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逸高風(九)

史鑑 整理


【正見網2010年09月09日】

徐舫苦吟雲煙

徐舫,字方舟,桐廬人。少年時輕薄任俠,喜好擊劍、騎馬、蹴坨。後來後悔,發奮讀書。讀書有成,卻又放棄科舉,學習詩歌。睦州本來就詩人多,唐代有方干、徐凝、李頻、施肩吾,宋代有高師魯、滕元秀,號稱睦州詩派。徐舫取眾家之所長,又遊歷四方,交往名士,詩歌更上一層樓。

行省參政蘇天爵要推薦他,徐舫笑道:「我是詩人,能被官位束縛嗎?」竟然搬家躲避,在江邊蓋房隱居,每天苦吟於雲煙出沒之間,悠然似乎與世隔絕,於是自號「滄江散人」。宋濂、劉基、葉琛、章溢應召去當官,坐船溯桐江而上,忽然看見有人戴黃冠、穿鹿裘站在江邊,向劉基招手大笑,招呼不講客氣。劉基看見他,急忙請入船中。葉琛、章溢競相和他開玩笑,各自取出儒冠儒衣強行要他穿上,要開船載他一起去當官。那人連說不可,制止了他們。宋濂一開始不認識,問劉基,劉基說:「這就是徐方舟啊。」宋濂於是起身,和徐舫一起歡笑共飲,盡興方別。

徐舫詩集有《瑤林》、《滄江》,六十八歲於家中逝世。(據《明史》)

楊黼歌詩桂樓

楊黼,雲南太和人。好學不倦,《五經》都讀了百多遍。精通刻印章,喜好佛經。有人勸他應試科舉,楊黼笑道:「不關心修性養命,卻關心身外物嗎?」庭前有棵大桂樹,楊黼在樹上捆上木板,搭了一間小樹屋,自己題名為桂樓。楊黼在裡面或坐或臥,歌詠詩歌,自得其樂。

楊黼自己耕種幾畝地為生,只求奉親養老,不求名利顯達。他注釋《孝經》幾萬字,考證群書,根究性命之學,字都用小篆寫成。一次墨硯寫幹了,楊黼要下樓取水,硯池忽然自滿,從此習以為常,當時人們很驚異。父母死後,楊黼辦完喪事,就進入雞足山,隱居羅漢壁石窟山十多年。

兒子楊遜在楊黼八十大壽時將他接回家中贍養。一天楊黼沐浴,叫兒孫磕頭,說:「明天我走了。」第二天果然逝世了。(據《明史》)

沈周畫中翹楚

沈周,字啟南,長洲人。祖父沈澄,永樂年間被舉薦為人材,沈澄不去,給住處起名為「西莊」,天天設酒款待賓客,人們把他比作顧仲瑛。伯父沈貞吉,父親沈恆吉,都隱居不仕。沈家有竹屋精舍,沈周與兄弟在其中讀書。沈周能詩善畫,家裡奴婢也認字讀書。同鄉陳孟賢,是陳五經的繼子,沈周小時候跟從他交遊,得到了他的指教。沈周十一歲遊玩南京時,就作了百韻詩,呈給巡撫侍郎崔恭。崔恭面試沈周,讓他作《鳳凰台賦》,沈周揮毫立就,崔恭大為感嘆詫異。沈周長大後,博覽群書,文章模仿左丘明,詩歌效仿白居易、蘇軾、陸游,書法學習黃庭堅,都被世人喜愛推重。沈周尤其擅長畫畫,評論者認為明代第一。

太守想推薦沈周賢良,沈周用易經占卜,得到《遁》卦的九五,於是決定隱居遁世。沈周家中有水池竹林、亭台樓館的美景,圖書汗牛充棟,文物交錯陳列,四方名士都慕名而來,風流文彩,照映一時,沈周沒有一天不和名士交遊的。沈周奉養雙親非常孝順。父親死後,有人勸他進入仕途,沈周說:「難道你不知道母親以我為命嗎?為何我要遠離母親膝下?」沈周平時討厭進入城市,在城外蓋起「行窩」,有事就去。晚年沈周惟恐隱藏形跡不深,巡撫巡撫王恕、彭禮先後都禮遇尊敬他,想留他當幕下清客,沈周都以母親年老推辭了。

有次太守徵集畫工畫官邸牆壁。鄉裡有妒嫉沈周的,故意將沈周姓名報上去,於是沈周被征去當差。有人勸沈周交往貴人請求免掉差役,沈周說:「我去服役是盡百姓的義務,如果交往貴人,不是更恥辱的事嗎?」最後去太守官邸服完役,又走了。不久太守入朝覲見,吏部官員問他:「沈先生身體還好吧?」太守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隨口敷衍:「還好。」之後,太守又去拜見宰相,李東陽問他:「沈先生有信嗎?」太守更加驚愕,又隨口敷衍:「有,還沒到。」太守退出後,倉皇找到侍郎吳寬,問:「沈先生是什麼人?」吳寬就詳細描述沈周的模樣。太守又問左右屬下,原來沈先生就是他叫來畫牆壁的畫工。太守回來後,拜訪沈周家,連連鞠躬請罪,在沈周家吃了頓飯才離去。

沈周因為奉養母親緣故,終身不遠遊。母親九十九歲壽終,當時沈周也八十歲了。三年後,沈周在正德四年逝世。(據《明史》)

文徵明文章領袖

文徵明,長洲人,起初名璧,字征明,後來人們叫慣他的字,他就更字為征仲,別號衡山。父親文林,溫州知府。文林死後,溫州吏民捐千兩紋銀送給文徵明。文徵明當時十六歲,卻高潔講禮,把銀子全部退還。溫州吏民於是重修原來的「卻金亭」,將文林陪祭前任太守何文淵,記載下這件事。

文徵明小時候不聰明,稍稍長大後,突然聰穎異常。他向吳寬學習作文章,向李應禎學習作書法,向沈周學習作畫,那些老師都是父親的朋友。文徵明又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等人相互切磋,聲名一天天卓著。文徵明為人平和卻介直。巡撫俞諫想送他銀子,指著文徵明穿的藍布衣服說:「這衣服怎麼破成這個樣子?」文徵明假裝不明白,說:「遭雨淋破的。」俞諫竟不敢提送銀子的事。寧王宸濠慕名寫信送財禮聘請他,文徵明推辭生病不去。

正德末年,巡撫李充嗣推薦文徵明,恰逢文徵明也作為貢生參加吏部考試,文徵明因此成為翰林院待詔。明世宗繼位後,文徵明參與修撰《武宗實錄》,侍奉皇帝讀經,每年都得到許多賞賜,文徵明與其他文士一起分享。當時風氣專門崇尚科舉出身的文士,文徵明不得志,屢屢請求辭職。

之前,文林當溫州知府時認識張璁,張璁當時還是書生。後來張璁得勢了,暗示文徵明依附他,文徵明推辭不從。楊一清入朝執政,唯獨文徵明參見在別人之後。楊一清就問:「你難道不知道你父親與我是好朋友嗎?」文徵明正色道:「先父離世三十多年,如果有一句提到相公的,我怎麼敢忘記!我實在不知道相公與先父是朋友。」楊一清面有慚色,就與張璁謀劃,要給文徵明換個顯貴官職。文徵明更加堅決要求辭職,最終得以離開仕途。

文徵明風雅數十年,名滿天下,四面八方求他詩文書畫的人絡繹不絕。然而富貴人家一張紙也不易求到,文徵明尤其不肯給王府和宦官,說:「結交他們,是國法禁止的。」周王、徽王幾個王爺贈給文徵明珠寶古玩。文徵明不開封就退還了。外國使者來到蘇州,以不被文徵明接見為恨事,對著文徵明住處肅然下拜。天下人都爭購文徵明的文筆墨寶,於是很多門人假造贗品漁利,文徵明也不禁止。嘉靖三十八年文徵明去世,終年九十歲。(據《明史》)

張景岳醫門柱石

張景岳,名介賓,字會卿,號景岳,又號通一子。祖上以軍功起家,世襲指揮使,定居會稽。後來父親當定西侯的門客,張景岳隨父親客居北京。張景岳生來聰穎異常,讀書不屑鑽研八股。早年學兵法,得魚腹八陣不傳之秘,有萬裡封侯的志向,又承蒙金夢石傳授中醫。壯年時張景岳前往燕、冀之間遊歷,參與幕府軍務,曾出榆關遠赴戈壁,又曾經鳳城渡過鴨綠江。然而張景岳命運多舛,又不肯低頭奉承,從軍數年一事無成,父母更加衰老,家境更加貧困。張景岳功名壯志消磨殆盡,自己算卦得到天山遁卦,於是幡然醒悟,回家養親,將以前所學全部拋棄,致力於中醫岐黃之術。

張景岳為人治病,沉思病源,使用單方重劑,病人隨手而愈。因此四面八方的人都來請他看病,邊境的大帥們都送財禮來請。張景岳認為人是小乾坤,得陽則生,失陽則死,因此重視溫補陽氣。但張景岳從陰陽相生角度又重視培養真陰,喜歡用地黃,號稱「張熟地」,因為張景岳認為陽以陰為基,補陽必須補陰。張景岳的理論觀點深刻影響了後世中醫,張景岳被譽為醫門的柱石。張景岳著述洋洋洒洒百萬餘言,文筆雄奇恣肆,議論暢快透徹,他的中醫著作《類經》、《景岳全書》風靡海內,當時中醫幾乎人手一冊。

張景岳博學多才,除了醫術之外,還精通易經、占星術、風水術、音律。在遼陽的時候,聽到趕馬的人歌聲刺耳,張景岳說:「這是惡聲,不出五年,遼東就會滅亡。」後來果然如此。與他關係親密的人問他時勢如何,張景岳說:「我夜觀天象,皇帝即將駕崩,天下從此也將大亂。」不久,明神宗駕崩。張景岳於是返回會稽。

二十年後張景岳逝世,逝世那天自己在遺像上題字,教誨三個兒子。門人說:「先生會死嗎?我的先生一定有不死的真身。」張景岳莞爾一笑,逝世了,終年七十八歲。(據黃宗羲《張景岳傳》等)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神傳文化網專題