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0年08月15日】
【原文】
一日,問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爾所宜問也。」後(1)曰:「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問。」遇歲旱,輒率宮人蔬食,助祈禱;歲凶,則設麥飯野羹。帝或告以振恤。後曰:「振恤不如蓄積之先備也。」奏事官朝散,會食廷中,後命中官(2)取飲食親嘗之。味弗甘,遂啟帝曰:「人主自奉欲薄,養賢宜厚。」帝為飭(3)光祿官(4)。帝幸(5)太學還,後問生徒幾何,帝曰:「數千。」後曰:「人才眾矣。諸生有廩食(6),妻子將何所仰給?」於是立紅板倉(7),積糧賜其家。太學生家糧自後始。諸將克元都,俘寶玉至。後曰:「元有是而不能守,意者帝王自有寶歟。」帝曰:「朕知後謂得賢為寶耳。」後拜謝曰:「誠如陛下言。妾與陛下起貧賤,至今日,恆恐驕縱生於奢侈,危亡起於細微,故願得賢人共理天下。」
(出自《明史・卷一百一十三・列傳第一・后妃一》)
【注釋】
(1)後:明朝孝慈皇后馬秀英(1331年-1382年),安徽宿州人。父馬公,母鄭媼,早卒。後馬公卒,郭子興收養為義女。後來將他嫁給英勇善戰的朱元璋。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創建帝業的歲月裡,馬皇后和他患難與共。因此朱元璋當了皇帝後,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
(2)中官:太監。
(3)飭:古同「敕」,告誡,命令。
(4)光祿官:掌管宮中膳食及招待酒宴的官。
(5)幸:指封建帝王到達某地。
(6)廩(音凜)食:糧食,俸祿。
(7)紅板倉:明太祖接受馬皇后建議發給太學生月糧,專門設立用來儲存糧食的地方。
【語譯參考】
有一天,馬皇后問明太祖:「現在天下的百姓安定嗎?」明太祖說:「這不是你應當問的事。」馬皇后說:「陛下是天下百姓之父,我承蒙做天下百姓之母,子女的安定與否,為何不能問?」遇到旱災年,就領著宮中人吃蔬菜等粗食,幫助祈禱上蒼;遇到饑荒年,就做麥屑飯野菜羹。太祖有時告訴她賑濟百姓的事。馬皇后說:「賑濟不如積蓄錢糧事先做防備好。」奏事的官員散朝後,一塊在朝中用飯,馬皇后命令太監拿飲食過來親自品嘗。如果嘗到味道不香甜可口,就啟奏明太祖說:「做為國君,自己的供養要儉薄,對賢人的供養應當豐厚。」太祖為此事下令給專管宮中膳食及招待酒宴的官。
太祖視察國子監回來,馬皇后問太學生有多少人,明太祖說:「幾千人。」馬皇后說:「人才很多了。諸生有官府供給的糧食俸祿,但他們的妻子兒女依賴什麼生活呢?」於是建立紅板倉,儲積糧食賜給太學生的家人。太學生領家糧的制度從馬皇后那時開始。眾將領攻下元朝的大都,把繳獲的寶玉送來。馬皇后說:「元朝有這些珍寶而不能守住天下,想來是帝王應有自己的珍寶吧!」明太祖說:「我知道皇后是說得到賢人才是帝王的珍寶。」馬皇后拜謝說:「確實像陛下所說的。我與陛下都是從貧賤出身,到現在,常擔心因奢侈而變得驕傲放縱,使國家的危險滅亡發生在不明顯的小事上,因此願得到賢能的人共同治理天下。」
【研析】
馬皇后出身貧寒,在朱元璋微賤時,與他同心協力,共度艱難歲月。等她成為皇后後,照樣勤儉、謙讓,所以史書上記載著很多他賢良淑德的故事。在政治上她也以不凡的見識、才幹扮演賢內助的角色。如勸朱元璋定天下不以殺人為本、關心天下子民的安危禍福、紓解民困、平時儲積糧食以備荒年……等。但對自我要求卻極嚴格,不接受家人封官,生病後自知不久人世,不准為她祈禱,也不請醫生,害怕連累醫生。臨終時,還勸明太祖朱元璋要求賢納諫、善始慎終。作為一個出身卑微的女子,卻有如此的胸襟、膽識和道德修養,實屬難得。故其所作所為,贏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尊敬與愛護。她生前,朱元璋褒獎她,比諸歷史上的賢后唐太宗長孫皇后;她死後,朱元璋不再冊立皇后,表示對她的敬重和懷念。
【延伸思考】
1.為何明太祖能接受馬皇后所提的建議?請依你的觀點提出看法。
2.馬皇后雖是貧寒出身,其胸襟與視野卻是非凡的,你最欣賞她哪一點呢?
3.請你再找一則馬皇后的故事與大家分享。
【參考資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譯下》門歸 主編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