很虛靈的雲霧,你根本不知道他的距離有多遠;有修煉的人就知道,范寬運用了「移念到眼前」的概念。
三、《厙山行旅圖》筆墨技法特性
(一)、寫實與寫意-形神俱足
這幅畫雖然旨在將山的內在精神傳達出來,但一方面又很寫實,他將陝北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也充分表現出來了。
(二)、創「雨點皴」
他創立雨點皴,就是為了表達山石的堅硬,使山的形體跟質感俱足。
(三)、用筆雄強老硬、強韌堅實
畫中的用筆都非常剛硬,但又很有韌性、很堅實。不管皴法或是輪廓線,都非常的堅實,宛若工匠的鑿刻。
(四)、輪廓線內側留白
范寬在山石輪廓線內幾乎都留了一道白,一般的山水畫家很少這麼做的。外國人一直詬病中國畫沒有光影的處理,好像畫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思隨便畫,其實不是的。我們畫西畫時,都會處理反光,范寬在山石輪廓線內的留白,就像是反光線一樣;有修煉的人還能知道,在另外空間裡,有些東西是自體微微發光,他這樣的表現也有那樣空間的感覺。范寬一方面處理了石塊間的距離感,一方面也傳達了這樣的意涵。
四、密碼解讀-1:3:9代表何意?
(一)九層天乎?
中國人特別重視「九」這個數字,據說它是由龍形圖騰演變成文字,象徵著神秘與神聖。古代皇帝有「九五之尊」之稱,而帝王也喜用有「九」字的吉言,代表吉慶祥瑞,例如清朝雍正皇帝五十大壽時,就有「無量九尊」、「天保九如」、「禹貢九鼎」等物獻壽。
而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中,「九」是最大陽數,象徵著天,天有九層,九層天就是指天之極處。《黃帝內經素問》中也提到:「天地之數,始於一,終於九。」因此推論畫中1:3:9的比例很可能與宇宙結構、與天之極處十分相關。
(二)三段景代表三種層次,象徵人和宇宙的關係與宇宙的基本結構
因為有了1:3:9的比例關係,讓我們似乎看到了這幅畫中「人」和「天」的關係與脈絡,畫中清晰的展現三種層次:
1、前景-凡俗世界
前景行旅二人在炎夏中打赤膊、扇扇子,四頭驢背駝重物、步履蹣跚。就好像塵俗的世界,人們有遠有數不盡的包袱,放不下的執著,很忙碌又辛苦的生活著。畫中旅人前行的道路似乎寬廣,但卻永遠無法提升層次,而且看不到天,因為連抬頭的時間都沒有。現世的人們也一樣,在這個層次中你感覺很自由,好像可以任意做很多事,可是你卻可能發現日復一日,你仿佛永遠在同一個平面上無法提升。
2、中景-好道、求道、修道的層次
如果仔細看,你會看到中景畫幅左方的樹叢後有一位穿著僧侶袍的求道者。而這名僧人要從畫幅的左方翻山越嶺,經過危橋,在道路隱晦、叢林密布中探求摸索,才能到達畫幅右方樹叢後的寺院。其實接觸過修煉的人們都知道修煉的困難,仿佛你一開始修煉就要面對觸及你心靈的真正考驗。中景象徵著修煉者辛苦以求道、以及一道被遮掩的、不明的求道之路。
3、遠景-宇宙最高意志的主宰
占畫面2/3的遠景主峰,是這幅畫中最獨特的部分。堅實渾圓的主山巨大無比,高聳入天之極處,這似乎表現著堅強的意志,象徵了宇宙最高意志的主宰,而惦一直恆常不變的注視著下方的生命。此外,山體兩側畫有流泉、飛瀑和煙嵐,似象徵著流動靈源;山頂密林於中景針葉林之上,除了畫出難以測量的高度,也傳達了極高無華的意涵。
如斧鑿般的雨點皴,鑿出山的實質與風骨,點點雨點,如細胞、如分子、如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畫家畫作時如雕刻工匠般,一點一點的,細心耐心但雄強的畫出,就如同修行一般,日復一日,勇猛精進。
遠景主山體旁直瀉而下的流泉,不斷流泄到中景,再奔入前景而越見寬廣,仿佛正說明著造物之恩如天降甘露,披及萬物。這道隱密深處的瀑布在畫中剛好位於寺廟的正上方,也就是暗示著「法源」、「道源」的流瀑與修行者的距離最為接近,傳達了「唯修煉得聞天音」的訊息。另外,此唯一能夠與主山體連結的流瀑細弱的泉聲,又如同是感知生命來自何方的一道細微線索。
值得一提的是,這條通天之道既窄且幽微,山勢(道體)如此之高,平面距離又難以測量,且無路攀登,人如何上得去呢?
小結
《厙山行旅圖》或許是范寬心中的宇宙結構簡單示意圖。更重要的是這幅畫其實是在呼喚著所有的觀者--回歸與昇華,而那也許正是你內心受到感動的真實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