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文化漫談(四)

茹橋 整理


【正見網2010年03月18日】

在經歷了一個三百多年的動盪、分裂時期後,天下復歸統一。楊堅先後兼併了北周和南陳,統一中原,方國號隋,至煬帝而亡,僅僅三十幾年。

隋朝時間不長,但這一時期的陶瓷業卻比較發達。隋朝陶瓷器造型基本上與南北朝的風格相似,卻有所變化,更加飽滿,釉色更加清亮、勻淨。

 


觀音菩薩立像: 這尊觀音菩薩帶著超然的微笑。站在蓮花之上,一手持著蓮花,一手指下,姿態端莊。

隋青瓷陶罐: 胎色灰白.釉色青中閃黃,施釉不到底,有流釉現象,釉厚處呈玻璃狀,整個器形渾厚飽滿。

位於河北省的邢窯是中國北方最早燒制白瓷的窯場。據專家考證,邢窯始燒於北朝,後於五代衰落,終於元代,燒造時間大約為九百多年。隋朝出現大量質量較高的白瓷,而且已燒制出具有高透影性能的細白瓷。在河南安陽、陝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白釉瓷,其胎質堅硬、釉色潔白、光潤晶瑩,造型生動美觀。隋代青釉瓷器的生產則更廣泛,在河北、河南、陝西、安徽以及江南各地皆有青瓷出土,並發現了多處隋代窯址。

唐朝,是中華歷史上被公認的一個大放異彩的鼎盛時期,定都長安。唐朝的方方面面都顯示出其盛世輝煌的華章。

 

白釉人形尊: 胎質白,釉色白中泛黃,整個器形是一個西域少年形像。既美觀又實用,為初唐白瓷藝術塑像的代表作品。

唐朝時期,長安、洛陽這兩個地方都出土了大量唐三彩,無論從製作工藝還是藝術上都非常高超。

據史料記載,唐代的河南府是貢白瓷的重要產區,鞏縣窯、鶴壁集窯、陝縣西關窯等窯址都出產白瓷,同時燒造三彩器和彩釉器。陶瓷業在唐代得到空前的發展。

“唐三彩”所表現的那種色彩絢爛、瑰麗多姿、氣勢恢宏的格調,正是唐朝那盛世輝煌、波瀾壯闊、國富民強的時代反映。

唐三彩瓷簡稱唐三彩

唐代生產的用高嶺土作胎,施黃、綠、藍、褐等多種色釉燒制而成的低溫釉陶器物。

初唐的三彩製品以褐赭黃色為主,間以白色或綠色釉,採用蘸釉法,施釉比較粗,釉層偏厚,有流釉或燭淚狀,釉層沒有完全燒開,色澤暗淡。

隨之發展至盛唐時期,唐三彩的製造工藝有了很大的進步,造型優美,採用了混釉技法,其釉色瑩潤,色彩斑斕。這時的三彩器多為內外滿釉,色彩有黃、綠、藍、白、黑等;裝飾手法除了刻花、印花外,還廣泛使用堆貼和捏塑;圖案的內容更是豐富多彩。除了各種器皿以外,出現了大量生動的唐三彩人俑,唐三彩人俑形體富泰飽滿,造型生動。

 

唐三彩俑

人物造型準確,輪廓曲線富於變化,顯示了唐代人物圓雕取得的高度藝術成就。

而到了中晚唐時期的三彩製品卻開始走下坡路。晚唐三彩多為小件,趨於單彩釉,釉面單薄,脫落剝離現象嚴重。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後來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面,都遠不及唐三彩。

南北朝時期開始的“南青北白”的瓷業布局,唐代是邢、越並重。從北朝到唐代這一階段,中國古代制瓷藝術逐步形成了青釉和白釉兩個大的系統,之後它們分別沿著各自不同的方面發展。

唐邢窯白瓷始於隋,盛於唐,衰於元。唐代被形容為“類銀”“似雪”的細白瓷可謂登峰造極。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睡後茶興億楊同州》有詩曰:“白瓷甌甚潔”。唐人李肇在《國史補》裡寫道:“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白釉蓮瓣座燈台

唐,高30.4厘米,口徑6.5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藏。由燈盤、台柱和承座三部分組成。燈盤呈杯形,中心有插燭圓筒。台柱細長挺拔。束腰飾瓦棱紋,線條清晰明朗。承座凸雕蓮瓣紋座。胎質細密堅硬,整體造型莊重、挺拔、精美別致。通體施白釉,釉色白潤,釉厚處呈淡青色,底座無釉,有一墨書“永”字。

唐代的飲茶、“鬥茶”之風盛興以及朝廷對青瓷的需求量增大,使得此時的越窯青瓷也得到很大發展,其瓷器特點風格獨特,晶瑩細膩。陸羽將越窯青瓷形容為“類玉”、“類冰”,認為是當代最完美的瓷器。而且瓷器上的花紋以簡潔流暢的線條,寥寥數筆描繪出當時人們所喜愛的荷花、牡丹花等。青瓷中的上乘之品為皇室、大臣所屬所用,有“秘色瓷”之稱。“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唐代詩人陸龜蒙的詩句充分刻畫出越窯“秘色瓷”瓷器胎質細密、如翠玉般釉色、晶瑩滑潤的特點。

唐代還生產出釉下彩瓷器。當時的長沙窯又稱銅官窯,是中國最早製作釉下彩瓷的地區之一。銅官窯釉下彩裝飾以斑點彩飾為主,在青釉瓷器上以褐彩或藍綠彩料點繪成花草紋樣。

唐代手工業產業的空前繁榮,這與當時朝廷對手工業發展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官府設置“將作監”、“少府監”等政府機構,對陶瓷、金工、漆器、染織等進行管理。

參考文獻

明代宋應星編著的《天工開物》。
清代唐英的《陶人心語》。
《中國陶瓷史》葉喆民著
《中國陶瓷》馮先銘主編
中國陶瓷網
正見網有關文章
及其它相關文章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科技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